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振朝
心脏电生理昼夜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已被多数临床医生认可[1]。并在相关文献研究报道中提出心脏电生理昼夜Q-T间期变异性观点。而心率变异性也已经被多众多专家公认为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及猝死的重要因素,但是截止目前有关心脏电生理Q-T间期变异及Q-T间期的昼夜变异性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鲜见报道。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42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研究心脏电生理昼夜变异性规律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入选的42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均为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门诊住院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其中女20例,男22例。年龄在41~76岁,平均年龄为(51.1±13)岁。13例为心绞痛,17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并选择同一时期来我院经超声心动图,X线等检查均正常的4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女19例,男23例。年龄在42~74岁,平均年龄为(52.3±12.1)岁。比较两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有一定可比性(P>0.05)。入选标准: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心律失常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并在检查前1周均停用或未服用任何影响Q-T间期与心率的药物。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数字式动态心电图记录仪(美国世纪3000)记录仪监测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系统分析软件并自动计算每小时Q-T/HR斜率,Q-T间期标准差及Q-T间期值。比较06:01~22:00及22:01~06:00时段昼夜变化情况,由系统分析软件自动求出。
1.3 观察指标 Q-T间期变异/ms,Q-T/HR斜率,Q-T间期/ms及心率/min。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处理,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Q-T/HR斜率与Q-T间期变异值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显著,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白天Q-T/HR斜率,Q-T间期变异及平均心率值均大于夜间,平均Q-T间期值则小于夜间且差异性显著,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同一时间段内两组平均Q-T间期差异与平均心率,则均无显著性差异,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各项观察指标
临床上心率变化性不仅是用来检查心脏窦性心搏间期变化的一种方法,还是评价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平衡或张力状态的重要指标[2]。据文献资料报道[3],心脏发生严重疾病时,心脏电生理检查变化中心室肌的复极化也会随着发生变化。目前,心率昼夜变化具有差异性的变异规律已被临床医生一致认可。与此同时,因交感神经的张力增高,心率的变异性也会随之降低。
Q-T间期受电解质、药物、心肌缺血、自主神经活动及心率等因素的影响,其可体现出心室电生理活动的整个时程。本组研究中观察比较两组06:01~22:00及22:01~06:00时段心脏电生理昼夜变化发现,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观察组,QT/HR斜率,Q-T间期与心率均表现一定的昼夜规律性。两组比较Q-T间期与昼夜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Q-T间期变异性增高,Q-T/HR斜率也随之增高。当晚间交感神经张力较低,迷走神经张力相对增高时,Q-T间期显示延长,但是QT间期变异性却降低,而在白天则恰恰相反。因而,Q-T/HR斜率及Q-T间期变异也可作为反映心脏电生理变化指标[4],其对预测猝死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赵庆华,方琴,刘渝.探讨心脏电生理昼夜变异性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护理研究,2005,19(9):796-797.
[2]韩蓓蓓,魏盟.心腔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新医学,2008,39(4):268-270.
[3]杜剑.120例缺血性心脏病的致病因素分析.吉林医学,2011,32(24):5065-5066.
[4]龚芸,刘莉,李阳春,等.心脏电生理检查的操作编码.现代医院,2011,11(3):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