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营,陈雪翠
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
——“效率优先—个性发展”模型构建
郭雪营,陈雪翠
结合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构建出促进教育公平的“效率优先-个性发展”模型,即课程的开发坚持效率优先,通过优先发展保证资源极大丰富、通过政策倾斜保证资源“二次流动”、通过定期监控保证资源共享性,从宏观层面促进教育公平;课程的实施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手段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从微观层面促进教育公平。
精品课程;教育公平;效率优先;个性发展;模型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被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政策层面上受到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及“公平”一词的频率是18次,“教育公平”是7次,其中第一部分第一章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中还有专门表述,强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
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在高职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背景下展开的,作为“以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举措,能够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保证教育公平政策的顺利实施,促进每一个学习者个性的充分发展。本文结合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梳理其中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构建出“效率优先—个性发展”模型。在该模型的指导下,通过“效率优先”和“个性发展”两大举措,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促进教育公平。
“效率优先—个性发展”模型包括“效率优先”和“个性发展”两部分。(如图1所示)“效率优先”的含义是在效率与公平之间选择效率,以效率促公平;“个性发展”的含义是在教学资源极大丰富的条件下,满足每一个学习者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图1 “效率优先-个性发展”模型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优势子系统”的优先发展,形成与劣势子系统间的“势能差”,从而实现资源在各子系统间的“二次流动”。优势子系统构建的共享平台,可以减少和避免劣势子系统不必要的投入和重复开发。资源通过初次的“分类分层投入”以及各子系统间的“二次流动”,提升了教育系统的整体水平,能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极大丰富与共享。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利用技术手段整合、序化优质的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学习者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每个学习者个性的充分发展又为“效率优先”模型提供智力支持。
“效率优先”与“个性发展”共同促进了教育公平,前者从宏观层面促进教育公平,后者从微观层面促进教育公平,两者又互为前提,满足了整个模型正常运行的动力需求。
1.“效率优先”为“个性发展”提供物质保证。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依据邓小平的公平实现路径,“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1]通过发达地区、示范院校优先发展,建成大批优秀的教学资源;通过政策倾斜带动欠发达地区、一般院校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共享,从而为学习者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2.“个性发展”为“效率优先”提供智力支持。高职高专课程建设过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效率优先”保证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持续有效供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法,多元化评价手段,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者的自主性,从而促进学习者个性的充分发展。每一个学习者个性的充分发展又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效率优先”保证了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共享,即通过优势系统的优先发展,保证资源极大丰富;通过政策倾斜,保证资源完成“二次流动”;通过定期监控,保证资源的共享性。一方面从宏观层面促进了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又为学习者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证。
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优势子系统”,如示范性高职院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在“效率优先”的背景下已经得到充分发展,保证了优秀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
1.示范性高职院校优先发展及成果。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将在“十一五”期间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108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包括8所重点培育的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这108所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整体水平高,利用“先天”优势,建设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学者统计了2003-2009年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共计建设813门,其中108所示范建设职业院校拥有453门的国家级精品课程[2],示范高职高专院校占总院校数的8.95%,建设精品课程数占总课程数的55.72%。
2.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及成果。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发达的地区优先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显著。以2003-2010年的建设的1041门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为例,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南部沿海三大经济区域共建设604门,占全国总数的58.02%;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四省份共建设415门,占全国总数的39.87%。
1.“对口支援”促进校际间合作。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利用“先天优势”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2006年1月,11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与西部19所高职院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2011年12月,教育部组织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等30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19所高职学校。示范性高职院校积极实施对口支援,促进了校际间的深入合作,提升了受援院校师资队伍的水平,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2.限额分配促进区域间的均衡。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精品课程的建设,国家制定了各地区的精品课程申请数目限额分配表(如表1所示),通过限制发达省份精品课程数目“过度申请”,集中欠发达地区当地资源,2009、2010年青海、宁夏分别实现精品课程建设零的突破。到2010年,甘肃、新疆共建成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西部地区高职教育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表1 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高职)
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的“二次流动”,促进教育公平。精品课程网站作为窗口,是实现优质建设成果充分共享、全面带动高校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定期对获选的精品课程学校网站运行状况予以了监控。一个测试周期为一个月,测试频率为每12个小时一次,时间点分别为10:00和22:00,测试页面为03-10年获选国家精品课程的各高职高专学校的1012门课程网站的首页(评价说明如表2所示)。
在定期监控下,各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单位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并认真执行,保证了精品课程网站较高的可访问率。以2011年1月-7月的7个测试周期为例,可访问率在50%以上的课程所占比例稳定在92%左右,能够保证资源较好的共享性,但仍然有8%左右的网站可访问性较差甚至无法访问(具体情况见表3)。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改善网络条件,确保网络畅通,并及时更新和完善课程网上教学资源。
表2 精品课程网站监控评价说明表
表3 2011年1月-7月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监控情况
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也明确提出要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形成“教学资源库”,从而实现有效共享。建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4 0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让更多的学习者享受到优质教育。
在优质资源极大丰富和共享的前提下,要实现个体的最大发展,就应在“以人为本”教育观的指导下,通过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样化、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多元化评价内容和手段,调动学习者的自主性,使学习者各取所需,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一方面从微观层面促进了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又为“效率优先”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特别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中指出,高等学校建设精品课程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能够促进教学资源由单一化变为立体化,同时,增加各教学要素之间的触点,更大程度上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
1.促进教学资源的立体化。传统的教学资源以纸质材料为主,形式单一,信息的传播效率不高。精品课程资源库中的资源除了有传统的纸质材料外,还有大量的多媒体材料,如声音、图片、视频。这些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资源刺激的单一性,使教学资源立体化。同时,通过技术的手段可以将真实工作过程整合、序化为需要的教学内容,对于一些操作性强、教学成本高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仿真软件模拟,再现工作过程。
2.增加各教学要素间的“触点”。课程网站是实施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师生、生生、师师间的交互提供平台。精品课程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下载教学课件、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观看教学录像,练习自测试题以及在线讨论展开学习,这大大增加了各教学要素之间的接触。学习者在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精品课程网增加与各类教学资源的接触,通过在线交流增加与教师的接触;通过群、论坛等小组学习形式,增加与同伴的接触。教学要素间“触点”的增多,能有效地增强学习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学内容以真实的产品为载体,各个教学模块内容均为真实产品中的典型任务,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分析案例,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完成案例来组织学生学习的方法,能够提高高职学习者的应用技能[3];角色扮演法就是通过设计一段材料,由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的方法,例如在导游实务课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游客、导游、景点工作人员等角色,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兴趣;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展开的教学活动,通过完整的过程,能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小组学习法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学习法可以提高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能够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也都突出了高职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高职生与本科生有不同的智能结构,高职生中个体间的智力类型也千差万别。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在形式上,牢固地设置了一组人类的智力潜能(intellectualpotentials),也许只有7种。所有的人只要他是人类种属的成员都拥有这些智能。由于遗传的作用和早期训练的原因,由于这些因素间不断的相互作用,某些人在某一种智能方面的发展可能比其他人好得多”。[4]在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实施的评价环节应该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以学习者为本”,尊重学习者的个性。教育评价应成为自然的学习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在一年学习时间的固定部分或剩余部分中强制“外加”的内容;教育评价不单是在学校中进行,而应在整个社会中进行;教育评价应以“个人为中心”的方式进行。[5]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汽车英语”国家级精品课程中,以评价机制和评价手段变革为保障。顺应课程教学目标变革,从纯粹的英语语言能力考核向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英语能力的考核过渡。经过实践,逐渐形成了建立学习档案袋、口语能力实训考核和职业英语能力考核“三管齐下”的多元化评价手段。[6]
精品课程资源的极大丰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精品课程包含了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要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自主学习。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评价要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资源极大丰富与共享,为每一个学习者得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资源提供可能;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通过将传统单一媒介的教学资源立体化以及增加教学要素间的“触点”,打开更多获取知识的“入口”;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增强学习者的主体性;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就是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多元的评价手段,发现学习者独特的优势,引导学习者向着优势方向发展。总之,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111.
[2]林仕彬.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背景、现状与前瞻[J].教育与职业.2010(9):23-25.
[3]刘志成,首珩,王咏梅.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高职教学互动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0(8):59-61.
[4][美]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22-323.
[5]方凌雁,庞红卫.论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1(20):37-38.
[6]刘颖.高职公共英语精品课程“汽车英语”的创新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33-36.
The Research on Higher Vocational State-level Exquisite Course Construction which Promotes Education Fairness——Constructan“Efficiency First-individuality Development”Model
Guo Xue-ying,Chen Xue-cui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ate-level exquisite course,the article constructs"efficiency is preferential-personality development"model,namely,during the period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we give preference to efficiency,ensure resources abundance by giving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ensure the resources"second flow"by preferential policies、ensure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by regularmonitor,promote education fairness from themacroscopic level;during the period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we adhere to the eidos named people-oriented,improve the learners'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by themodern teachingmeans,diversified teachingmethods,diversified teachingevaluationmeans,to realize the fulldevelopmentofpersonality,promote education fairness from themicroscopic level.
exquisite course;education fairness;efficiency first;individuality development;model
郭雪营,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陈雪翠,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11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G712
A
1674-7747(2012)10-0023-05
[责任编辑 曹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