太极拳神化现象的深层剖析——以闫芳视频为切入点

2012-12-06 18:24张立新
体育教育学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神化情结崇拜

张立新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1450)

一百年前,中国武术史的先贤唐豪先生写下以下文字:“独独过去以及现在的武术界,重重故障,包围的铁桶一般,名山不朽的事业,充满了神怪的宣传;而追求黄金的书贾们,又复乘时投机,助长妖妄,麻醉人心,流毒社会,其害甚于洪水猛兽!”百年前,唐豪先生已有此批评,不可谓不高明。但近日一场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武林闹剧,却暴露出了太极拳发展中的问题,即“神化现象”。撰此文,旨在全面分析太极拳神化现象产生的文化、社会、心理以及现实原因,为太极拳的科学发展扫除障碍,让习练太极拳的人远离荼毒。

1 再现武林“神话”

2012年8月底,闫芳收徒仪式的一段视频被网友疯传,这段视频全长8分半钟,数人轮番上阵,面对一身白色练功服的闫芳,有的沾着就跌出两米开外,有的伸手就上蹿下跳地大叫。有网友惊呼“中国武术的堕落”、“这是武术还是舞蹈啊”。9月6日,中央电视第新闻频道以“武术?魔术?”为题报道此事,并有记者亲历体验。闫芳几次发功,记者有的只是退后几步,有的甚至没有挪动,与众徒弟四散弹开相去甚远,闫芳称徒弟太紧张,也与记者没练过太极拳有关。9月8日,闫芳被选为《新闻周刊》的新闻人物。9月9日,白岩松主持新闻频道,评说闫芳视频,称推手为熟人间的游戏。事件并未因此终了,对于闫芳的谩骂、挑战随之而来,人民日报10月1日第三期刊登了署名红深的《切莫玷污中华太极》一文,言辞激烈地抨击了闫芳的“神功”;合肥太极拳馆馆长倪世清向闫芳递交挑战书未果。10月10日,李经梧后人及众入室弟子针对近期社会上疯传的关于太极拳的“怪”现象,正式向社会承诺:“维护国粹尊严,荡涤门内浊流”,并声明将闫芳开除山门。10月12日,央视《新闻1+1》再次播出《闫芳,不是一个人在“隔空打人”!》,称“像闫芳女士这样的所谓的这种“一代大师”,这个大师是打引号的,并不在少数。”闫芳的神功也被称之为诈骗神功。至此,一场“武林神话”的闹剧暂时歇场。

2 太极拳神化现象的剖析

2.1 社会历史文化的必然

太极拳神化现象的产生,与其生存的文化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中国古代主流社会长期重文抑武,实行兵农合一体制,习武者主要是农民,加之民间的庙会、戏曲、武侠小说成为武术文化传播的形式之一,武术成为乡里之间茶余饭后调侃的谈资,在此基础上,神化现象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明清时期,一些秘密结社如红枪会、白莲教、八卦教等等,以教武、卖艺、治病为名招揽社众,为了能更多吸引徒众,必然要增添“玄学”色彩,或吸纳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或给武术附上各种传奇故事和历史名人。清末民初,武术被冠以“国术”之名,以前被视为不入流的事物很多被捧为国粹,武术被赋予了救国的政治任务。但出身卑微的拳脚师傅和唯利是图的文人并未体会国术救国的真实含义,片面夸大武术的技击功能,意淫武术无敌,但事实上,武术的技击功能在枪炮面前变的苍白无力,因而武术便被赋予了诸多神秘的能量,隔山打牛、凌空劲、飞剑等等,而这些能量远远优越于枪炮,但终究不过是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近现代,随着电影传媒、武侠小说的兴起,塑造了众多的武术神话,塑造了拥有盖世神功的各种偶像如陈真、霍元甲、黄飞鸿等等;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将虚幻的武术技击能力展现的惟妙惟肖,如轻功、瞬移、力拔山河、气功等,从而创造了一门门如超人神功般的武术。

2.2 能量崇拜是人类的天性

从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的发展来看,崇拜心理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从现实来看,崇拜心理的存在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例如每个民族在原始状态时期,都会崇拜一种力量,具体表述为崇拜图腾。这些图腾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拥有比人类远远强大的力量,并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对图腾的崇拜,实质是对强大力量的敬仰。人类的崇拜心理实际上是人类为了克服自身有限性的一种心理需要,表达的是一种力求扩展、提升自己的愿望和社会心理。时至今日,崇拜心理无时无刻不存留在人类周围,超人、钢铁侠、绿巨人等等影视形象是人类力量崇拜的心理投射。中国武术神化现象是人类力量崇拜的表现,究其根本无非是想证明某人拥有了常人所不具有的力量,是对力量崇拜的投射,只不过某些人模糊了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

2.3 超能武术情结下的宣泄

用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 (Carl G.Jung,1875-1961)的情结理论可对太极拳乃至武术神化现象进行解释。情结(complexes)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的心理丛。当说某人具有每种情结时,意即说他执意地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情结通俗的讲法就是“他今天又怎么了”、“他鬼迷心窍了”、“做火入魔了”等等。“一个在作用的情结使我们处于一种不自由,强迫思维与行为的处境”。一旦情结被触发而起作用,无论人是否意识到,情结总能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具强度情感的影响,甚至是主导性作用。强烈的爱或恨,快乐或悲伤,感激或愤怒等情绪,总是会伴随着情结的触及而发作,这时我们已不能再理智地表现本来的自己,而是被情结所占据和控制。于是,受某种情结所困的人往往会表现出被情结所支配的心理与行为。将太极拳神化者具有浓厚的超能武术情结,受外界各种信息的影响,在其潜意识里武术是神秘的、超能的,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神秘术式。因此,这些人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或某些人具有了非同一般的能力,即使在外界看来是无稽之谈,因此闫芳视频所展现的怪诞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2.4 利益驱动下的哗众取宠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已经成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战略,其中以河南温县和河北永年为代表,这都有力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据查,如果到开办的武术学校,由小师傅(学拳2~5年不等)教拳,500元/套拳;如果由年纪名气大些的1000元每套左右;指定名师教授,那就按小时计算。以河北永年、河南温县为例,一个普通的太极拳师傅,在自家庭院收徒,每期收徒10~15人为例,则其收入也是相当不菲。

太极拳成为名利双收的事业,已故拳家被塑像进行顶礼膜拜;名不见经传的农民拳师被记入传记进行讴歌传诵;稍有名气便拥有众多徒子徒孙,前呼后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将太极拳神化甚至是妖魔化,最大的现实动机就是利益。一些太极拳习练者妄求能够一朝成名,便穷尽所能,充分利用大众的从众心理,博得眼球。或攀附名师,在辈分上大做文章;或标新立异将太极拳的理论、技术进行神化、妖魔化。更有甚者,一些出版社、文化团体,拉拢一些太极名人,为了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便大肆宣传,其危害可谓深远。

3 太极拳健康发展的建议

3.1 推进太极拳向现代体育的发展

太极拳流毒死灰复燃,作为武术研究者,深感切肤之痛,也深感内疚。从功能理论出发,太极拳如瑜伽一般,其健身养性功能处于首要地位,但目前太极拳的发展就如同下里巴人,而瑜伽则是阳春白雪。一个是植根于农村经济基础上的格斗术,一个是诞生于佛教的修行术,但瑜伽已经很好的实行了向现代体育的转型,太极拳却依然难以摆脱撂地摊、公园健身的命运。太极拳的现代化转变任重而道远,以往的竞技太极明显不能为大众健身所接受,太极拳需要进行理论的归纳、技术的整理、市场的推广运作,逐渐向现代体育的模式发展,最终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3.2 积极倡导太极拳的科学化

岁月使其成为传奇,好莱坞让它声名大噪,这就是宛如超人神功的武术,但是科学才是检验武术的唯一标准,任何传说、神话都不能作为武术的本质存在。在推进太极拳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倡导太极拳的科学化发展,用现代科学理论来解释太极拳本身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科学看武术》是个不错的借鉴,它用各种仪器、原理来测量、分析各种数据进而来展示武术究竟是什么和为什么,而这正是太极拳所需要的。太极拳的各种传说、神化、技法、功效均可用现代化的仪器进行监测,使广大习练者能够近距离的观察太极拳,使那些荒诞神秘无所遁形。太极拳的发展应当顺应科学的发展,在训练方法、手段、评估、科研等各个方面不断革新,改变以往口传身授、乡间传承的方式,为太极拳注入新的活力。

3.3 规范太极拳的生存空间

武术在民间有着深厚的信任土壤,100天打通大小周天和全身经络,丹田内气外放,掌劈12cm厚石碑;铁拳砸穿12cm厚石碑;铁布衫抗大力士铁棍暴打,均有出现在《搏击》、《拳击与格斗》之类武术杂志广告中。一些地方电台曾直播某位太极拳高手力抗数十人的推力而纹丝不动,某位拳师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在国外对抗数十人而不败。因此,太极拳的生存空间亟待净化,在各种传媒技术不断发达的今天,应积极规范审查制度,去芜存真,规范太极拳的生存空间。

[1] 唐豪.太极拳与内家拳[M].南京:中央国术馆,1910:9.

[2]陈微明.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157,158.

[3]荣格.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48.

猜你喜欢
神化情结崇拜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毛绒情结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告别“GDP情结”
我崇拜的那条“龙”
论“神化”学校教育倾向
我的爸爸是超人
先秦“神”观念演变的三个阶段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
任何不能让你赚到钱的文艺情结,都是黄赌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