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2-12-05 08:08华,王相,曹
职教通讯 2012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职业高职

徐 少 华,王 相,曹 文 成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徐 少 华,王 相,曹 文 成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它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过程,提出了该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保障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教育中“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各门课程各自为政,自成一体,缺乏有效衔接与沟通。分散实训,缺少企业生产岗位所需能力的系统性训练,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相分离。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将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为此,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企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在认真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重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该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就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每一个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确定各专业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采用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若干个项目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以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课程内容要精简

课程内容的重构与序化时,原则上要精简课程内容,在保持各门课程完整性的前提下,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与重复讲授。

(二)专业课程门类要适当归并

专业核心课程不宜过多,一般设6门左右,其中至少一门为综合性实践课程。

(三)教学组织方法要根本性改革

专业课程的教学应采用项目化教学法。把学习领域课程内容进一步细化,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做一体化教室,设计学习情境。教师要从台上退到台后,彻底打破“三尺讲台”的思维定势,把选择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合理安排课时比例

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课时比例。学院比例大约为4:6,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五)强调综合能力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首先应关注职业性,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性。要更加注重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如:与人沟通、与人协作交流、与人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社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的能力;制订工作计划、工作过程控制和管理及自我评价的能力等。

(六)顶岗实习分阶段进行

可随企业的生产旺季、淡季等因素变化而调整实习时间和内容。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主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引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以生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机械制造生产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组建课程体系开发组,开展专业调研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学校、社会、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我们组建了以专业带头人为组长,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主管、行业专家为组员的课题组,对机械制造行业20多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调研,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及对人才的需求。

(二)根据人才培养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确定我院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通过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必备的文化、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机械产品工艺工装设计、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企业生产管理、售后技术服务等实际工作能力,具备本专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分析职业岗位,确定岗位群

通过企业调研,了解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大体有制造企业车间工艺主管、设备维护员、数控机床操作员、车间生产调度员、设备的调试员、机电设备销售员等。通过归纳提炼成以下工作岗位群:机电产品及工艺设计人员、机电设备的操作人员、机械CAD/CAM技术的应用人员、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人员、生产技术与管理人员。

(四)总结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

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讨、分析确定本专业的典型教学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大致有机电产品的设计、产品的加工工艺、工装设计、数控编程、机械CAD/CAM应用、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30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并确定了机械设计、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CAD/CAM软件应用、金工实训、机械制造技术等十三门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其中: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工艺设计、夹具设计、切削刀具)、数控工艺与编程、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6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

(五)合理安排实践课程,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

围绕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及持续发展,参照机械行业相关职业标准,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的学习,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见表1。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基础

我们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的建设,建成完备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二十多个,具有紧密型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十多个。通过做中学、用中学,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企业环境熏陶,使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就业,建成了“校中厂,厂中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

我们通过实施“校企互动、专兼结合”的优秀团队建设工程,培养具有行业引领能力的专业双带头人。通过“产学研”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实践技能强的专业骨干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教学时数比例达到45%。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调整的要求,满足专业课教学需要,架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三)校企合作的教材建设是载体

在课程实施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校企合作教材为典范,让企业平时生产的产品变成课堂中所讲的典型例题。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知识,增长了见识,还可以为企业培养新员工提供教师和素材。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两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加强,最终实现共赢。这也是高职院校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功能的发挥,意义深远。

表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表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评价主体方面、评价内容方面和评价方式方面应具有多元化。引入企业评价机制,保障专业教学质量。在评价内容方面包括基础知识评价、基本技能评价、应用能力评价以及综合能力评价四个方面。每次评价尽可能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的考核相融,使教学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从而达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融合,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

徐少华,女,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技师,机电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技术;王相,男,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技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精密制造。

G712

A

1674-7747(2012)03-0013-03

[责任编辑 贺文瑾]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