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康俊
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历史考察
熊康俊
职业教育自产生之日,就内含着经济的功能。在不同时期,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日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为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努力探索适应中国经济结构的职业教育体系,正确看待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
职业教育;经济功能;历史考察
职业教育是人类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除了具有文化传递功能、政治功能、人才培养的功能外,作为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经济功能可以说是它最为基本的功能。职业教育从产生之日,就内含着经济的功能,然而,人们对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认识却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悠久而漫长的岁月洗礼中,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才得以高度彰显。
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开始于原始社会后期或奴隶社会初期,终止于清末的鸦片战争之后。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尚不具备独立的形态,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在一起,主要以非正式教育即社会教育或家庭教育的形式加以开展。此时期的职业教育类型主要有:农业技术教育、手工业技术教育、商业教育和医学教育,等等。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看,历朝历代统治者都从农业关乎国强民富的角度推行“重农“政策,并在劝课农桑的农业技术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方面,地方官吏负责农业技术教育。如汉代许多官吏都把推广农业技术作为重要的政事,积极推动新的农业技术的改进与传播。据《后汉书·王景传》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1]另一方面,政府组织编写农业生产教材,指导农民生产。如清朝乾隆皇帝组织大臣编撰大型综合性农书《授时通考》,搜集古代经、史、子、集中有关农事的记载427种之多,汇集了前人有关农业的著述,并配有非常直观的插图512幅。[1]这些举措对于传播农业知识和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从民间的角度看,传播农业知识和技术的书籍也不断涌现。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贾思勰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研究实践形成的农业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齐民要术》,元朝农学家王祯历经17年而成的《农书》,以及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不仅体现出对农业的重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农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教育,使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知识和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一向“靠天吃饭”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效率大为改善与提高。
父子相承、世代相传是手工业者传授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在家族技术的传授过程中,任何一位有生产知识和操作技术的父、兄都会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子弟。因此,家庭中的技术传授相当彻底和全面,这就有效地把前人总结积累起来的技能技巧继承、传播、扩散下去,从而使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劳动更有效率,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韩非子·解老》篇中指出:“数变业者,其人弥众,其亏弥大矣”,[1]告诫统治者一定要保证从业者的稳定性,就是看到了手工业技术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体上,在古代职业教育时期,受长期封建社会的制约和儒家“学而优则仕”、“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不器”等观念的影响,此时的职业教育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备受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的鄙视,并且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小农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仅限于继承、传递人类总结、积累的生产劳动的技能技巧上,但这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分工的需要,并通过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政治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一直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大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既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工业革命,也没有出现大机器工业的技术改进。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入侵迫使中国卷入了世界变革之中,机器大工业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中国的国内市场逐渐成为外国产品的倾销地,而中国的民族产业逐步成为外国产业体系的附属和延伸。对于中国来说,迫在眉睫的任务则是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推动现代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为挽救民族危亡,洋务派发起了以“自强”和“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产业,启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在创办中国近代工业的过程中,无论洋务派的近代工业还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从创办到发展过程中都碰到一个共同的困难:没有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初中高级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从而导致我国近代工厂中产品质量低劣、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等问题。面对中国现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同阶级各家各派都意识到求助于新式教育培养本国专门人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正如维新派人士郑观应所说:“国家欲振兴商务,必先能格致,精制造;欲本国有通格致、精制造之人,必先设立机器、技艺、格致书院与育人才。”[2]随着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以及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等的开设,并在1904年“癸卯学制”的推动下,一批研究应用技术的专门学堂发展起来,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商业、法律、商船等各个领域。据统计,1907年全国实业学堂有137所,学生8 693人。[3]到1912年,增加到425所,学生总数达31 726人。[4]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现代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更好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清政府还选派一批优秀学生出国留学,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积极投入到我国现代产业的发展之中。例如,首届福州船政局留学生回厂后,在船政局设立了工程处,主管造船业务,由于他们经过长期严格的专业训练,了解世界造船现状,因而在设计中注意跟踪先进国家最新技术,从而使我国的造船水平不断提高。魏瀚、郑清潦、吴德章、李寿田等人还自行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艘2 500马力的兵船。[5]此后,福州船政局还于1882、1886、1887、1889诸年先后五批共派出120多人分赴英、法、德等国留学[5],从而为我国近代工业建设培养出一批高级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
近代职业教育已被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且建立了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了中国近现代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自洋务派首创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企业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1887年,工矿交通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已达到了10.10%[6],这不无显示出职业教育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应看到,这一时期的中国近现代产业虽有所发展但发展极其缓慢,这除了我国工业基础先天发展不足的原因外,可以说,也与当时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简单照搬西方,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以及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养的人才不切实用不无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经济功能更大程度地发挥。
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人们更多地是把职业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救国的工具,更多地赋予了职业教育“济贫”的功能。但是,在二战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经济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世界各国纷纷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当代职业教育对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者素质以及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间接地体现出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从理论层面论证了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更让人们在现实层面深刻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的威力。职业教育作为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当代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就必须强化职业教育”,[7]由此强调了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的可行保证,也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8]响应国家号召,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积极探索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广泛开展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从而为他们成为未来的劳动者参与生产过程,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增强市场竞争力奠定了素质基础。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使世界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职业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也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阵地。“实现现代化,关键在科学,基础在教育”。为此,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针,就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职业教育必须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的功能,并提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推进我国的科技创新和应用,必须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的要求。[9]职业教育通过培养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将科学技术这一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物化到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身上,并通过他们的社会劳动把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去,使科学技术从理论层面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同时,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出发,或直接钻研科学技术难题,或通过向有关科研机构反馈科研成果应用的相关信息,又进一步为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提供了实践依据。
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质量被看作是掌握其未来经济繁荣的命脉,这一观点在世界经济界和职业教育界已成为常识。当代职业教育因其对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而倍受重视。在此推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展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然而,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职业性质不断变革、职业流动频率加快的情形之下,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如何促进受教育者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受教育者职业迁移的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仍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回顾历史,从对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历史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三点。
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发挥。近代社会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已不仅局限于继承传递生产技术知识,而是进一步扩大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者素质,促进科技进步等范围,且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这完全受益于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职业教育经济功能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发挥,也使我们不难断言,改变职业教育低下的社会地位不再遥远,谋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将会成为现实。
虽然国外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经验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简单移植和机械模仿外国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要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只有因地制宜,建构根植于本土化的中国式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经济功能更充分地展现。
需要提醒的是,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在强调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性功能,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需求,实现人本性的教育需求目标与功能性的社会需求目标的辩证统一。只有如此,才是我们看待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正确态度。
注释:
①关于中国职业教育的起源及发展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就有职业教育,历史久远,可称之为“古代职教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到了近代机器的工业生产时期,中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可称为“近代职教说”。本文在立论上采用第一种观点。
[1]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2.
[2]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
[3]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41.
[4]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Z].上海:开明书店,1934:375.转引自王炳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的历史反思[J].教育学报,2005(2):52.
[5]张宗龄.近代中国工业教育的摇篮(续)——纪念中国近代工业教育诞生一百三十周年[J].机械职业教育,1997(5):48.
[6]刘佛丁.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70.
[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六大报告[EB/OL].http://www.ce.cn/ztpd/xwzt/guonei/2003/sljsanzh/szqhbj/t20031009_17631 96.shtm l,2003-10-09.
[8]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1/13/content_3772626.htm,2005-11-07.
[9]黄尧.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3.
A Historical Reflection on the Econom ic Fun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Xiong Kang-jun
Vocationaleducation hashave the economic function since itestablished.The economic function ofvocation education hasdifferentemphases in differentperiodsand is paid highly attention by our country and society with the developmentof theeconomy.In order tobetterpromote theeconomy developmentby vocationaleducation,we should hard pursuit a vocational system which can fit China's economy structurewell and treat the econimic function ofvocationaleducation corrently.
vocationaleducation;economic function;reflection
贺州学院“质量工程”项目“人本视域下学校职业指导教学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hzxyjg2010026)
熊康俊,女,贺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G719
A
1674-7747(2012)10-0056-04
[责任编辑 金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