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翠
摘 要:伏笔、铺垫和悬念是在记叙文写作中常用到的写作手法。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如何区分开伏笔、铺垫悬念呢?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铺垫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悬念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关键词:写作教学;伏笔;铺垫;悬念;区分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26-02
伏笔、铺垫和悬念都是在记叙文写作中常用到的写作手法。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如何区分开伏笔、铺垫悬念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对于伏笔艺术还有另外一种生动的叫法叫做“草蛇灰线”即反复使用同一词语,多次交待某一特定事物,可以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于情节之中。这条线索,犹如蛇行草中时隐时现,灰漏地上点点相续。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于伏笔的运用很值得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借鉴。在作品中大致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草蛇灰线,在咫尺之内”;一种是:“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一种是 “草蛇灰线,在时断时续之中”。
“草蛇灰线,在咫尺之内”这种就近伏笔是从情节结构的小单元着手安排的,是指一个具体的小情节而言。比如在第1回写甄士隐的丫头娇杏两次回头看贾雨村,雨村“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下伏第2回雨村作官,娶娇杏作二房。又如第9回,写“恋风流情友入家塾”,先说入学人多,“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即伏后文金荣等“群顽闹学”及“薛蟠争风”等等。
“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这种远程伏笔,就时空观念看,跨度较大,即金圣叹所谓“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它大体用在情节结构的“通体关合”之中,因此其照应往往在多回乃至数十回后才出现。运用此法必须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事件有透彻而充分的了解,在谋篇布局上有周密而填细的构思,瞻前顾后,成竹在胸,才能“始于足下”而虑及“千里之外”如第120回的宝玉出家(脂评所谓“证前缘”),在第1回“通灵神话”和第5回“梦游幻境”时早已埋下伏笔。再如第6回周瑞家的向刘姥姥介绍凤姐,说“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即伏后文逐晴雯、害司棋、责平儿等事。
“草蛇灰线,在时断时续之中”这种连续伏脉随着情节的深入发展而多次出现,时隐时现,时断时续,因此往往具有线索作用。如写刘姥姥,第6回写她一进荣府,即“一进”写在故事情节刚展开之时;“二进”(第39回)写在贾府兴盛之时;“三进”(第113回)写在贾府势败之后;还有“四进五进”(第119回)写她接送巧姐安排婚事以终篇。
我想教师们在使用伏笔时应注意:(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铺垫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铺,泛指铺张,即打开场面的意思,同时也表达欢迎的意思,比如为客人铺开红地毯。垫,其一与铺的意思相近但有所引申。其二,对基础的加高以满足某些条件的要求,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条件的准备和积累。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在《红楼梦》中描写宝玉出场时,丫鬟的“笑道”和一声“宝玉来了”的禀报尤其显得不寻常。因为宝玉是贾府中最具民主思想的人,他的心目中,似乎少有主仆、尊卑的区别。对丫鬟的这些看似毫不经意的叙写交代,暗示出宝玉的平易随和而又超拔不俗。
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黛玉一见到宝玉就感到: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了黛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两人初会就产生了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为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做铺垫。
悬念是指欣赏文艺作品时,观众、读者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
在《红楼梦》中有突然性的小悬念,在起了收煞转折作用之后,悬疑便显出。比如宝玉诛罢芙蓉,焚香奠茗。“忽听山石后一人笑道:‘且请留步。二人听了,不免一惊。那小环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吓的宝玉也忙看时,”—下回分解:“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有的悬念却悬而不决,读者“欲知后事如何”心急火燎了,作者下回却不急于分解,偏要“花开两朵,另表一枝”。横断插人池人他事,而且慢慢道来。几经周折,才重提前文按下不表之事。这就使情节曲折、头绪纷繁、变化而不板滞。不一下揭出,不一气写尽,悬疑感始终控制着读者,拉紧着读者心弦。如冯紫英设辞请宴,如平儿情掩虾须镯,均是一拖再拖。延缓是为了放慢节奏,一张一弛也是为文之道。层进紧逼的悬念,虽可引人人胜,但一味拉紧,不容读者思考,也有弓断弦折之虞。《红楼梦》悬念的延缓,便是在紧张中求松弛。读者并未因徐缓而放松了悬念感。可见悬念感既可以由紧张产生,更可以由弛缓中得到强化。
因此,伏笔、铺垫与悬念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伏笔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而悬念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去分析。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不见,可谓泼墨式的描写。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而悬念是依据文章的故事发展情节而定。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2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