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弘扬草原文化 展示文艺精品
——第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侧记
李博
安代,这个发源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民间舞蹈,以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其蕴含的精神力量。第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在安代舞蹈的顿踏中拉开了帷幕。本届草原文化节于6月26日至7月4日在呼和浩特举行,共有11个活动项目,分别是优秀剧目展演、草原文化主题论坛、民族电影展映周、草原诗歌朗诵会(蒙语)、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展览以及小戏小品优秀作品专场演出(蒙、汉)、“魂牵梦绕二人台”精品晚会、经典民歌演唱会、马头琴专场音乐会、乌力格尔主题晚会。10天的精彩展示,又一次春华秋实的荣耀;多年的积累沉淀,又一次绚丽多姿的绽放。草原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厚重的草原文化添注亮丽的一笔,更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路径选择做了有益探索,为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迈进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帆竞秀,百舸争流,我们的思绪在科尔沁草原上安代的顿踏和密林深处生命的朴实与宁静中驻足;洗尽铅华,余音绕梁,我们的心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和古朴的民歌荡漾。乡音俗语的风趣,诗情画意的熏染,这是艺术之花的绽放,这是草原文化之风在绿色大地上的普惠。文化节从草原文化理论研究、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文艺精品创作和地方特色文艺作品展演等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展示和展现了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实践中,民族文化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我们舒展了一幅优美的草原文艺画卷。
《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展览》于6月27日在内蒙古博物院开幕。此次展览将28幅大型历史题材油画与100余件(组)出土文物相结合,对比展现匈奴与中原的不同文化风貌及文明交融、碰撞的历史,油画的丰富性、感染力与文物的真实性、实证性相结合使展览更具观赏性与说服力。将油画展与文物展相互印证与说明,是文物展览形式的一个有益的探索,也是此次展览的最大亮点与创新。其实,整个文化节中,从草原文化节开闭幕式简约而经典的形式,草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化与发展,舞台剧创作与市场化的对接,乃至灯光、舞美的调试与设置等无不显现着创新的痕迹。创新是艺术永恒生命力的源泉,创新是保持草原文化节清新形象的保证。乌力格尔主题晚会在充分表现蒙语说唱艺术的同时,配以音乐、舞蹈等,经过重新组合,使表现形式变得鲜活,表现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体现了这一古老艺术的融合力和艺术张力,为我们拯救和传承这一艺术形式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鄂伦春自治旗将展览与演出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参与文化节的自觉与自信,也使草原文化节展现民族文化更加多元、立体。
7月2日晚,《聆听草原》马头琴专场音乐会在乌兰恰特上演。万马奔腾的气势,风吹草原的爱抚,沙场秋点兵的肃杀,春回大地的生机,在鼓、筝、口琴、钢琴等乐器的配合下,辅以华丽多彩的灯光背景,马头琴以其独有的民族风格,让所有的观众感受了一次心灵的震撼。作为民族乐器,马头琴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作品集中展示在一场音乐会上,通过独奏、重奏、齐奏、合奏等多种表现形式,为我们展现了马头琴独特的演奏风格、技巧和方法,让我们的思绪如流云般在草原上徜徉,仿佛看见了牧民与草原一起沉醉在蔚蓝的故乡。一朝展示百年功。文化节所有活动都注重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健康的文化追求,都经过精心的筛选和反复的排演,饱含着各项目组工作人员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今年展演的4台入选剧目是从29台申报剧目中筛选出来的。与往届相比,参演作品无论是在舞美、音乐的制作上还是戏剧性的体现上普遍有了较大的提高。经典民歌演唱会选取具有民族、区域、体裁和题材代表性的民歌作品40多首,经过近一个月的排演排练,全面、真实、生动地集中展现了我区丰富多彩的民歌艺术,展现了民间艺术强劲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精彩的内容让人回味,而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则体现了草原文化节组委会对于繁荣我区文艺创作和提升文化惠民质量与水平的长远考虑。本届草原文化节对于适合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牧区演出,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进行了集中展演,既为了调动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了检阅服务基层、服务农牧民的实力和水平。小戏小品优秀作品展演在考虑地域特点的同时兼顾蒙语创作,共筛选了2010年以来创作的新作品15部(汉语7部,蒙语8部),由14支基层乌兰牧骑和剧团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魂牵梦绕二人台”精品晚会》通过传统二人台经典、改编二人台经典、新创二人台优秀剧目的巧妙结合,融入现代创作理念,利用现代舞台表现手法,多方位、多角度地将二人台艺术进行展示,是这一艺术形式的一次大检验、大练兵。
艺术之花,只有绽放在人民大众的土壤上才能更加清新芬芳。文化节精美而丰富的节目,为全区各族群众献上了文化的盛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直接观看剧(节)目演出的观众达到1万人次以上,而观看展览、电影的群众多达60万人次,通过优秀剧(节)目巡演和展播,文化节将惠及全区大部分各族群众。
鲜花与掌声属于他们,欢乐与幸福在仲夏之夜。7月4日晚,第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闭幕式暨颁奖晚会在乌兰恰特举行。晚会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组委会为民族舞剧《安代魂》《聆听草原》经典民歌演唱会等11个剧(节)目颁发了“入选剧(节)目奖”。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为电视剧《生死依托》等37项作品颁发了全区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为电影《成成烽火》等86项作品颁发了全区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为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等4个单位颁发了全区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组织工作奖。在优美的音乐中,获奖者接过了沉甸甸的奖杯、奖牌和证书。
每一场华丽展现,都凝结着全区广大艺术家的聪明智慧;每一次精彩定格,都饱含着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于打造草原文艺精品的探索与努力。据了解,近十年的实践,草原文化节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日益丰满,也留下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坚持正确导向。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充分发挥文化节的导向、示范作用。草原文化节组委会充分认识到:导向不仅限于思想正确与否,而且涉及办节的整个过程。既要鼓励激励创作精品,又要充分认识到精品创作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要将引导与指导相结合,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将精品创作与平台建设相结合,形成上下互动,促进优势互补。在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全区宣传文化部门与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形成关注草原文化节、参与草原文化节的良好氛围。因此,在去年9月份,草原文化节组委会就印发了《关于筹办2012年第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通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文化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荐选拔第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的通知》,自治区文化厅印发了《关于推荐选拔第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全区乌兰牧骑(剧团)小戏小品优秀作品专场晚会剧(节)目的通知》。组委会组织专家于2012年3月开始对申报参加第九届草原文化节的作品进行审定并提出修改意见,入选的4台剧目都经过专家严格的论证和审看,并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多次进行了修改、创作。
狠抓精品工程。精品展示是文化节所承载的最重要功能,而狠抓精品创作是确保文化节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为了推出更多优秀作品,近年来,我区采取组织实施重点文化创作工程、表彰奖励入选草原文化节剧(节)目等多种举措,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以精品创作丰富文化节、以文化节展示精品的良性互动的新局面。今年将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舞台剧精品创作工程实施办法(试行)》对入选草原文化节的4台剧目进行重奖,同时推出舞台剧精品创作工程,以草原文化为依托,以草原文化节为平台,着力打造草原文艺精品,树立草原文艺品牌,促进民族文艺繁荣发展,推动民族文化强区建设。
立足民族特色。特色就是资源,特色就是优势,真正的艺术总是扎根于一方水土。内蒙古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特色鲜明,具有得天独厚的创作题材优势。第七届草原文化节推出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拓跋鲜卑》等都是以民族特色为根基,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但是这种特色的塑造还不成体系,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因此,我们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挖掘和整理。今年,全区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已经全部完成。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创作文艺精品奠定了基础。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艺精品创作优势将是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水平出色、创作作风扎实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多出作品、出精品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通过国内一流的艺术院校委托培养专业人才是解决目前我区高层次人才奇缺问题的重要途径。草原文化节期间,上海戏剧学院韩生院长一行到我区进行考察,就在上海戏剧学院继续委培少数民族艺术生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同时,以“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开放人才观念为指导,以重点题材和重大项目为载体,积极吸引、聚集区内外优秀拔尖人才是为精品生产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选择。本届草原文化节的开幕戏民族舞剧《安代魂》,就是由区外名家指导,以通辽歌舞剧团演职人员为主体创作出来的精品力作。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