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外语界文体学研究述评

2012-12-03 05:30刘世生张之俊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文体学语体文体

刘世生 张之俊

(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1. 成果概况

文体学所关心的问题主要有:文体与文体学的定义、文体学的任务、体裁研究、个人风格研究、研究分析的不同方法以及文体学的发展方向等(胡壮麟、刘世生1999)。国内最近一次文体学研究成果的统计时间是2000年。据当时的《中国期刊网》统计,2000年度发表的文体学研究文章是96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十年之后,文体学研究的现状是怎样的呢?根据《中国期刊网》的统计,2011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国内外语界共发表文体学研究文章255篇,右图为统计整理后各类文章数量的分布情况。

如图表所示,各类别文章年平均篇数百分比排序情况是:文学文体学(32.2%)、翻译文体学(20.0%)、语体学(18.8%)、教学文体学(16.1%)和理论文体学(12.9%)。

2011年度所发文章的总篇数大约是2000年度的2.6倍。从类别上讲,这些文章既有传统的文体学类别即理论文体学、语体学和文学文体学,也有新产生的类别如翻译文体学和教学文体学。

2. 新的发展

以1998年~2000年间发表的文体学研究文章为例。根据《中国期刊网》统计,三年间共发表研究文章228篇,其中文学文体学研究文章50篇,语体学研究文章80篇,理论文体学研究文章98篇。而在2011年,这三大类文章中文学文体学的篇数跃居首位。此外,其他跨学科研究如翻译文体学和教学文体学比例有所增加。因此我们把翻译文体学和教学文体学单列类别进行论述。我们将把2011年的文体学研究文章按照上述五大类进行讨论,它们分别是文学文体学、语体学、理论文体学、翻译文体学和教学文体学。

2.1 文学文体学

2011年《中国期刊网》统计的文学文体学研究文章共82篇,数量为五大类研究文章之首。根据观察和分析,文学文体学不再简单地运用单一的文体学理论进行文学体裁分析。近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不同文体学派竞相发展,不断有新的文体学派形成(申丹2000)。随着国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体学与语言学各领域的结合,由此产生了新的理论,如认知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语用文体学、女性主义文体学等。国内外语界文体学研究者运用以上新兴理论对西方文学特别是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根据统计,小说分析评论依然居首,诗歌次之,但戏剧也有上升势头。

同时,除了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文体以外,研究澳大利亚文学文体的文章有2篇,研究法国文学的1篇,研究蒙古文学的1篇。占大多数的英美文学作品分析文章中,有的运用认知文体学中的隐喻理论分析各种体裁,有的运用叙事文体学中的隐含作者分析小说,也有的文章运用功能文体学中的及物性和评价系统分析文学作品。戏剧评论方面,采用话语文体学分析文本的较多。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有数篇研究文章采用语料库文体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另外,也有运用国外新兴理论分析中国文学作品的,如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文心雕龙》,运用语言变异理论分析《围城》,等等。这些都是2011年文学文体学研究文章的特色。现举一例:

刘玮的《英语诗歌隐喻的认知文本分析——以艾米莉·狄金森〈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候死神〉为例》,强调认知语言学和文体学结合的方法更能解释诗歌语言的选择,为文学作品的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刘玮区分了传统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不同理解。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认知机制。在分析《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候死神》时,刘玮找出四个隐喻概念:1)死亡就是出发,生命就是旅程;2)人是植物,人生就是一天;3)死亡是黑夜;4)死亡就是归于最后的目的地。她对四个概念进行了逐一分析,最后说明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将日常语言改造成隐喻,创造了佳作。该文证明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文学语言的分析是行之有效的。

由于新理论的产生和国内研究者对文体学的重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语言学和文学的关系,使文学文体学成为文学分析评论的又一法宝。

2.2 语体学

语体学研究语言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变体及其特征,如法律英语、新闻英语、广告英语,等等(刘世生1998:2)。《中国期刊网》统计的2011年语体学研究文章共48篇,其语体研究分布甚广。常见语体中,网络新闻成为新的研究对象,如中英文网络新闻报道的文体对比。广告仍然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如英汉食品广告对比与分析。喜剧和电影分析也很新颖,如分析情景剧《生活大爆炸》的言语幽默。演讲也是语体学研究文章的一个领域,如公众演讲、政要演讲等。此外,其他语体方面的研究如校训、简历、青少年口语、英文歌曲、信件(如家庭信件和商务信件等)、公示语(如银行公示语)、商务英语(如水产贸易英语)、科技英语、英文审计报告和国际标准文体等。有三个特点值得关注:(1)有2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英文简介语体研究和1篇中国—东盟经贸协议语体研究。这几篇文章紧跟时代步伐,让我们意识到语体研究无处不在。(2)有1篇文章研究法语广告的语体,这也说明外语语体研究不仅仅是英语语体方面的研究。(3)有1篇文章是关于国外大学校训的文体分析,内容新颖,对我国国内大学校训的选择有很大启示。

吴素梅的《简洁的形式,深邃的内涵——国外大学校训的文体分析》介绍了校训对于西方国家的重要性,并运用Geoffrey Leech和Michael Short的文体学分析方法,从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到语义层面对西方大学特别是英美大学的校训进行了分析。其结论是这些校训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多采用语音修辞手段,词汇具有浓厚的宗教和拉丁色彩,句法简单明了,修辞手段丰富。

语体学研究文章涉及领域广泛,其研究方法上也受到西方文体学理论新发展的影响。其中,多数文章选用了新的文体学理论来研究各种语体,如功能文体学分析演讲,语用和话语文体学分析情景剧。这些都表现出国内研究者能够抓住先进的理论,将其运用到不同语体分析当中,从而为文体学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2.3 理论文体学

理论文体学研究关于文体风格构成的种种理论观点,如风格选择说、风格前景化说、风格即功能说等,以及用于文体风格分析的诸多理论模式,如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语篇文体学等(刘世生1998:2)。根据《中国期刊网》统计,2011年理论文体学研究文章共发表33篇,主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篇章段落来证实理论。除此之外,也有以句子为单位论述文体特征的,如条件句的语用类型及其文体效果。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2011年理论文体学研究涉及如下几个宏观理论:功能文体学、认知文体学、形式文体学、语用文体学、语料库文体学,也有跨学科的研究如叙事学、认知叙事学等。所涉及的微观理论有:隐含作者、格律论、评价系统、路径与前景、变异、象似性视角、隐喻、文本世界、语境、前景化、语气隐喻、言语行为、元功能等等。

其中新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的发展,如:1篇文章讨论视点在认知诗学中的运用,1篇文章探讨认知文体学视域下的人物塑造,1篇从电影《美丽心灵》文本出发,探讨认知叙事学。因此,可以看出,随着认知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发展,认知文体学会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同时,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也为文体学注入了活力,如1篇文章从语料库叙事学的角度论述叙事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此外,非英语作家作品也受到了重视,如对前苏联作家巴赫金的文体进行综述等。此外,有4篇文章是关于评论性的,通过介绍文体学著作,把理论介绍给读者,这本身就是为理论文体学做出了贡献。

吴显友的《文学语篇的文体学方法——〈文学语言——文体与前景化〉评介》是对著名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新作《文学语言——文体与前景化》的述评。吴显友从宏观上介绍了该书的概貌,如作家Leech不同时期的作品分布在各个章节中。该述评找出了文体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并对其逐一讨论。认为:1)文体学属于跨学科研究,同时方法上也提倡把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方法结合起来;2)语言描写与文学批评之间应该互相借鉴,类似于斯皮策所倡导的“语文圈”的分析方法;3)语言形式与功能之间也应该互动;4)前景化具有文学功能。最后该述评还引用了不同语言学家对文体学前景的看法。

2.4 翻译文体学

翻译文体学是由Malmkjaer提出的。令人欣喜的是,文章发表数量居第二位的翻译文体学已经成为国内翻译界和文体学相互交叉的一个新兴领域。根据《中国期刊网》统计,2011年翻译文体学研究文章共发表51篇,仅次于文学文体学研究文章。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翻译文体学虽然表面上只涉及翻译与文体学的关系,但实际涉及到了其他领域,如认知语言学、体裁研究等,且通过翻译文体学来促进翻译理论。通过对文章发表情况分析,我们可以将翻译文体学分为翻译与文学、翻译家个人风格研究、翻译与非文学语体、翻译文体学理论等几个领域。在翻译与文学领域中,涉及到中西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翻译文体研究、易安词风格英译对比研究等,也有对《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语言的翻译研究等。翻译家个人风格研究文章仅有1篇,即对王佐良先生翻译思想的研究。翻译与非文学语体所涵盖的内容包括:期刊论文摘要、汽车广告、科技英语、政治文献、商务翻译、《政府工作报告》英译、古建筑翻译、法律合同翻译等等。翻译文体学理论涵盖翻译风格研究、国内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语言风格在译文中的再现、隐喻翻译等等。

霍跃红的《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应用研究——以〈荷塘月色〉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在运用语料库分析译本的同时,也回应了对基于语料库研究译本文本的质疑。在研究工具上,它选用了Textanz软件统计文本信息。三个译本分别是朱纯深(中国译者)1992年译本、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中西合作译者)1998年译本和英语译者(西方译者)Howard Goldblatt 2007年译本。通过对三个译本分别进行语言层面分析、情感表现分析和比喻修辞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三个译本与朱自清平易自然的风格相符合。但他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如词汇变化、可读性指数等等。因此,该文章表明基于语料库的译本研究能客观地反映出译本的文体特征,为定性研究起到了补充作用。

总之,翻译文体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不仅为文体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翻译研究带来了质的变化。

2.5 教学文体学

教学文体学,顾名思义,是教学实践和文体学理论相结合的新领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体学大有取代精读课的趋势。如今,文体学和教学的结合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根据《中国期刊网》的统计,2011年有41篇教学文体学研究文章发表。从课堂教学来看,主要涵盖四个教学领域:英语专业教学、大学英语教学、高职英语教学和高中英语教学。英语专业教学主要包括文体学在精读、英美文学、高级英语、写作等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文章占多数,主要包括阅读、写作、听力,以阅读课为主。高职英语教学和高中英语教学方面的文章各1篇,分别论述文体学在各自阅读课中的运用。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教学文体学外,还有1篇关于高校本科法语文体学教学,这是唯一一篇关于非英语课堂教学的。另外,有数篇文章论述了教学文体学理论,如文体学对优化学生专业素质的研究、文体学应用于高级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杨艳的《文体学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讨论了如何把文体学运用到写作教学中去。文章首先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文体的适合性,如何在恰当场合选用正式语、非正式语等,核心部分探讨了词汇与文体功能、句子与文体功能以及篇章结构与文体功能。文章最后认为,文体学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以上综述表明,越来越多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线人员,正在把文体学的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当中,为教学研究和文体学研究的发展添砖加瓦。

3. 不足之处

文学文体学、语体学、理论文体学、翻译文体学和教学文体学这五大类文体学研究的共性是缺少创新。简单照搬理论者居多,对理论创新则凤毛麟角。

3.1 文学文体学

文学文体学虽然数量上居首,但是无论是对理论的创新,还是对作品的新阐释,都是很有限的。文学文体学要求运用文体学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从而达到对理论的升华和对文学作品全新的阐释。《中国期刊网》统计的2011年文学文体学研究文章,多数采用了新兴理论,如话语文体学、语用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认知文体学等。但多数文章都是直接照搬理论,最后没有对理论有所贡献或创新。申丹(2008:ⅵ)认为,文学文体学旨在更好阐释文学作品。研究文章所涉及的多数文本都是老生常谈的作品,文本的阐释与以往别无二致。换句话说,国内外已经有学者用该文体学方法研究过,因此,对于作品阐释而言也没有什么创新之处。此外,相比于小说和诗歌,戏剧方面的研究甚少。仅有的戏剧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以话语分析为主,分析方法略显单调。另外,从文献综述上看,并没有充分引用该研究领域应该引用的文献,这确实值得商榷。

3.2 语体学

语体学涵盖的领域可谓包罗万象,从传统的新闻、法律、广告等扩展到其他领域如简历、青少年口语、英文歌曲、校训、信件、公示语、商务英语、科技英语、英文审计报告和国际标准文体等。但是部分研究文章采用单一的文体学模式,对语料的分析显得单调乏味。更重要的是,多数文章采用功能文体学方法对语体进行分析,只是完全照搬功能语法的理论,有时显得生搬硬套,更谈不上通过语体分析对理论有所贡献。另外,话语文体学、批评文体学、认知文体学等方法,并没有在语体学中得到尝试。特别是像政治类的文章,批评文体学完全可以大有作为。此外,虽然体裁广泛,比较新颖,但是对某些语体的研究缺乏高度的理论概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3 理论文体学

《中国期刊网》统计的2011年理论文体学文章是最少的。同时,理论深度不够,缺少对理论本质上的创新,多数研究文章仅仅通过某些作品来证明某些理论,而非对理论有所批判、修正或突破。换句话说,发表的研究文章主要围绕文体学与文学界面研究中老生常谈的问题,如前景化理论进行了循环论证,却没有对前景化理论有所突破。宏观上说,形式文体学、认知文体学、话语文体学、语用文体学等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围绕这些理论进行了借鉴、证明,但无法找到其不足,这也反映了我们的研究者缺少批判性的学术精神。同时,对其他语体如非文学语体的理论研究不足。当然,我们承认文学语言有其自身特点,但是新的理论是否能够适用非文学语体,值得深入研究。

3.4 翻译文体学和教学文体学

翻译文体学相比传统三大类文体学,属于后期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研究,从2011年发表的研究文章数量上看排在第二位,这表明了翻译文体学正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和青睐。总体来说,翻译文体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特别是近几年来,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研究从客观上弥补了定性研究的不足。研究范围从翻译与文学、翻译家个人风格研究到翻译与非文学语体、翻译文体学理论。然而,关于翻译家个人风格的研究文章数量甚少,仅有1篇。同时,翻译文体学理论上仍然仅仅是运用翻译理论来解释译本,并没有对翻译理论形成新的突破。同理,没有理论上的深化和突破,翻译与文学研究、非文学语体研究也只能裹足不前。

教学文体学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特别是广大外语教师足够的重视。但是,多数教学文体学研究者只是简单地照搬了文体学的理论,归纳式地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并无理论创新可言。此外,多数研究文章只是运用传统文体学理论,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语义、句法等。只有数篇运用了功能文体学理论,其他新兴理论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如果仅仅生搬硬套原理论,不能量体裁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此反复,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不能找到一个宏观的分析方法。

4. 未来之路

亚里士多德的二元论过去一直影响着西方的学术思想,如索绪尔的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等等。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发现,学科范畴正逐渐打破上述传统的束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文体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多样化,跨学科,而非泾渭分明。根据《中国期刊网》统计到的2011年发表的文体学研究文章,文学文体学、翻译文体学、语体学、教学文体学、理论文体学五大类别各具特色。然而,我们仍有很大的空间提高研究质量。

就文学文体学而言,研究者首先要了解传统的文学评论理论及其对相关作品的阐释。应该消除像著名文体学家Mick Short那样的感受:有些文学评论同行们指责我是一个无动于衷的语言学家……我的语言学同行们有时说我根本就不是个语言学家,仅仅是伪装起来的评论家(1996:1)。换句话说,只有高屋建瓴,才能有所创新。现在国内外语界的语言学和文学研究总体上是老死不相往来,Roman Jakobson的话还是那样适用:“倘若一位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诗学功能不闻不问,或一位文学研究者对语言学问题不予关心,对语言学方法也一窍不通,他们就显然过时落伍了”(申丹208:ⅲ)。

因此,文体学,特别是文学文体学,应当充当二者的桥梁,使外语学术发展形成对话,形成良性互动。其次,文学文体学理论目前呈现出令人期待的局面,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语用文体学、认知文体学、女性主义文体学等等,都是文体学和语言学、文学等其他领域相结合的产物,但是这些理论本身并不是完美的,急需我们去修正并发展。同时,各理论所包含的术语也需要明确界定。Paul Simpson认为,不同路向(approaches)可以融合产生出新的研究方法(methods)(俞东明2010:341)。此外,分析的文本也值得考虑。并不是每个理论都适合所有的文本,如认知文体学中的思维风格和整合理论更适合分析心理扭曲的主人公、具有意识流思维过程的主人公等。下面是个人从宏观上就文学文体学研究提出的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 什么是文学性?

2. 文学文体学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 文学文体学应当怎样借鉴文学评论的研究成果使自己言之有物并同时弥补文学评论缺乏形式关注的不足?

4. 哪些文学作品更适合使用哪些文体学理论方法?如何合理地运用并有所创新?

语体学研究的语体较广,但仍有待挖掘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同学术领域中的更多语体。另外,现代语体呈现出的混合语体形式值得注意,如新闻文体中也会出现类似文学性的语言。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运用新兴的理论来分析不同语体,反过来对理论有所贡献。现在运用认知文体学分析非文学语体的研究很少,这可能和非文学的语言有一定关系,但是作为非文学语体中作者和读者的直接对话,认知文体学一定可以有所作为。同时,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理论研究,使各个语体都有自己的语体学理论,如法律文体学和政治文体学。这样,未来的语体学研究既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领域,也可以不断拓宽理论。另外,根据程雨民的观点,从语体角度来研究语言演变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同上:346)。

理论文体学的研究核心是理论。在对风格的定义上,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很多研究文章缺少理论深度,其实首先是对前人研究的了解不够,对理论源泉一无所知。关于风格的理论,自古希腊的高尔吉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曾深入讨论过,因此了解前人思想是必要的基础。直至今天,亚里士多德关于风格、语体、修辞等的学说,仍然值得借鉴。国内研究对理论的贡献甚少,其文章价值可想而知。另外,文体学诸多模式还不完善,值得我们在理论中有所创新。如功能文体学中,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还是大有研究之必要。功能语法中的主位和文体学中的前景化之间有何关系?语用文体学中,是不是仅仅使用语用学中的理论模式如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等来分析语篇呢?能否有更大的突破呢?认知文体学中,如整合理论、概念域等能否完全解释文本中人物的思维表达方式和可能世界呢?当然我们还可以在这些理论中进行交叉研究以完善新的理论。例如,上述功能文体学中提出的连贯既然是心理现象,那和认知文体学中的认知过程有什么样的关系?再如,怎样通过连贯和认知过程的新框架解释文体学的现象?同时,我们还应该借鉴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理论来发展认知文体学的理论。还有,语料库文体学中的哪些理论还值得去发展和完善?诸多理论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翻译文体学的研究,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有着广阔的舞台。像文学作品一样,翻译中也要考虑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同时也要考虑读者的信息接受问题。那么其中的环节就涵盖了原文作者编码到译者再编码再到读者解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译者的参与,其认知机制有何特点?目前,关于译者主体性和译文风格的研究可以放入翻译文体学中考虑,如汉译本《奥德赛》,为什么把原文的叙事体风格译成了诗体风格,这一现象值得研究。我们建议外文系和中文系形成良好的对话,以促进对翻译文体学理论的宏观把握。

教学文体学的研究,期待把文体学应用到更多的课堂教学中来,甚至可以为某一类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其文体学课程,如医学英语文体学、地质英语文体学等等。在研究生英语教学方面,既可开设上述课程,也可从文体学角度改革学术英语写作课程。这些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我们也可选择不同的文体学理论模式,如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适合阅读衔接手段突出的语篇,认知文体学适合阅读叙述性语篇等等。如果在研究中针对不同语篇找到恰当的文体学方法,这对于学生的写作也是大有裨益的,因为抓住了语篇的风格,学生就很容易将阅读中掌握的风格特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因此,在研究和实践中,要找到最佳的文体学模式,同时也要对理论模式有所创新。

当然,文体学研究也不局限于以上五大类别。幽默学就是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外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学研究领域。幽默学家们纷纷提出幽默产生的不同模式,从说者和听者的角度对幽默的产生进行假设。在未来的研究中,幽默学至少可以借鉴文体学中的两个理论学派:认知文体学和语用文体学。我们可以通过认知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角度阐释幽默的产生,提出全新的模式。语用文体学则可以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解析幽默语言的产生过程。

综上所述,文体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进入我国,通过外语学界学者的不懈努力,逐年成长。到了2011年,根据《中国期刊网》的统计,共发表研究文章255篇,足见文体学在外语学界受到的重视程度。在五大类(文学文体学、翻译文体学、语体学、教学文体学和理论文体学)研究文章中,文学文体学独占鳌头,翻译文体学和教学文体学可谓是后起之秀。总的来说,各类别研究文章均有新的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就论文质量而言,却仍需不断创新,特别是在理论方面应敢于质疑、修正和发展。只有这样,国内文体学研究才能不断健康发展。

Short, M. 1996.ExploringtheLanguageofPoems,PlaysandProse[M]. Harlow: Addison Wesley Longman.

胡壮麟、刘世生.1999.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R].全国首届文体学研讨会论文,南京.

刘世生.1998.西方文体学论纲[M].山东教育出版社.

申丹.2000.西方现代文体学百年发展历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32(1):22-28.

申丹.2008.西方文体学的新发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俞东明.2010.文体学研究:回顾、现状与展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附:

从师感言

我从1991年开始有幸成为胡壮麟老师的学生,从此一直对胡老师敬佩有加。2011年9月10日教师节,作为学生,我给敬爱的胡老师写了一封感谢信,内有:

受业二十载,
恩情重于山。
师徒父子矣,
学习无穷期。

胡老师学问博大精深,学富五车,治学方法多样,紧紧追随潮流,睿智超人,不断刻意求新。而胡老师的“宽容”更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博导带学生,大致有两条路子:一是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较为省心。二是老师跟着学生走,老师需要额外付出很多的努力。胡老师走的是第二条路子。他的弟子每人都有自己的独立研究方向,没有重复的。可想而知,胡老师为指导这些学生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

学习胡老师,知书达理也,潜移默化也,皆受益无穷。值此胡老师八十华诞之际,学生谨奉上深深的祝福!祝恩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学术青春永驻!

刘世生与恩师胡壮麟合影

猜你喜欢
文体学语体文体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诗《为国捐躯》的反战主题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