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与预后观察

2012-12-01 06:16王西辉吴娟刘建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心房病死率房颤

王西辉 吴娟 刘建荣

心房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AMl)常见的并发症,AMI合并心房颤动发作时由于心房失去有效收缩,使心房辅助心室充盈的副泵作用降低,此时如果心室率过快,则心室舒张时间缩短,回心血量不足,心排出量减少,可加重AMI病情[1]。因而对此房颤的临床规律的了解和处理很重要,但有关这方面的报道甚少。本文对AMI患者的心电图(ECG)及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近期预后,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33例,所有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改变而确诊,均符合AMI诊断标准[2]。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包括常规药物保守治疗、静脉溶栓、急诊介入性治疗。133例患者中,发生房颤33例(观察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在43~76岁,平均(59.5±2.6)岁;剔除标准: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心瓣膜病。②原有心房颤动史。③原有心功能不全的病史。选取同期100例不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在危险因素、就诊时心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院后常规心电监护1周,前3 d每8小时查心电图1次,3 d后每天复查1次,患者有不舒适症状时,随时描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梗死部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57.6%,对照组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32.0%,观察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36.4%,对照组的病死率为11.0%,观察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例(例,%)

3 讨论

心房颤动(房颤)是急性心肌梗死病程中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7% ~16%[3]。房颤多发生在左心功能不全时[4],也可在心包炎及左房缺血性损伤时发生,大多数患者可能是左房缺血的结果,由于心室率过快,心房到心室的血流减少,使心排出量明显减少,AMI合并心房颤动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后24 h内[5]。有学者报道12例房颤中8例1 h内转复,另4例3 h内转复。国内高友山[6]报道,36例中32例为阵发性,另4例为持续性,阵发性者均在3 d内转复。4例持续性者入院时有,出院时仍有,其中3例在AMI前有房颤史。说明AMI伴发房颤绝大多数为阵发性,自动或经治疗后转为窦律,且多在发作后3 d内转复。本组资料显示,AMI并发房颤均为阵发性房颤,房颤发生时间<24 h12例,>24 h2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梗死部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减少达25%或以上,房颤时较窦律时心功能下降10% ~40%。AMI时并发房颤使心功能进一步恶化,使住院病死率增加,因此对AMI患者应加强早期的介入治疗,无条件的医院应积极地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时地开通梗死相关冠脉,同时密切观察AMI的心功能变化,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包括ACEI药物的早期使用,保护心功能,减少房颤的发生率、降低AMI并发房颤病死率、同时降低AMI病死率。

[1]丁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纤颤之临床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7,17(28):3928.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心脏病杂志,2001,29:710.

[3]高友山,钱学贤.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心脏杂志,2000,12(6):482-484.

[4]何建桂,马虹,马中富.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房颤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临床心电学杂志,2000,16:35.

[5]封金伟,胡彩云,宋金柱.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的临床意义.心电学杂志,2002,21:21-22.

[6]高友山,钱学贤,马大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的临床特点及处理.临床荟萃,2000,15(8):355-356.

猜你喜欢
心房病死率房颤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与心房代谢重构的研究进展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心房破冰师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左心房
预防房颤有九“招”
花开在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