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涛,周庆杰,裴康凯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外交学院基础教学部,北京 100037;3.美国武术学院,美国 弗吉尼亚州 22042)
中华武术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基于美国武术馆、校的调查报告
孟 涛1,周庆杰2,裴康凯3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外交学院基础教学部,北京 100037;3.美国武术学院,美国 弗吉尼亚州 22042)
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美国东西海岸部分武术馆、校的调研发现:华人移民是武术得以在美国传播的主要力量;“段位制”是美国武术馆、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缺乏统一的管理,武术传播者为生存而进行的无序竞争成为武术传播发展的阻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中国官方武术机构应加强武术海外传播推广策略的针对性研究,拓宽武术海外发展的市场,加强对国外武术机构的培训与管理的建议。
中华武术;美国;武术馆校;生存与发展;武术传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1]。这为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近年来,国内有关武术海外推广的文章时常见于报章杂志,而就海外某一个国家,尤其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国家的实地调研却鲜有见闻。因此,我们把中华武术在美国的发展状况作为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这有利于我们在对外推广武术时更加了解实际情况、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研究对象是美国东西海岸的部分武术馆校,通过对这些武术馆校的深入考察,了解其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状况,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 实地考察法 在做本研究的两年时间里,先后两次赴美进行调研,对美国东西部地区部分武术馆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共获得图片资料300余张,视频资料10小时,以及录音资料近20小时。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设计的问卷主要涉及武术馆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和习武年限等;学员对武术的诉求,包括习武的目的、习练的项目以及对武术的理解等;武术馆校招生状况,包括招生的规模和招生的渠道等。
向实地考察的武术馆校学员发放调查问卷共计100份,为保证问卷的有效回收,所有问卷均是在本人和武术馆校的教练督促下现场填写的,剔除无效问卷8份,实际回收问卷92份,问卷有效率92%。
1.2.3 专家访谈法 在做好充分前期准备的前提下,对所调研的武术馆校的经营管理者、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她们在武术馆校运营方面的具体情况。1.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回收的问卷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1.2.5 逻辑分析法 对实地考察状况和问卷调查状况,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整理。
2.1.1 生源背景与招生状况
调查发现,青少年学员在美国武术馆校中所占比例较大,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86%;中老年人只占14%。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有65.2%的学员为大、中、小学生;其余34.8%的学员分别是教师、电子工程师、公司职员和个别政府工作人员。由此可见,学生是美国武术馆校学员的主力军,这样的生源对于武术的传播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被调查学员的背景来看,中华武术在美国的传播还没有进入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从招生的渠道来看,53.26%的学员是通过朋友介绍来学习武术的,41.3%的学员是通过功夫秀来认识武术的,还有少数人是通过其它途径来了解武术的。这表明,目前中华武术在美国的传播主要是以“口耳相传”、“眼见为实”等传统方式进行的,在当今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华武术的传播渠道还应该进一步拓宽,加强对现代传媒的开发和利用。
通过访谈和实地考察情况来看,在美国尤其是西部旧金山地区,武术馆校的数量很多,且分布较为密集,这些武术馆校在招生规模方面差距较大,较大的馆校可以达到五六百人,五六十人的规模应该是一个武馆维持生存的最基本人数。美国大多数的武馆,在学费缴纳的方式上都是按照年费、季度费、月费和单独课的形式来交的,不同缴费的形式优惠的额度是不一样的。
2.1.2 学员对武术的诉求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员的习武目的是强身健体和兴趣使然,其次是娱乐,少部分学员则是为了参加比赛。这表明,美国学员对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通过练习武术,能使他们感到身心愉悦,身强体健。
调研发现,有些中老年习武者年轻时曾参加过其它武技的学习,但后来感觉这些项目已经不适合他们继续练习,于是转而学习武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华武术在其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广泛性、适应性及可持续性。所调研的武术学员中有98.9%希望通过武术技术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武术文化,其中有50%希望了解武术基础理论,有44.57%希望了解武术历史人物和故事,有48.91%希望了解武术与健康的关系,还有部分学员希望了解武术技击原理。中华武术单纯作为一种运动技术传播是远远不够的,其自身所蕴含的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才是使其得以屹立于世界武林的根本。
2.2.1 华人移民是中华武术在美传播的重要力量
据现有文献记载,“中华武术第一次有影响地被带入美国口岸是在1847年,由那些被加利福尼亚淘金热驱使的中国矿工带去的”[2],那个时期矿工为了免受白人雇主的凌辱与虐待而奋起反抗,让美国人领略了中国功夫的风采,在无意之中传播了中华武术。然而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多种原因,这样的传播未能持续,矿工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至20世纪60年代以后,李小龙的电影风靡世界,美国媒体对中国功夫有了一些报道;70年代初期,中国武术代表团访美的精彩亮相,才让美国乃至世界人民真正认识了中华武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门打开,越来越多具有武术技艺的人才移居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热爱武术的华人华侨来到中国学习武术,他们当中的这些人在来到(回到)美国之后,出于各种原因,纷纷开办了传授中国功夫的武术馆校,成为中华武术在美传播的主要力量,为中华武术在美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到,所有参与调查的武术馆校负责人均为华人移民,也都是该武术馆校的教练员,都亲自参与授课和管理学校的日常工作。这些移民在美国经营武馆的年限大都在十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二十几年。他们的习武经历和专业背景差异较大,有专业运动员出身,有国内武术馆校的运动员和少林寺俗家弟子,也有传统武术爱好者。武术运动员出身的移民技术出众,但普遍学历偏低;而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却又没有受过武术专业训练。此外,调研发现,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这些移民尽管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多年,但大多数人的语言能力远未达到和学生较深入讨论问题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武术文化的传播。移民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武术文化传播的层次。如果移民的素质高,且代表一种先进文化,又具备较强的传播能力,那么就能把他所携带的及其负载的比较先进的文化传播出去[3]。而目前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现实状况是在海外缺少较高文化素质和优秀武术技能兼备的、且有着强烈的传承优秀武术文化的愿望的高素质移民。
2.2.2 “段位制”是中华武术在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手段
“段位制”,在美国的武术馆校中被称为“Ranking Systems”,直译为“级别系统”,即通过相应的级别来认定其武术水平的评价体系。所有武术馆校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制度。这些所谓的“段位制”基本上都是根据自己馆校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晋级标准,大多数武术馆校都用腰带的颜色来区分技术等级。这是非常重要的吸引学生的一种手段,因为所有的人都需要有一种被认可的感觉,通过努力的学习,获得技术上的提高,再以一种形式让学生得到认可,同时也给了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和目标。通常在美国武术馆校当中,尽管各馆校在各个级别所授内容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初级阶段动作非常简单,简单到可能只要学会一两个步法,再掌握一些基本动作就可以晋级了,但是到了中高级阶段就主要以国际武联规定的国际规定套路为主了,这主要是因为与世界武术比赛及美国国内的武术比赛所采用的规则有关。这样的手段鼓励学生不断地追求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习武兴趣,对于武术在美国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对于国内实行了很多年的难度动作,在美国并没有多少人在练习,主要是各方面条件达不到,训练场地的问题、教练员水平的问题以及对于这样的难度动作很多人并不认可的问题等等。还有在中国推广了十余年的武术段位制并未在美国武术馆校得到认可。为什么我们的武术段位制已经推广了十几年,甚至不少国外武术传播者获得了中国武术官方机构颁发的段位等级,而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这些传播者却不愿意把中国的武术段位制引入到他们的馆校?调研甚至发现,一些武术馆校的负责人甚至还不知道中国武术管理中心又推出了新的武术段位制教程。照理说,现如今,信息技术已高度发达,世界已成为一个“地球村”。然而,这种国内外信息传递出现严重偏差的现象的确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应该引起国家武术管理中心的高度重视。
2.2.3 管理松散、无序竞争是影响馆校武术传播的主要障碍
通过调研发现,武术在美国开展比较广泛,但比起韩国的跆拳道和日本的空手道,武术馆校在数量和规模上还存在很大差距。由于武术馆校所处地段不同,其生源也有所不同,某些地区台湾人较多,某些地区越南、韩国人较多,还有就是华裔较多。总之,各个武术馆校所招收的学员均以亚裔人士居多。这表明,中华武术还没有走进美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还没有被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所接受。武术馆校在某些地区相当集中,但这些武术馆校办学规模不一,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更为严重的是,各武术馆校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仅仅是在参加美国武术比赛时相互之间才有一些接触。在调研过程中也深切的体会到武术馆校经营管理者的诸多无奈,因为生存是他们创办学校的第一要务,解决了生存问题,才可能谈到传播武术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问题。据实地考察得知,不少武术传播者在海外的生存是比较艰苦的,他们在创业初期都会遇到资金周转的困难,在发展阶段还会遇到诸如场地与学生数量、面授效果和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问题。而在相对稳定的阶段,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则更多的来源于同行之间的竞争。武术馆校的相对集中势必会造成生源的争夺,武术馆校之间为了求生存往往会出现拉学员的现象,又因为这些馆校办学理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很容易造成美国学员对中国武术理解上的困惑。时至今日,中华武术这种为生存而进行的传播方式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1)中华武术在美国的开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华人移民是武术在美传播的重要力量,但武术馆校与跆拳道和空手道相比在规模和数量方面还相差甚远。
(2)美国武术馆校的学员大都希望通过武术技术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强身健体和兴趣使然是武术学员的主要习武动机。
(3)美国武术馆校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不尽相同,各自有着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各武术馆校都有自己的级别评价体系,中国武术段位制没有在美国得到很好的推广。
(4)武术在美国的开展缺少必要的管理,为生存而传播中华武术造成的传播者之间无序竞争和缺乏交流是阻碍武术广泛开展的重要因素。
(1)中国武术管理部门应制定出武术海外传播的近、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入美国及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深入了解武术在海外发展的现状,广泛听取海外武术传播者的声音和意见。
(2)成立专门的中华武术海外传播顾问委员会,顾问成员不仅限于北京和国内,而且还要聘请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成功企业家以及国际体育组织和世界知名体育经纪公司的领导人等等。顾问的职能是向中华武术海外传播主管部门提出有关如何通过武术在海外的发展推进中华武术国际化进程的新创意和新建议。
(3)研究国际武术的发展现状和武术的世界分布格局,并由此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心理特点和武术发展状况,针对性地制定出中华武术海外传播的发展对策,同时深入挖掘自身的武术资源,持续不断地在武术海外传播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通过武术本身的价值吸引更多的习练者。
(4)成立中国武术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着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武术人才。对国内外从事对外武术教学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考核及资格认定,以切实提高武术传播者的专业素质。
[1]苏红燕.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J].理论学习,2012(1).
[2]王开文.中国武术在美国的传播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2(6).
[3]葛剑雄.人在时空之间[M].北京:中华书局2010:64.
Overseas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Based on the survey report of Wushu schools in US
MENG Tao,et 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expert interviews,questionnaire and logic analyses ar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Wushu schools in the east and west coasts of the United States,with the result revealing that Chinese immigrants constitute the main force to develop Wushu in the U.S.;The Wshu"Duanwei system"ensur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Wushu schools;But the lack of unified management and the disorderly competition of Wushu disseminators for their own survival have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etc.In this context,the paper suggests that Chinese official Wushu institutions should enforce the corresponding research on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Wushu,broaden the overseas market of Chinese Wushu an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of overseas Wushu institutions.
Chinese Wushu;the United States;Wushu schools;survival and development;Wushu communication
G80-056
A
1001-9154(2012)05-0007-04
G80-056
A
1001-9154(2012)05-0007-04
北京市高等学校人才强化深化计划项目。
孟涛(1970-),女,北京人,博士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教学、训练,武术国际传播与推广。
2012-03-29
*运动训练与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