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涛 于泳波
(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意味着创业企业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本、关系、规模、结构等属性将伴随着创业历程的演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各类属性之间存在交错影响。创业企业在创业前期、创业过程中及创业后的社会网络结构状态取决于创业者与资源提供者在建立新创企业过程中的关系互动[1]。在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过程中,社会网络结构随时间推移将产生不同的关系力量,其中强关系力量与创业企业获取创业启动资本不可分割[2]。随着创业企业不断走向成熟,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规模逐步由取决于创业企业家个人的社会网络关系向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关系转变[3]。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过程中,资本、关系、规模、结构等的相互关联和交错影响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但由于创业企业社会资本、关系、规模、结构演化并不具有倾向一致性、节奏同步性、边界可测性以及供需对接性,因此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具有多种类型。事实上,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并非孤立于网络系统之外,创业企业以及创业企业家与社会网络本身是相互嵌入的[4](P3-23),一方面其演化受嵌入其中的社会网络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网络演化亦可以反作用于创业企业的发展[5]。基于此,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是资本、关系、规模、结构等多维微观诱因合成作用的结果,其演化类型具有复杂特征,本文试图对于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的典型类型进行比较研究。
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深化是在突破创业企业对于社会网络的承载度、剔除社会网络冗余量、打破社会网络固化性等基础上,所实现的结构拓展、关系延伸和规模复制。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深化体现为在不同演化阶段,创业企业所依托的社会网络具有差异性。通常而言,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初期以特定范围内的强关系为主,演化中期以跨范围的弱关系为主,演化进入成熟阶段后则主要由范围更为广泛的强关系构成[6]。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深化最突出的征兆为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关系由强强关系向弱强、弱弱以及强弱关系的延伸,社会网络结构由紧密结构向稀疏结构、结构空洞的拓展,社会网络布局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
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强化是在互信机制、互惠程度、互动频率、互嵌范围呈递增趋势演化时,创业企业所拥有的社会网络强关系力量越来越强、社会网络结构越来越紧密以及社会网络规模有效性越来越明显的现象。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强化的过程亦可视作在演化过程中,强弱关系、疏密结构以及任意规模的社会网络对于创业企业的作用无法准确估量时,经过反复替代、遴选或试错而最终确定的过程[7]。Christian、Machael以及赵晓东、王重鸣均研究发现,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在不同演化阶段的规模不完全相同,所拥有的不同规模的社会网络作用也不相同,因此需要在不断强化过程中确定其主要功能[8][9]。
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进化是在社会网络同质竞争、异分同构、基因突变等条件下,社会网络关系、规模、结构等在演化过程中由量变向质变转换的现象。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进化是在特定的环境氛围和触发条件下,社会网络的突变式发展,体现为不同强度关系的相互平衡[10]以及新旧社会网络结构相互的依存和继承关系[11]。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进化与自然界的进化存在相同和类似之处,生态位选择决定了自然界进化的不同模式,社会网络个体的多重属性同样决定必须在进化过程中决定其主导属性。同时,创业企业对于社会网络群体在功能层级、关系强弱、关系疏密等需求产生突变时,必然推动社会网络群体由量变到质变发生变化。
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泛化是基于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弱转换性、结构疏密拓展性、有效规模伸缩性等特性,所导致的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过程中关系、规模、结构等随机波动的现象。在泛化条件下,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可由静态稳定网络随机演化至任意动态社会网络[12],不同学者对于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泛化所形成的最终临界状态是否可预测和可限定提出了不同观点。以Norman P.Hummon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泛化无边界,仅能从趋势和方向等角度对于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展开研究[13]。以Grabowski A、Kosinski R.A等为代表的学者指出,可运用拓扑结构分析法、发生机制顺序法等方法和模型得出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泛化的有效边界。小世界网络原理以及网络六度原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泛化呈无规律的延续和拓展态势,与边界和捷径相关的规律必然存在但往往难以求证[14]。
依据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的条件、特性、周期与路径等差异性,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可划分为深化、强化、进化、泛化4种演化类型,其差异性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类型比较
社会网络演化过程与创业企业创业历程具有同步性,不同演化条件决定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不同的演化类型,具体如图1所示。以创业企业所拥有的社会网络构架分解为前提,创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网络的拓扑性,在社会网络构架分解过程中合理延伸,集成各类有效资源为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深化创造有利条件。以社会网络个体为催化酶,创业企业在社会网络架构分解过程中容易发生社会网络相互之间的反应循环和催化循环,以此为基础,推进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深化的超循环。
不同类型的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在演化初期,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构建多数为无意识、无序以及无明确目的的情形,创业企业所拥有的诸多社会网络个体可能具有多种功能和属性,主导角色并不完全确定。出于弥补稀缺资源的动机,如图1所示,创业企业会有针对性地不断集成新的网络节点,巩固现有的网络分支,丰富社会网络“源”关系,增加强关系网络分支数量,在强关系主导下推动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强化发展。亦即,当社会网络个体在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总体布局结构中,由资本、关系、规模、结构等指标所确定的社会网络群体重心越来越突出时,创业企业越能从战略层面把握其所亟需社会网络群体。
社会网络结构优化是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进化的重要诱发因素,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进化是社会网络形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无序态向有序态转变的渐进过程。初始状态的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建立在网络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创建初期,网络的有效性不强,网络结构较为混乱,导致无效网络耗费组织资源、有效网络无法突出其重点、结构中的嵌入点不规则等因素阻碍了新进者融入,因此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结构亟待优化。如图1所示,当创业企业社会网络个体作为“信息桥”、“利益链”、“结构洞”的节点根据创业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调整时,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进化历程随之推进。
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演化发展一般会经历资源需求、利益互动、情感交往等阶段,以上三阶段层层递进,在简单的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网络协同过程中培育利益共生关系,在利益互动中缔结规模更大、资源更为扩散的社会网络,在不断扩张的网络个体中构建公司层面基于地缘、业缘等道义和情感的社会网络,体现社会网络对于创业企业发展的全面支持作用。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泛化以社会网络个体的布朗运动以及自我复制为前提,通过社会网络资源的不断繁衍和遗传,推动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资源库的建设以及资源集合的快速膨胀。
图1 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条件的差异
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特性的差异性如图2所示。社会网络构架分解推动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深化,不同的网络分支方向和层级分别代表社会网络对于创业企业不同的功能属性和重要等级,相应地网络分工将逐渐趋于明确。如图2所示,社会网络的演化反作用于创业企业的发展,发生在创业深化过程中的社会网络构架分解和拓扑延伸不同于创业企业在创建初期对于社会网路的构建,其摒除了原生网络构建的盲目性,加强了社会网络发展的目标性,社会网络构架分解迎合创业企业对于社会网络的层次化、差异化要求,从而指导创业企业在社会网络深化过程中将不同社会网络的功能进行分解定位。
如图2所示,社会网络重心突出为创业企业遴选出互动频率高、互信机制强、互惠程度大、互嵌范围广的强关系社会网络个体提供了依据。鉴于纯粹的情感型关系或工具型关系对于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关系诉求的满足能力极其有限,同时考虑到创业企业发展逐步成熟,在有限的关系维系能力条件下,创业企业必须要做出取舍,在突出社会网络重心的同时进一步彰显社会网络的极差化效应。亦即以创业企业社会网络重心偏移量为判据,重新界定社会网络个体之间的关系,实行分类管理,衔接以强关系力量为主导的社会网络重心,并形成封闭的集合体。
创业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整合资源的任务以及弥补差距的需要对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稳定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进化为创业企业缔结社会网络提供了非常规化的空间和路径。如图2所示,以社会网络有效规模和数量更为明显,社会网络空间和结构更为紧凑,社会网络联系纽带更为方便快捷等为征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生存空间有序扩张、冗余节点逐步剔除、生态位渐进明晰,使得基于社会网络的创业企业关系网络、利益网络、业务网络、资本网络等结构不断趋于稳定和契合,并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帕累托改进。
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效益取决于其提供创业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各类资源的能力,社会网络规模扩大,网络扩散能力加强,网络间资源流通的质量、数量、频率均将有所提高。在规模不断扩张的社会网络中,网络节点间相互联系以及对其它节点的影响更加明显。随着节点间的共生和依存关系增强,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泛化在复杂的节点相互联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泛化过程中,信息资源、渠道资源、资金资源等资源的功能重叠性加强,社会网络为创业企业集成的社会资源亦会变得更加丰富。
图2 创业企业社会网路演化特性差异
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深化是在创业企业社会网络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不断超越网络承载容量和扩张极限,极力将社会网络节点延伸至各分支末端的演化过程。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深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周期可能具有多种形态,连续衰减型演化周期是最为典型的周期类型。在深化的初级阶段,深化周期相对较长,主要原因为创业企业在无法对于各网络个体的功能、层级、属性等进行准确判断时,深化活动取决于试错行为并且需要对各类网络有效梳理和准确厘清,随着深化过程进行,演变梳理时间逐步增强,进而使得整体演化周期较长。演化周期逐步衰减的原因在于深化的空间相对有限,深化过程中的瓶颈因素无法避免,深化的边际努力成本具有递增性,因此随着创业企业创业历程的不断推进,深化周期不断延长,深化频率不断降低。
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强化基因在图谱中的漂移将因为优胜劣汰机制的影响而形成超强基因,在社会网络面临的优胜劣汰以及双向选择机制下,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强化将表现出高度的漂移状演化周期。漂移状演化周期反映的是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在演化发展过程中不断被选择性吸收、有规律的过程,每一次网络分支间资源渗透、功能交叉都能为其创造出关系升级的新突破口。漂移状演化周期揭示出创业企业演化的滞化特征和刚性特征,即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关系相对不变、规模相对受限、结构相对稳定时,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强化处于停滞阶段。
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进化不同于深化及强化,进化依赖于诱导源、刺激物,需要在不断诱导及促进的基础上演进,完成由一种网络形态向另一种网络形态的嬗变,呈现出突变型的周期。其中,诱导源、刺激物可以是创业过程中萌生的创业契机、创业活动对于特定资源的急切需求、社会网络衍生的具有特殊用途的关键资源等。突变型的进化周期具有明确的阶段性,包括突变的积累阶段、突变诱发阶段、突变阶段、突变适应阶段,每一个进化周期都将在繁衍、迁徙、共生等进化活动的衰退阶段寻求合适的转折点并实现突变,推动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在更高层次的不断进化。
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泛化是在社会网络规模自由扩散、社会网络节点间随机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处于不断融合的周期性发展中。其意味着在不断扩大的社会网络中,新进成员与原节点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经济合作等行为将融入到创业企业新的社会网络。伴随新的网络资源的融入,为了更好地整合新生网络资源,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资源集合必然重组,网络资源之间的交叉影响又会进一步影响演化周期,导致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泛化周期具有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认为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泛化的无规则周期取决于泛化过程中网络资源增加的数量、种类、范围、速度等指标的综合影响,当能够准确判断以上因素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以及影响时效时,泛化周期才能得以准确描绘。
路径依赖理论为经济形态出于降低沉没成本的目的而选择固化的演化路径发展模式提供了依据。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强化路径是在试错并形成有效判据和识别规律之后的自我认同和正向反馈基础上,不断将外部社会网络资源内部化以及内部网络资源集成化的路径。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强化对弱关系向强关系转变的条件依赖度较高,在无法同时兼顾的弱关系逐步被舍弃或缩短中间环节、必要的强关系不断突显和加强的过程中,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资源依照强强关系、弱强关系、弱弱关系和强弱关系进行分流。强强关系会激发社会网络规模、网络分支数量、网络有效性的快速增长;强弱关系、弱强关系是一种发展较不稳定的状态,其发展趋势取决于社会网络将外部资源内化的能力;基于维护和改善弱弱关系的机会成本,弱弱关系会伴随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衍生发展而逐步被舍弃,最终具有特定功能的网络个体被稳定和固化于创业企业社会网络之中。
在突变型的创业企业社会进化周期条件下,周期的累加及延续构成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进化的跃迁路径,路径的延伸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亦即不同阶段的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进化路径位于不同的社会网络能级范围内,不同能级间的跃迁需要外部能量的刺激。创业企业主导业务的转型、创业企业家的突然更换、创业企业所在行业领域的巨大波动等因素均将对于创业企业原生网络提出新的挑战,促使创业企业社会网路由原生网络向衍生网络演变。跃迁后的社会网络相对于原生网络具有同源、同质和同构关系,但进化路径可能千差万别。
在社会网络规模逐步扩大、网络资源不断丰富的演化条件及特性下,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泛化路径固然无规则轨迹可言,但泛化的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在扩散过程中仍然会保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同步发展这一核心不变。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泛化的创业社会网络各节点、各分支不论关系强弱、结构疏密,均将沿着相互融合的路径协同化发展。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扩散形式具有多样性,由此导致泛化路径的最终形式必须依照扩散规律加以判断,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泛化可能会出现多个岔口和分支,具体收敛或发散形式如何有待验证。
本文通过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类型的比较研究得出: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深化、强化、内化、泛化的条件分别为社会网络架构分解、社会网络重心突出、社会网络结构优化、社会网络资源扩散。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深化、强化、内化、泛化的特性分别为网络分工不断明确、网络个体关系增强、网络结构逐步稳定、网络资源不断丰富。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深化、强化、内化、泛化的周期分别为连续型演化周期、漂移状演化周期、突变状演化周期、融合状演化周期。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深化、强化、内化、泛化的路径分别为定向路径、内化路径、跃迁路径、扩散路径。
社会网络与创业企业要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动态的协同发展,静态的、固化的社会网络必然不能够满足创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创业企业社会网络亦不能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层次水平。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深化、强化、进化、泛化四种类型演化的特征、条件、周期、路径存在诸多差异,但其本质均是建立在社会网络构架、规模、关系、结构优化基础上的良性发展。本研究对于创业企业的指导作用正在于,帮助创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准确识别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的特征、条件、周期、路径,以此确定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类型,并帮助创业企业在不同的演化类型中获取创业资源、规避创业风险、构建创业平台。
[1]Andrea Larson,Jennifer A.A Network Model of Organization Forma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3,(2):5—15.
[2]Jenny M.Lewis,Juan I.Baeza,Damon Alexander.Partnerships in Primary Care in Australia:Network Sructure,Dynamics and Sustainability[J].Social Science&Medicine,2008,(9):280—291.
[3]林民书,刘洋.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中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演进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4—9.
[4]Aldrich,H.,Zimmer,C.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Social Networks[C]//D.L.Sexton,R.W.Smilor.Cambridge,MA: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6.
[5]Johannisson,B.,A lexanderson,O.,Nowicki,K.,Senneseth,K.Beyond Anarchy and Organization[J].Entrepreneurs in Contextual Networks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1994,6(4):329—356.
[6]刘冰,陶海青.“撒网”模型与企业家社会网络演化[J].学术月刊,2005,(11):52—59.
[7]Greve,A.,Salaff,J.W.Social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Theory&Practice,2003,(Fall):1—22.
[8]Christian Lechner,Michael Dowling.Firm Networks:External Relationships as Sources for the 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J].Entrepreneurship&Regional Development,2003,15(1):1—26.
[9]赵晓东,王重鸣.产业集群背景下创业者社会网络动态结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7,26(1):14—17.
[10]Uzzi,B.The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ing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The Network Effect[J].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1996,61(4):674—698.
[11]姚小涛,王洪涛.社会网络与中小企业成长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13(1):49—53.
[12]Matthew O.Jackson.,Alison Watts.The Evolu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Network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2,106(2):265—295.
[13]Norman P Hummon.Utility and Dynamic Social Networks[J].Social Networks,2000,(22):221—249.
[14]Grabowski A,Kosinski R.A.Evolution of a Social Network:The Role of Cultural Diversity[J].Physical Review.E,Statistical,Nonlinear,and Soft Matter Physics,2006,73(2):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