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武术文化发展研究*

2012-12-06 18:24杨友峰
体育教育学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水浒梁山武术

杨友峰

(菏泽学院 体育系,山东 菏泽 274015)

“水浒武术”也称为“梁山武术”,是指山东梁山、郓城、菏泽、东平等鲁西南地区为中心并辐射全国的一种以民族传统武术为运动形式,集强身、健体、格斗、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活动,“崇文尚武、义气豪爽”是其独特的文化特色。水浒武术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千百年来,随着小说《水浒传》的广泛传播,水浒文化也突破了地域界限,走向全国。水浒文化所蕴含的忠君报国、匡扶正义的忠义精神;不畏权贵、奋起抗争的反抗精神;爱恨分明、豪迈奔放的尚武精神,也深入人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梁山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彪悍尚武的民风成为历代群雄啸聚,反抗压迫反对剥削的地方;同时,又因其远远流传的武术文化,成为中华武术的发祥地之一。在梁山民间习练武术、武枪弄棒活动相当普遍,每到夏、冬农闲时,当地农村群众便自发的组织起来,在一起习练武术,切磋技艺。夏天在大的场院里,冬天就挖一种地窑——一半在地下,一般在地上,既保暖,有透气,在农村习武之风随处可见。自有史料记载以来,武术就是深受鲁西南一带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传统活动。至今在梁山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喝了粱山的水,都会伸伸胳膊踢踢腿。山东的梁山、河南的少林、湖北的武当、四川的峨嵋被中国人称为中国武术的圣地,1982年水泊梁山被国家确定为中华武术四大发祥地之一。可见梁山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梁山是中国著名的武术圣地之一,其悠久、灿烂的武术文化源远流长,享誉海内外。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浒武术”作为山东著名非物资文化遗产之一,也像全国许多民间文化遗产一样,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其生存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1 水浒武术文化的成因

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若隐若现地浸染着生活在特定地域中的每一个个体,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话语方式、生活习性等行为习惯,而且影响着人们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风尚等深层的社会心理。水浒武术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有其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1.1 水浒武术文化产生的地理背景

梁山位于中国山东省西南部,古称良山。《山东通志》云:“汉文帝第二子梁孝王常围猎于此,死后葬于山麓,遂易名梁山。”它西枕浊浪翻滚的黄河,东濒清澈潺缓的京杭古运河,南有邹鲁故国,孔孟之乡,北临八百里水泊遗迹东平湖,山水交错,湖河相连,港汊纵横,气势磅礴。清代曹玉珂在《过梁山记》中称梁山“险不在山而在水也”。这里历史悠久,古今文明,夏商时期就有先人稼穑渔猎,繁衍生息,汉代为皇家猎场,梁孝王常到此围猎,隋唐时期是颇有声望的佛教胜地,武则天东巡时曾两次驾临梁山莲台寺,五代后黄河多次溃决,大水注入山脚,形成八百里水泊;北宋宣和年间,宋江结交天下英雄好汉,凭借水泊天险,啸聚山林,替天行道,声震天下;元代中期,黄河南徙,梁山泊日趋干涸,遂成良田;明清文人雅士辈出,水浒文化闻名于世。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使粱山武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黄河文化、齐、鲁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的技术特点,体现出浓郁的齐鲁文化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1.2 悠久的尚武传统

春秋末期,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创建的儒家学派对中国武术发展方向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强调“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其所办学校既是教育机构又是习武场所。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教育内容,是将武术项目列为教育训练内容的最早的文字记录。孔子提倡勇武精神,孔子将“知、仁、勇”作为修身中的最高境界,“知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孔子文武兼备的教育思想理念,促进了中国“武”与“文”的结合。

春秋战国时,“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施行“寓兵于农,兵民合一”的政策,从而使齐国空前强大。自此群众尚武的风气盛行,大大促进了梁山武术的快速发展,《苟子·议兵》中就有“齐人隆技击”之说。《汉书·型法志》亦云“齐闵王以技周强”。在这里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就有大量描绘格斗、摔跤、击剑情形的画面,而且在当地也出土了大量的汉代的剑、矛、戟、枪、戈、弓、箭、盔甲等,这些都可以反映出当时境内武术活动繁荣的景象。鲁西南地区属于黄河冲击平原,历史上黄河在此多次泛滥,这里的人们饱受黄河文化的熏陶,人民性格质朴、豪放、粗犷、坚韧、不屈不挠。生活在大平原里的人们,由于往来方便,守望相助。特别是生活在黄河冲积平原地区的人群,在共同抵御黄河灾害过程中,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就养成了团结、合群的良好风气,培育了济困扶危、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道义重于金钱,荣誉重于生命,即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种地方精神正是由于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生产方式与不同的生活方式所形成。两千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里就热烈地歌颂了这种精神。而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义气与豪爽,是《水浒传》中英雄们的最大特点,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的积淀,水浒英雄诚信为本的思想,义气、豪爽的性格作风,已深深浸入到人们的血液里,影响着水浒故乡人们的言行,成为当地人遵循的最基本的传统道德。

2 梁山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根植于齐鲁大地梁山武术,在它的发展、形成过程中,深受齐鲁文化合时俗、务实际的影响,不仅具有包容性,而且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的文化特征。梁山险要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群雄啸聚之地,梁山武术在汲取百家之长的基础上又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因此,梁山武术不仅融合了古水泊传统拳,而且融合了少林拳、武当拳、峨嵋拳等等,集众家所长,不断发展,千锤百炼而成。梁山拳功现在较普遍流行的有:长袖拳、燕青拳、子午门功夫、少林拳、梅花拳、阴阳掌、八卦掌、佛汉拳、洪拳、二郎拳、猴拳、醉拳、番子拳、水浒拳、天罡气、太极拳等等。

长袖拳是当地最古朴的拳术,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为防身自卫而创立了“长袖拳”,此拳至今在梁山境内北部广为流传。秦汉之后,当地武术的传授主要与宗教练功、民间会党活动及武科举应试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末年,宋江众义士在练兵作战中创出了水浒拳;宋江等好汉被害后,经常与梁山好汉切磋武艺的梁山北部六工山建福寺方丈园通禅师,把他们的后人接进六工山加以保护,一些幸免的水泊英雄武松、燕青、时迁、林冲等好汉也纷纷到建福寺出家为生。与该寺方丈园通禅师反复研习,取长补短,探讨印证,形成了中国梁山子午门功夫之雏形。至今,梁山子午功夫已传至第21代掌门人。梁山子午门功夫,是梁山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术。

宋末元初,观城(今属河南范县)人李志常是道教全真北七子之一的丘处机的掌门弟子。在历史上观城属菏泽,道教系统的武术流派在菏泽得以流传李志常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屡犯中国沿海地区,在梁山、郓城一带广授少林拳法的梁山法兴寺主持西竺禅师曾亲自率三千余僧兵奔赴山东沿海,为戚继光指挥的抗倭斗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洪拳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元代僧人觉远请拳师白玉峰入寺传授洪拳,清末僧人淳绵(28代人)将此拳传于任恒太(河南清丰县人),再传传给菏泽西北朱楼村人朱孝章、朱风君,后在菏泽、梁山广为流传,至今已传至37代。炮拳原是佛教峨眉派拳法,清代菏泽安兴乡尹楼尹师傅(绰号尹二猴子)师从河南张风理学艺,然后在梁山、菏泽、曹县、成武等地传授。早在清朝中期,梁山民间就有人习练太极拳。

武举考试也是推动梁山武术的传授、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自初唐兴武举,武术私塾(馆、棚)即在民间逐渐流行。由于应试武科考试需耗费巨资购置场地、马匹、装备,聘请教师,一般人家负担不起,故有“穷文富武”之说,为应武科考试而设的武学,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自聘家庭教师。菏泽一代有尚武的传统,相对来说,武学较多。鲁西习武风气与武举人数的关系可以证明这一点。据《中国武术人名辞典》载,本区(梁山原属菏泽市)各县市仅清朝科举中武状元2人,武榜眼2人,武探花1人,武会元1人,武进士23人。鲁西武举的比例远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数“1851~1900年,鲁西武、文举的比例是 1.22:1 鲁西南是 2.38:1,而整个山东省则为 057:1。”义和团和大刀会正是从那些武举比例最高的地区产生的。鲁西的尚武传统使得该地区内的习武团体普遍存在。

民间会党活动对武术的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民间会党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秘密团体,自元代末年以来多次在苏、皖、冀、鲁、豫发动武装起义。清代末年菏泽地区成为会党活动的中心地带,各种会党民目繁多,民间会党活动主要面向广大的基层民众,由于当时社会广大民众饱受满清政府压迫,因而促使广大下层民众积极加入会党组织,以求精神寄托和保护。各民间会党大都以设拳场、练习拳术为主要活动方式,他们为扩大自己组织的影响力,在练武活动中,特别重视武术的实用功能——格斗技击价值功能,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自己的组织。客观上促进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丰富了武术的内容,红拳、梅花拳、洪拳等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拳种异彩纷呈。由于各种拳种之间的的竞争,一方面促使各武术门派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武术水平,另一方面武术水平的提高又吸引更多的人们加入到习武的活动中来。菏泽会党活动历经官府多次镇压,但斗争的火焰未曾熄灭,从而为本地武术活动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全国各地纷纷组建“国术馆”,一批梁山武术名家纷纷受聘到各级国术馆,一方面为梁山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武术人才。他们很多人后来都走上了保家卫国的抗日战场,立下了显赫的战功。在这期间梁山北20余里代庙村的常丙章、常丙义兄弟被青岛国术馆聘为教习。梁山南4km的姜庄续贞为被聘为“汶上县国术馆教习”,并任该国术馆副馆长,姜庄现存的石碑上,还有关于此事件的记载。在此期间,梁山一带民间习武之风空前活跃,并出现了一批“武术之乡”、“武术之村”。梁山武术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

3 梁山武术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与机遇

由于历史的原因,梁山武术门派林立,各具风采,别具一格。不同的拳种分别流传于不同的乡、村。为提高梁山武术的竞技和武德水平,推动梁山武术的健康发展,1982年9月梁山各拳派代表、政府体育部门负责人组织成了梁山武术协会。1994年中国梁山第二届国际水浒文化节上,少林、武当、峨嵋、梁山四大发祥地的武术精英们,齐聚梁山,在中华武术“四大门派”邀请赛上,同场竞技、各展英姿,这在中华武术史上还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20世纪90年代中叶的这次“四大门派”精英聚会水泊,为传统的梁山武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百年不遇的良好契机。自从上世纪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在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发生着变化。城镇化的发展使人口不断向城集中,体育健身、体育娱乐的多样化使人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消费模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各种简单新奇的健身方式扑面而来……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快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现代体育的飞速发展和“竞技武术”的一支独秀,西方强势文化不断渗透和侵蚀,广大民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必然受到剧烈的影响和改变。伴随着传统武术文化赖以发生和繁荣的农耕文明与宗法社会的土壤逐渐消弱、消失,我国一些传承千年传统武术门派在一些地方逐渐萎缩、甚至消亡,传承千年的梁山武术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与危机。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西方的强势文化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已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延续民族血脉、守护精神家园”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并于2011年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着我国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各级政府设立了相应的机构。由于传统武术的现状和他在中国人心中的特殊地位,在各级政府正在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武术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目前,水浒拳已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山武术(子午门)已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使梁山功夫更好的传承下去,梁山于2011年11月2日,开始建设水浒博物馆,同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正积极向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申报梁山功夫(子午门)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央视《水浒传》的热播,全国又掀起了一股水浒热,“品水浒,游梁山”。当地政府在发扬光大梁山武术的同时,应立足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积极推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在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把分散于全县各处的武校集中在一起,集中展示以水浒英雄命名的各种拳法,如武松醉拳、燕青拳、李逵板斧等,以不断增加梁山武术的观赏性,吸引更多的游人,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突出梁山景区独特的水浒武术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梁山武术文化,梁山正在建设水浒文化博物馆。同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积极搜集和整理武术资料和文物,成立梁山武术研究院。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武术文化生存的农耕文明与宗法社会的土壤逐渐消消失,但是梁山武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应当而且必须得到保护,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时,不能把传统武术仅仅作为一个旅游项目,而应当把保护和继承梁山传统武术当做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来做,积极发挥传承人的传承自主性,鼓励传承人继续招徒授业,努力挖掘传统武术的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和娱乐价值等。

[1]刘富顺.水浒武术文化的探析及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8):47.

[2]郭守靖.齐鲁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7.

[3] 张志雷.《水浒传》中的武术文化[J].荷泽学院学报,2011(4):36.

猜你喜欢
水浒梁山武术
童说水浒——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
中华武术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上大梁山(外四首)
梁山车展:最容易忽视的五款亮点产品
梁山车展零部件:顺应市场,技术全面升级
胡澹三维场景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