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华
零的突破
——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纪实
文/文华
2012年6月24日—7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6月29日,经大会投票表决,一致通过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元上都遗址成为中国最新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我国第30项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区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2项。元上都——这一曾经在7个世纪前作为蒙元帝国时期闻名于世的草原都城,再度获得全世界的关注。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处在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曾是元世祖忽必烈汗的第一座都城(1263-1273)和其后元代各帝的“夏都”(1274-1368)。遗产区面积25131.27公顷,包括整体格局清晰、保存完好的上都城、关厢、防洪渠、墓葬群等遗址遗迹;缓冲区面积150721.96公顷,涵盖了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等传统人文景观以及湿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蒙古高原草原特色景观在内的遗址环境。
元上都选址于上都河北岸水草丰美的金莲川草原上,北依龙岗,南临滦河,史籍赞其“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分布范围约18平方公里,完整呈现了元代“夏都”的整体格局与营造特色,是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最完好的遗址。
现存遗址由城址(含宫城、皇城、外城)以及城垣外的关厢和城市防洪渠组成。遗存类型有城墙、城门、道路、护城河、防洪渠,以及宫殿、寺庙、商铺、民居、仓库等各类建筑基址。城址平面呈方形,坐北朝南,边长2200米,面积约484公顷,由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部分环套而成,明显引用了中国古代中原地区都城规划的设计传统。三重城墙外均设有护城河,城外西北面的铁幡竿渠是整座城市的防洪设施,体现出湿地建城的特殊需求。
元上都由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大一统的王朝元朝的第一个首都,地处亚洲北方草原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地理交界处,是连接漠北蒙古族兴起之地与中原汉地的交通枢纽。史书记载其“北控沙漠,南屏燕蓟,山川雄固,回环千里”,“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都说明了其地理位置对于有效控制漠北和辽东,加强与中原地区联系的重要性。
元宪宗元年(1251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建立“金莲川幕府”;宪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命汉族幕僚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河北“选地建城郭,三年建成”,初名“开平府”,作为忽必烈藩王驻地所在;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此称汗,开平成为临时都城;中统四年(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元上都正式成为元朝都城;中统五年(1264年),改燕京(今北京)为中都、至元四年(1267年)建成,称大都。
自此,蒙元帝国实行以大都为首都、上都为夏都的“两都巡幸制”。元朝历代皇帝为避暑热,每年夏天率文武百官、嫔妃侍从到上都避暑游猎和处理政务;并与漠北蒙古贵族聚会于此,按照蒙古习俗举行一系列宴会、狩猎、祭祀等活动,包括皇帝登基、扎马宴等蒙古族统治阶层的传统庆典,以加强朝廷对拥有强大势力的漠北蒙古宗王贵族的联络与控制。
1358~1368年间,元上都在元朝末年农民战争中受到破坏。明代初期(1430年之后)废弃为遗址后,长期处于自然保存状态,完整保存至今。
元上都作为忽必烈的龙兴之地、蒙元帝国百年风云的权力中心之一,在此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宗教、文化、军事等历史事件,都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范围产生过显著的影响。多种语言的、丰富的文献史料与遗址保存的完整性,使其具有久远和广博的考古研究潜力与魅力,对当代乃至今后的人类文明与文化进程仍具有启示与发现的意义。
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从1996年开始启动,并成立申遗领导机构。在此之前和整个申遗过程中,正蓝旗旗委、政府做了大量艰苦卓越的基础性工作。2005年,经过国家文物局确定,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中国政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年,经国家、自治区有关领导推进,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确定了申报年度。
2009-2011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副局长童明康,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以及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文化遗产司)考古处、文物处、世界遗产处等部门的负责人,多次专程赴内蒙古元上都遗址考察、指导申遗工作。在政策支持、技术指导、经费投入、文本与规划审定、派驻联络员、培训干部等方面,全力支持内蒙古开展元上都申遗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元上都申遗工作的进程。
2009年9月,内蒙古成立了以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为组长、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为副组长的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巴特尔主席多次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并在经费投入、元上都遗址文物保护以及管理等项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2009—201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元上都遗址局部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正式启动。三年中,共完成55平方公里的测绘,400余万平方米的勘探,并对元上都遗址现存的外城城墙、宫城御天门、穆清阁、护城河桥梁、西关厢和铁幡竿渠等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与局部发掘。发现房屋遗址1000余座,建筑台基近700处,出土遗物数千件,道路30余条,积水湖泊5处。
201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2009—2015)、《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0—2015)和《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建立了元上都遗址保护的法律和规划体系。
2011年初,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重点基础项目——《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英文本),经过艰苦努力完成了编写、审定、修改、翻译、印制的全过程,最后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审定,并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11年2月得到受理。
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以刘新乐副主席为总指挥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指挥部。2011年,又成立了元上都遗址申遗现场工作指挥部,负责指挥自治区的4个考古队,以及来自全国的10余个文物保护、展示、规划设计团队,在元上都遗址开展考古、保护、展示工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元上都遗址所在地党委政府,在自治区领导小组、总指挥部、现场工作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在经费投入、环境保护、综合服务、宣传动员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2011年,元上都遗址的现场展示、保护、维修工作全面开展,按照《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的描述,开展了确定元上都遗址展示线路、建立语音导览系统、树立展示说明标牌的工作。其后,开展了保护元上都明德门、御天门、大安阁、穆清阁遗址的工作。这些工作为元上都遗址的现场展示与元上都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2011年,内蒙古博物院依据元上都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元上都遗址考古发掘所获得的珍贵文物,同时吸收《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的内容,在自治区各文博部门大力支持下,在正蓝旗举办了《走进元上都》大型专题文物展览。展览展示了元上都遗址考古发掘所获得的珍贵文物,以及元上都在元代历史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2011年5月,展览在上都音郭勒镇隆重开幕,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2011年8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国际专家到元上都遗址所在地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对遗址和周边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认真听取了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规划设计、保护管理、考古研究、文物展示的专项介绍,并召开了有当地群众参加的利益相关者座谈会。国际专家对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以及中国政府对元上都遗址的规划、保护、管理、研究、展示、服务、宣传、群众的支持度等,均表示满意。
2011年9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中国元上都遗址提名项目,在进行实地评估考察的基础上,又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对敖包等文物的全面保护,提出了9项询问建议,国家文物局、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等有关部门予以认真回答,并加强了对元上都遗址周边的敖包和其他文物,以及水利工程的保护。同时,还在元上都遗址周边安装了“草原神灯”文物安全报警系统,成立了蒙古族牧民参加的“马背文物保护队”,聘请元上都遗址周边的农牧场负责人,参与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的工作。
2012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常委会,在原则认定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后,又向国家文物局提出6点建议,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等有关部门再次予以认真答复。
2012年6月24日—7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中国政府派出由外交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局)组成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大会。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派出政府代表团出席大会。会上,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了各国代表的一致认可。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元上都遗址作为草原都城遗址,展示了文化融合的特点,见证了北亚地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及相互交融。元上都遗址符合世界遗产价值标准,满足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世界遗产委员会充分肯定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状况,并认为遗址管理效率正在得到持续强化和提升。最后,经大会表决同意,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元上都遗址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文化、文物等有关部门,对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心支持的结果。申遗过程中,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自治区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学术研究、遗产保护、环境整治、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充分展现了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以及当地政府和民众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元上都遗址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对于深入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十分深远和重大的政治意义。同时,元上都遗址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内蒙古世界遗产的零的突破,标志着内蒙古文化遗产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加快推动内蒙古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自治区文化厅)
(编辑/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