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坚成
■责编 岳晋闽 Tel:010-68345891 E-mail:hrdyjm@sina.c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转变,所有制结构也由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社会职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动。农民阶级规模逐步缩小;传统的工人阶级在逐步分化的同时,其总体规模得到很大扩展;知识分子阶层变化较大,整体社会地位和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资源和机会配置方式的改变,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我国社会出现了私营企业主、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自由职业人员、农民工等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同时,低收入群体比重在逐渐缩小,中等收入阶层比重逐渐扩大,“金字塔型”社会阶层结构正逐步趋向“橄榄型”结构。整体而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已初具雏形,现代社会的流动机制正得到逐步完善,我国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和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于2002年发表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一书,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我国社会成员划分成10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者阶层等。
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出现的新变化,对我国的人才工作产生了新的影响。为了准确剖析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对人才工作的影响,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专门开展了“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对人才工作影响问题研究”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党政机关干部、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两新”组织中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各个阶层人员,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有效样本共694份。其中,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党政机关人员)有效问卷227份,占32.7%;经理人员阶层有效问卷85份,占12.2%;私营企业主阶层有效问卷64份,占9.2%;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有效问卷95份,占13.7%;中介组织(包括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阶层有效问卷78份,占11.2%;其他职业阶层(包括办事人员、产业工人等)有效问卷145份,占20.9%。根据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调研,课题组认为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对人才工作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对传统的人才理念产生了新的冲击,促使科学人才观的确立。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拨乱反正之初就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对于知识型人才的重视是邓小平人才观的主要特点。由于要对一个人知识拥有量进行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很难,很长一段时间内,学历和职称成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在此标准下,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具有初级及以上职称才被统计为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阶层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涌现出了很多新的阶层,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和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他们在活跃经济、拉动就业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这些变化对传统的人才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胡锦涛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德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这是21世纪初我国提出新的科学人才观。按这一人才理念,人才是不唯学历和职称的,只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在岗位上做出贡献的劳动者,都可以归为人才。然而,由于受传统人才观念的影响,学历和职称仍是衡量人才的评价标准,要使科学人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还需要做长期艰巨的实践探索。
2.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对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人才管理方式向以服务为主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人才工作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对人才进行管理,对人才的管理带有明显的计划审批色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非公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来自于市场,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如私营企业主、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等,他们的职业发展和财富积累越来越倾向于依靠自身发展和市场机制,不主要依赖组织决定,人才流动配置更多依赖市场机制。随着阶层分化,政府、社会、企业三元格局的加速形成,人才工作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盲区”,无法有效覆盖所有人才。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各阶层人员对党管人才的内涵了解有较大差异,在“您对党管人才的内涵‘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了解吗”问题的回答中,有超过30%的受访者不了解党管人才的内涵,有32.4%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有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有点印象”;仅16.1%的受访者表示“了解”。问卷调查还显示,传统的人才开发模式不适应阶层的变化。在“社会阶层变化对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影响程度”问题的回答中,受访者认为“非常大”或“比较大”的比例分别达到9.9%和54.5%;认为“一般”的受访者比例为29.5%;认为“不大”或“不了解”的比例仅分别为2.3%和3.7%。由此可见,依靠行政手段掌控人才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人才管理的要求,这对人才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人才管理方式逐步向以服务为主转变。
3.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对人才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人才政策执行做到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人才政策很难协调各类人才群体的需要,在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的情况下,制度安排和政策执行很难实现对所有阶层人员的有效覆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有些阶层人员的开发与服务仍存在着政策歧视和政策壁垒,政策落实存在断层,政策措施相对缺乏系统性,使部分阶层人员感受到不公与不满。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人才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各类人才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在政策执行中存在差异。在“当前人才工作中存在最突出的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比例最高的是认为“政策执行力不强,难以落地”,占23.5%;其次是认为“政策实施惠及面偏小,没有覆盖大多数人”,占22.8%;再次是认为“对各类人才不能一视同仁”,占21.6%;认为 “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备”、“人才环境不理想”、“人才公共服务不到位”的比例分别为16.4%、10.1%和5.6%。问卷调查还显示,有近65%的受访者认为人才政策对党政机关人员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最有利(图1)。在“您认为现行党的人才政策对哪个阶层最有利”问题的回答中,有37.3%的受访者认为“人才政策对党政机关人员最有利”;有27.4%的受访者认为“人才政策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最有利”;有19.2%的受访者认为 “都有利,难以区分”。
4.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对人才孕育与集聚提供了新的空间,促使人才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社会阶层构成的变化,促使新兴人才群体和精英群体开始涌现,不少创业型人才率先办起了高科技企业、各类咨询机构,以民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家阶层已经出现。随着个体、民营、外资企业等非公经济组织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快速发展,逐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改变了传统的以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为主体培育集聚人才的模式,为人才孕育与集聚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新的空间。社会阶层构成变化不可避免会带来人才结构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就业方式和就业渠道的多样化,人才分布的行业、领域、地域不断拓展,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客观上创造了许多新的处于更高职业序列的社会岗位,职业结构高级化趋势明显。
1.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转变传统的人才工作方式。随着社会自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相当一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不再是隶属于政府部门之下的“官方组织”。因此,人才工作要创建以多元化利益主体和谐共处、合作共赢、各得其所为目的的阶层整合方式,实现由过去单纯运用行政的、计划的手段向综合运用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要切实把社会各阶层人才工作纳入党管人才的总体工作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理顺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综合服务,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健全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人才开发各个重要环节的制度及配套措施,形成符合社会各阶层人员职业发展特点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创造有利于社会各阶层人员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促使人才开发规范、系统、有效地整体推进。
2.营造一视同仁的市场环境,实现政策的平等待遇。坚持以人为本和促进社会各阶层人才全面发展的理念,彻底消除人才区别对待政策的歧视现象,彻底清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不合理的政策限制与政策束缚,构建有利于社会各阶层人才健康成长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政府要在人才培养、使用、流动、评价、激励和保障等方面实现各类经济组织人才的平等享受;政府用于人才发展、人才培训、人才引进、人才扶持等的各类科研资助、基金、项目等公共服务资源,要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政府开展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活动,要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平等参与。
3.构建融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发展服务体系,以优质的服务凝聚人心。政府要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和服务功能,建立起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和竞争市场化的服务运作系统,形成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相互鼎立、协调互联、互为补充的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市场建设,积极开辟网上人才市场交流渠道,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专业人才市场,鼓励支持人才中介组织有效经营职业经理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高技能人才市场等专业性人才市场。积极培育各类人才中介服务组织,鼓励支持各类人才中介服务组织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与服务功能,使各类社会组织能从市场上购买到包括人才培训、信息咨询、人才招聘、智力合作、柔性流动、创业扶持、人才资信认证、职业生涯设计、薪酬调查分析、人才业绩评价、人才租赁和人才派遣等各类人才专业化服务产品。培育扶持一批有企业基础的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行业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这些社会专业团体、行业组织在协调服务、参谋咨询、桥梁纽带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功能与作用,引导支持行业协会和社团组织提供制定行业职业标准与资格准入、调查统计与发布同行业人才信息、对同行业工资指导等服务。
4.引导新社会阶层人才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增强新社会阶层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政府要加强对社会各阶层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大对代表性人物的政治安排力度。在推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工作中,要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代表人才的推荐名额。在授予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等各种荣誉称号时,要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一定的评选比例。选拔、推荐一批自身企业搞得好、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优秀人才担任政府和国有企业的顾问。积极开辟新社会阶层人才参与社会服务的多元渠道,把新社会阶层优秀人才作为各类专家的重要来源,发挥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5.坚持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同步推进,切实增强党对新社会阶层人才的向心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增强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拓宽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领域,坚持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同步规划,以党建工作的开展带动人才工作的开展,确保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不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教育、培养、管理、监督力度,探索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方式方法,结合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等党建活动。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努力把党员中的优秀人才培养成企业管理、科研和生产骨干。
6.维护人才和用人单位双方合法权益,形成有利于社会各阶层人才发展成长良好的社会环境。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促使企业与职工签订规范的书面劳动合同,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和谐的劳动(聘用)关系,及时化解劳动(人事)纠纷,依法保障非公有制组织和人才双方的合法权益。完善以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行业人力成本信息发布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劳动保护和职业病防治,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将非公经济组织在职人员全部纳入参保范围。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广泛宣传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社会各阶层先进人才典型。
1.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及其影响》,载《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7期。
2.陆学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陆学艺:《正在形成中的中国新型社会阶层结构》,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1期。
4.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