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磊 龙厚东
(上海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上海 201300)
急性腹膜炎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继发性腹膜炎是由腹腔内脏器官穿孔、损伤、破裂或手术合并症等引起。笔者采用复方大柴胡汤灌肠治疗急性腹膜炎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上海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资料(见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包括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支持等。治疗组于术后6 h即予中药高位保留灌肠,以攻下通腑、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选复方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2 g,黄芩 12 g,赤芍 15 g,枳实 15 g,大黄 30 g,桃仁 10 g,蒲公英 30 g,厚朴12 g,金银花15 g,甘草12 g。随症加减。煎汁至400 mL,高位保留灌肠,以插至乙状结肠为度。以30滴/min左右速度缓慢滴入,维持60~90min,每日2次,每次200mL。
1.3 观察方法 治疗组于灌肠后2 h起、对照组于术后8h起,每4小时听诊肠鸣音3 min,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第1次排气、排便时间,记录术后体温正常时间,以及血白细胞计数(WBC)变化。观察腹腔残余感染、切口感染、症状性肠粘连等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细胞因子测定 测定治疗前后细胞因子(TNF-α、IL-6)等炎症介质变化,测定方法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按说明书操作。
1.5 胃肠功能恢复标准 肠鸣音恢复至3次/min以上,肛门出现排气,排出非中药性质的粪便,腹胀、恶心呕吐症状消失。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 ()表示,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胃肠功能恢复 见表2。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表2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h,)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肛门排气时间 排便建立时间治疗组 30.61±12.21△ 41.26±15.36△对照组 38.09±17.55 50.20±12.65 n 肠鸣音恢复时间30 2.09±7.82△30 31.48±9.32
2.2 感染指标 见表3~5。治疗组感染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术后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表4 两组手术后WBC水平比较(×109/L,)
表4 两组手术后WBC水平比较(×109/L,)
组 别 第3日 第5日治疗组 12.25±4.36 7.25±1.33△对照组 13.18±6.62 9.13±2.85第1日30 15.13±7.32 30 14.93±6.48 n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介质比较(pg/mL,)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TNF-α IL-6治疗组 治疗前 30.21±5.82 26.34±3.54(n=30) 治疗后 13.51±4.32*△ 12.52±2.36*△对照组 治疗前 29.68±6.32 25.96±3.45(n=30) 治疗后 20.36±4.26 19.63±4.05
2.3 安全性 两组患者均治愈,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对照组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例,经抢救治愈。
继发性腹膜炎是继发于腹内脏器疾病、腹部创伤或手术等引起的腹膜急性化脓性炎症,是很多急腹症的共同表现形式,是腹腔重症感染性疾病之一,急诊手术、抗感染、抗体克、纠正内环境紊乱等是治疗腹膜炎的主要方法,但手术创伤及麻醉对神经的阻滞,胃肠功能常受到一定的抑制,可引起机体内环境紊乱及诱发各种并发症。腹膜炎术后常常并发不同程度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若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引发MODS等并发症,有较高的死亡率[1]。
中医学认为急性腹膜炎病位多在脾胃、大小肠,病机主要有气滞,血瘀,实热。依据“六腑以通为用”原则。在治疗上多采用行气,清热,通下之剂。大柴胡汤是其中的代表方,因术后患者多有瘀血之症,故加用桃仁、赤芍等凉血活血之剂组成复方大柴胡汤。方中柴胡、厚扑、大黄、枳实行气通下,泻下攻积;蒲公英、黄芩、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散痈;桃仁、赤芍活血祛瘀。诸药合用而成行气通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剂。临床研究证明,本方能直接兴奋和促进胃肠平滑肌的蠕动,提高血浆胃动素的水平,促进术后肠运动功能的恢复[2]。可以增加腹腔器官的血流,改善局部血供,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加速清除氧自由基,防止细菌移位,保护肠黏膜屏障[3]。蒲公英、黄芩、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而清热解毒药物主要作用于感染这一病理环节,是通过抑菌、减毒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炎性急腹症发挥治疗作用[4]。通过“菌毒并治”,从而阻断腹膜炎的病程,改变疾病的预后。
腹部手术后早期,胃肠功能尚未恢复,应用汤药口服或鼻饲给药,反而不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而且口服给药会使胃肠修补处张力过大而增加瘘的风险。灌肠给药可避免上述不利因素,术后早期即可给药,更利于胃肠功能恢复。采用高位保留灌肠的给药方法,是术后较好的给药途径。以行气、清热、祛瘀三法为主的复方大柴胡汤,于腹膜炎术后高位灌肠,分别以促进胃肠平滑肌蠕动,减少炎性介质产生,增加腹腔脏器血流和组织氧供等多途径,多靶点治疗,从而发挥整合作用,产生良好疗效,是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治疗的一种更新。
[1]邱奇,崔乃强,吴咸中.大承气冲剂对腹腔感染所致SIRS/MODS的治疗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4,10(4):239.
[2]解基良,张志尧,吴咸中.MODS时肠道细菌移位及承气方剂对其影响的病理形态学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0,6(3):191.
[3]金万亮.大承气汤剂对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0,6(5):326.
[4]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4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