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庆瓷画《唐诗之旅》

2012-11-24 02:09
文艺论坛 2012年9期
关键词:瓷画管家唐诗

■ 唐 缅(美)

瓷版画,又称瓷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由江西景德镇烧瓷艺术演绎而来,是瓷器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传承了赣文化的历史。瓷画最初只是为满足实用,到了唐朝才逐渐向装饰方面发展。明代中叶,西方珐琅传入中国,增加了斗彩和五彩,为陶绘艺术增加了不少颜色。清代以后,彩瓷色釉发展到五彩缤纷境界,一批画家开始介入绘瓷艺术。自釉上彩绘在清代流行之后,许多大城市的瓷器店为满足海内外客户的要求,也购买景德镇的白胎瓷,聘请高手彩绘,自设红炉烧制。及至郑和下西洋的1405年即明永乐三年,中国瓷器走出国门,由此奠定了瓷版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作为中国传统画法,陶瓷彩绘汲取西方摄影文化的精华,其丰富内容、基本特征及传承历史,在世界美术史上实属罕见,其艺术价值在于它的独一无二。单就我从管家庆的瓷画粗浅品鉴而言,他既是中国传统国画的继承者,又不失为景德镇瓷绘的传承者,更是一位将中西绘画艺术融于一炉的探索者。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唐诗,而诗意的沉潜与弘扬,是他的独特的美学价值的追求。

《唐诗之旅》第一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长江,孤帆,苍穹……这是一幅淡绿色水墨淡彩,意境深远、静谧、古朴。长年置身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环境中的当代人,饱受噪音惊扰、二氧化硫污染,以及金钱拜物教人际关系所困,难免身心俱疲,此刻,只要思维中还残存一丝原始的怀古情愫,观此画作,无论如何都会滋生某种想往。这种想往是大自然的牵引,因之,融入自然,似可视为管家庆美术创作的理想旨归。

这是李白送走孟浩然后,伫立在江边挥就的一首诗,透出了李孟两人之间深深地情谊,显得清纯、明澈、厚实,但诗、画毕竟区别甚大。诗歌属于语言艺术,纵横捭阖,神游八级;绘画却仅能取其一隅,难及全部。观此瓷画,下部沙岸为实,浓墨重彩,上部江天为虚,渐次消淡,及至于无。典型的对衬画法。可见管氏对诗歌剪裁的眼力,研摹意境的功力。瓷画发展到21世纪,已经由釉下彩发展到釉上彩、釉中彩,或者三彩杂陈阶段。管家庆显然先在宣纸上泼墨成画,再借助摄影,拷贝瓷胎最终烧烤而成。

《唐诗之旅》第二站:浮云随远近,流水任西东。管家庆呈现给我们的,是高低起伏的山峦,交叉纵横、恣意流淌、白如银链的溪水,四散浮游、飘逸无形的云彩;山峦碧青如黛,彤云四散迸开,画面黑白分明,姿势豪放不羁;凝重而不失轻快,散淡而不失风骨;整体呈橙黄色基调,较之第一站的淡绿,略微回暖。

唐宋是文人风骨铮铮的时代,虽然大多诗人曾入仕为官,但即便身处官场,却依然情迷山水,极为珍惜人与人的深情厚谊,视权贵、名利如浮云,竟相追逐独立的人格操守及思想的自由。比方同是李白,就有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句。管家庆显然不想以诗仙奉承杨贵妃的故事亵渎大自然的明洁,故而选择了自然风光着墨。至于为何在瓷画创作中使用了暖色,应当是追求一种勃发之美、灵动之美。

《唐诗之旅》第三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瓷画白绿相间,格调清新,光线明丽,运笔细腻,精致入微。观画有一种扑面而来的豁然开朗之感,让人领味出一种无与伦比的阴柔之美。画作的意境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管家庆深得苏轼的精微,在清新与阴柔四字上注入心血。咫尺方寸之内,取其诗歌语言之美的精微,化为线条、色彩、图形,其构思的高妙可想而知。管家庆善用黑白对比反衬,在色调的选取上融入相反相成的哲学元素。及至于绘画,尤其视觉设计艺术,当称“正负”技法善用。参观者称誉此画画中有诗,当不属溢美之词。

《唐诗之旅》第四站: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管家庆造访了晚唐大诗人杜牧。这是管家庆精心创作的一幅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远,画出了山路的绵长和山谷的深邃,斜与上呼应,画出了高而陡的山势。顺着山路极目而望,在白云飘浮缭绕之处,几椽茅舍若隐若现,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真是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而停车凝望、陶然忘归的诗人也成为画面的一部分。杜牧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山林的热烈蓬勃,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气溢于笔端,既表现了诗人的才气和见地,也表现了画家善用暖色烘托心境的天赋。

《唐诗之旅》第五站: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是大诗人王维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所见景色抒写了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间两联,三四句移情于物,意象疏朗,五六句寄情于景,感情浓郁。随意写来,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

管家庆深得美术创作中残缺之美,以及荒芜古旧含原始之美的哲学要领,自知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意象,表达的意境与王维辞官归隐时的心态是再恰当不过了。既然瓷画选择了这种介于入世出世矛盾心理的题旨,那就在残缺、荒芜四字上着墨吧。于是,我们看到: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沼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行,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描绘的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紧接着画出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随着美术家的画笔,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诗人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画家画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痕迹,却有精巧蕴藉恬淡清新之妙。

《唐诗之旅》第六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令人爱不释手的瓷画,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图景,更是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天籁境界。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题旨取自于王维的《山居秋暝》。管家庆的理解是,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衬出官臣惰贪卑污,映射出诗人的高尚情操,对美好的向往,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

管家庆瓷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以自然之美来寓托人格之美和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瓷画只是用色彩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的刻画,实际上画作的意境在于寄慨言志。可以说,无论是古人王维,还是今人管家庆,人生大志皆隐于诗画其间,都顺应天性,恬然自适。

《唐诗之旅》第七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至此,管家庆的唐诗之旅已经获得了最大的快感,1500多年的日夜攒行,日出日落,月缺月圆,餐风露宿,斗转星移,画家遇到了2009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巧啊!在新疆轮台县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管家庆与神交已久的唐代又一位大诗人岑参得以相逢。

公元754年即天宝十三年仲冬,白雪皑皑,天寒地冻,著名边塞诗人、业已赴任新疆某郡判官的岑参,在轮台给奉旨卸任即将归京的友人武判官写下一首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已成为千古绝唱。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它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供玩味欣赏的对象。

管家庆从唐人的边塞诗词绝唱中,领味到了别一种自然风光之美。尽管诗人结局未能逃过罢黜客死异乡的怪圈,但诗人始终不泄一腔壮怀,以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在戍边者的心中,即便那冰冷惨烈的胡天八月飞雪,也如春风中绽放的梨花,无疑,这是一种胸襟,一种生活的姿态。

画家管家庆灵感如喷泉奔涌,在尺幅陶瓷坯胎上,从不同角度挥洒,时而白描,时而洇染,时而虚写,时而精雕细刻,时而泼墨如云;先用点染手法写清晨雪景,再用反衬、夸张手法写雪天雪地,后用烘托、对比手法写暮雪。从雪中的树、雪中的人、雪中的天地、到雪中的军营,雪中的红旗,雪中的天山。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外及里,又由里及外;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形象和诗人的丰富感情。整个画面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衬托出送别之情。最后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射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

管家庆感觉到,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的画作不需要着墨戍边的苦难与沙场搏杀的血腥,而是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昂扬的斗志、人与人的挚情、关爱,大自然的慷慨与惠泽。

猜你喜欢
瓷画管家唐诗
唐诗写柳之妙
浅析花鸟瓷画的文化内涵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做自己的小管家
闲不住的小管家
唐诗赏读
蒋晓贝瓷画艺术作品
瓷画猫系列作品
王清丽瓷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