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三省产品专业化分工实证——基于产品互补模式的研究

2012-11-24 06:12:14
对外经贸 2012年1期
关键词:三省分工专业化

王 云

(巢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巢湖238000)

鄂豫皖(湖北、河南及安徽)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良好,但制约其长远发展的因素也较多。为了进一步发挥鄂豫皖三省的比较优势,促进中部地区整体经济建设,增强其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本文基于产品互补模式,研究鄂豫皖三省产品专业化分工问题。

一、产品专业化分工研究模型

本文在模型的建立上,选取产品专业化分工系数为实证依据进行研究,理由如下:首先,通过选择产品进行分析,比选择整个产业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具体,也更能真实反映中部六省的产业竞争优势;另外,鄂豫皖三省的经济基础不同,区位条件各异,选用产品专业化分工系数建立模型,更能有效地反映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特色;最后,产品专业化分工系数可以更好地反映产品互补式区域传递的程度。

具体数据模型可用如下公式反映:nij=Qij/Qj(Ⅰ)

式中,nij——i 区域j 产品的专业化系数;

Qij——i 区域j 产品的人均生产量;

Qj——全国j 产品的人均生产量。

二、基于产品互补模式的产品专业化分工实证研究

(一)数据选取

本文通过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湖北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选取其中“各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和“人口统计表”中数据,对比研究鄂豫皖三省2005 年和2009 年产品专业化系数差异。

(二)实证研究

根据公式(Ⅰ)计算包括湖北、河南、安徽三省35 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专业化系数nij,详见下表1 所示。

(三)鄂豫皖三省主要工业产品的产业演变趋势

根据时间趋势,可以将鄂豫皖三省主要工业产品的产业演变趋势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为占优型,即nij>1;第二类为上升型,即nij的值由nij<1 提升为nij>1;第三类为下降型,即nij的值由nij>1 降低为nij<1;第四类为劣势型即nij的值始终为nij<1。根据表1 结论,得出鄂豫皖三省主要工业产品的产业演变趋势如表2 所示。

表1 鄂豫皖三省主要工业产品专业化系数

?

三、鄂豫皖三省产品专业化分工分析

由表2 可知,湖北省占优型产品包括纱、卷烟、原盐、发电量、水电、卷烟、硫酸、碳酸钠、农用氮、磷、钾化肥、汽车、轿车等。近年来,湖北省重点支持汽车、钢铁、石化等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突破性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机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整体提升了工业竞争力。

食品、有色金属、化工、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等历来是河南省的六大优势产业。2009 年,河南省提出涉及化工、电子信息、生物、有色金属、汽车、装备制造、纺织、钢铁、轻工、食品等十大产业的产业振兴调整规划,详细分析了目前河南省各类主导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确定了各个产业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及推进方式,以促进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实证结果表明,安徽省占优型产业主要集中于家电业、汽车业及相关能源与原材料产业。安徽省家电产业基础雄厚,省会合肥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制造基地;汽车产业是安徽省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正努力实现从“汽车大省”向“汽车强省”的跨越;另外,安徽省资源丰富,仅煤炭储量就占整个华东地区的一半,使其在能源、原材料产业上占据一定的先天优势。

表2 鄂豫皖三省主要工业产品的产业演变趋势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鄂豫皖三省的产品结构“同中有异”。例如安徽与湖北在汽车产业上各有千秋,河南与湖北在纺织产业上齐头并进,安徽与河南在原煤产业上优势突出,装备制造业更是河南省的传统产业……但实际资料显示,三省优势产品仍各具特色,省份之间的这种产业差异也使得产业结构不会完全趋同,从而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产业结构同构化程度。可见,由于鄂豫皖三省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经济条件和历史发展特点等方面的不同,所形成的专业化部门各不相同,发展经济的条件各异,因此,任何一省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平行地发展一切经济部门。只有通过适当的产品专业化分工协作,互通有无,互取所需,才更有利于提高中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也才能更好地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

[1]程必定. 产业转移“粘性”及安徽的战略选择[J].江淮论坛,2009(5).

[2]方大春.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产业承接的风险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3]江三良.“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与经济合作的经济学解释——蒙城县经济发展跟踪调查与启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刘颖琦,李学伟,李雪梅.基于钻石理论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1).

[5]刘志迎,杜超璇,程必定.泛长三角地区产品专业化分工实证——基于产品互补模式的研究[J]. 发展研究,2010(1).

[6]商务部和中国社科院联合课题组.我国外商投资梯度转移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4).

[7]吴成颂.产业转移承接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例[J]. 学术界,2009(5).

[8]肖雁飞,廖双红,刘友金.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中部地区经济可持续能力研究:理论与指标——基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角度[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9]叶依广,曹乾.我国产业部门增长效应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3(3).

[10]Nazrul Islam,Kazuhiko Yokota. Lewis Growth Model and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J]. Asian economic journal,2008(4).

猜你喜欢
三省分工专业化
费孝通题名“三省井”
时代邮刊(2023年11期)2023-06-19 09:45:18
赞大别山三省五市新田园诗大赛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学前德育教育的创新研究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26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30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