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之凡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说过:“只把课文的典范性看作是语文课本的生命,既不符合现代教材观,也不符合现代语文课文的实际。现代的语文教材观,是既要求遴选典范而恰当的课文,又要求设计内容充实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练习思考题,还要穿插配合必要的图像,以及编写语文知识等。这时语文课文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同最初的课本的一个重要区别。”语文教材由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构成,即课文(范文)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和知识系统。从朱绍禹先生的话中说明,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对语文课本非常重要。
笔者所选取的课文是苏教版必修二,鲁迅先生的 《祝福》这篇文章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语文课本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且他的文章很具有代表性、时代性。
广义上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补白、插图等等。但是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苏教版必修二的《祝福》,我们只看到有整个单元的导语,文章的课文注释,还有插图,作者介绍融合到了注释中。所以下面我将重点分析《祝福》的注释和插图。
我们可以把苏教版《祝福》的注释分为以下几类: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往往会在课文中增加一些背景的注释,《祝福》也不例外。这些背景的注释主要集中在每一课的第一个注释,对整篇文章的出处、作者、写作背景有个大致的介绍,当然课文其他地方也有。这些背景的注释主要有语法知识的注释、文学知识的注释(包括作家作品)、文化知识的注释等。例如: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版。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名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作品有《呐喊》、《彷徨》等。
在课文中会出现一些生僻的固有名词,例如固有的风俗习惯、党派名、书名等等,学生不了解,因此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疑问,形成阅读障碍,固有名词的注释是为了扫清阅读障碍,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例如:【送灶】旧时把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视作 “灶神”升天的日子,在这一天或前一天送灶神,以图“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理学】也称“道学”,是宋明儒家阐发孔孟之道而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明清统治者特别提倡。还有【新党】、【《近思录集注》】、【《四书称》】等注释。
文中的字音注释都是附在释义注释中的,没有单独因为注音而做的注释,还有些注音是给注释中解释的字注音的。 例如【监(jiàn)生】【寒暄(xuān)】等等。
词义分析是课文注释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有不同,程度好的学生可能阅读涉猎广,知识面宽,可是阅读经历较少的学生就对某些词语的理解上有所偏颇。我们的编者就要给出词语的意思,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例如【无聊赖】与下文的“百无聊赖”都是指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漠然】漠不关心的样子等等。
古今用法并不一定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的现象,在鲁迅的文章中,多指的是字不一样,但是读音与用法与现在一样的词语。这与鲁迅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鲁迅所处的时代正是“文白之争”的年代,所以出现了很多这种用法。例如【豫备】现在写作“预备”,【钉】现在一般写作“盯”等等。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祝福》
朱绍禹先生同样也提出:语文教材要有艺术性,不仅要“文质兼美”,还要“图文并茂”。《祝福》一文插图的选择上,选取了版画家赵延年的一幅黑白木刻《祥林嫂》作扉页插图,选取了古元所作《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作课文插图。这两幅插图描写了祥林嫂颓唐后的形象,和文章中刚开始的祥林嫂形象有着极大的反差。整篇课文并没有祥林嫂年轻漂亮时的插画,而只有一副落魄的形象,更深入学生的心灵,突出文章的主题。图和课文的表现形式不同。课文是以语言文字为表现手段,插图是以线条色彩为表现手段。语言文字所表现事物是抽象间接的,而线条色彩表现事物则是形象直接的。不懂语言文字的意思,就难以理解课文的内容;而借助插图则可以直接理解事物,借助插图理解课文要比借助语言文字快得多,准确度也要高得多。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运用插图,使学生“闻文身见文形”,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与领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鉴赏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毋庸置疑,一幅幅生动传神、惟妙惟肖的精美插图,是课文内容的辅助和补充材料,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有必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苏教版《祝福》插图的另一个妙处是它在课本的最前面就展现了很多课文的插图,和传统的只在课文中穿插插图不同,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通过上文的分析,《祝福》的注释和插图所构成的助读系统笔者认为有以下特点:
1.注重与课标的联系。义务“课标”的要求: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感情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祝福》中的注释和插图都不多,注释不仅有时代性,而且很容易理解。并且变化多样,有背景注释、固有名词等。插图的运用,突出了文中那句“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哀,深化了主题。
2.新旧知识联系。《祝福》是一篇高一学生学习的文章,和之前初中学习的《故乡》、《社戏》等鲁迅的小说相比,《祝福》的注释更加上了一个层次,不简单,也不难,考虑到了各个层次的学生,注重了初中和高中知识的新旧联系和衔接,实现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3.注重知识和文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语文学科不意味着没有层次结构,教材应该把系统性和完整性都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稳定清晰的认知结构。本单元的主题是“慢慢走,欣赏啊”,都是名家名篇的小说,插图突出了人物,人物也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助读系统与课后的练习系统还有课文本身,都有逻辑性,注释为了疏通文意,加深理解,而插图突出了主题,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课文的注释质量很高,错误和疏漏的地方相对较少。很大程度上切合了学生的学习接受心理。在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之间是“点与面”的关系,整个文章做到多线条的有机统一、和谐行进。
4.注重文化性。整体上看,课文中的注释都是比较客观的,本于原文原意,或选取学术界比较统一的意见进行注释,当然,编者在选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加入个人的理解。比如注释【恐怕这事也一律】意思是担心有关祥林嫂要死的预感,与上述经常遇见的事情一样,也会应验。这就有了编者自己的理解。但是编者自己的理解也是为了进行文化的传播。插图也是用的版画家赵延年的一幅黑白木刻《祥林嫂》作扉页插图,选取了古元所作《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作课文插图,都是名家的画作。所渗透的价值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思想的博大精深,拓宽了学生的文化和文学视野。
顾黄初先生认为,教材功能的延展发挥是知识、范文、作业和助读四大系统的有机统一、协同作用,因此在重视知识的优选、范文的精择的同时,应强调作业和助读系统的优化设计。练习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培养提高语文能力和检测学生学习结果而有计划提供的各种思考与练习,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练习系统一般都是与范文采统、知识系统密切配合的。也有一些语文教科书的编者出于某种需要,把作业系统单独抽取出来,专成独立的练习册。
练习类型分析苏教版教材在课后习题安排了三种形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侧重于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活动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围绕人文内涵专题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针对《祝福》的练习系统,苏教版一共有五道练习题。既有口头形式的,也有书面形式的。下面我来重点分析一下《祝福》练习系统的特点:
1.注重和课标的联系。义务“课标”要求: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型学习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高中“课标”要求:教科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以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祝福》的课后练习中的五道题都是体验性活动,分别让学生谈感受,想象,交流心得,分组讨论等等,都是学生的体验性活动,都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并且进行研究性学习。习题不多,只有五道,但是却做到了少而精,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或揣摩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联系上下文,重点品位语句的含义,以积累精彩的语言,培养语感。并且开放性、拓展性联系,进行比较阅读,联系课外阅读、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突出了探究、体验讨论等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祝福》一篇文章,掌握了学习鲁迅小说的方法。
2.注重系统和内在逻辑。《祝福》的练习中第一题是“阅读全文,以‘太不公平了’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你初读作品的感受。”这是对全文的把握,这道题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学生的课文的主旨,而且根据上课的顺序来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后来几题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和原文作对比,欣赏《祝福》中的情节,交流鉴赏的心得等等,都是根据对课文的掌握的程度逐步深入的,和课文系统,助读系统和知识系统相呼应,逻辑结构非常清晰。
3.注重新旧知识联系。最后一题“阅读鲁迅的《药》,联系中学学过的《藤野先生》、《药》中人们看杀头和《孔乙己》中孔乙己,来和《祝福》人们对祥林嫂的看法做对比,理解如何看待鲁迅作品中“看”和“被看”背后的实质,和同学交流看法。《藤野先生》、《药》、《孔乙己》都是初中学过的文章。高一的学生刚刚从初中升上来,基础知识还不扎实,所以这道题不仅做到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主题的把握,而且还是做到了新旧知识联系。
4.教材、练习教学化。这些练习题采用了多种方法,有自己思考,还有讨论法,并且依托的文本不一样,有的是课文本身,有的是别的材料,真正做到了知识的应用,迁移到情境的转化。“教材是一种情境”,这个联系系统给我们提供了与原文相似度非常高的情境,有所联系和升华。注重了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想法,这样的课后习题,让学生真正有兴趣去静下心来真正自己研读《祝福》这个文本,应用知识,迁移以前的,并且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学会,学懂。
5.注重文本本身。《祝福》本身是一篇小说,联系整个单元,都是名家名篇的小说,练习系统抓住了小说本身的特点及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来设题。涉及了祥林嫂,还有鲁镇的飞雪,阿毛的事件等有关的题,针对性强,适合学生研究型学习。
6.增强了感情体系。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念,自我精神成长,强调“以生活示范生活,以激情感动激情”。练习系统的设置加强了学生对于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痛恨,加强了对祥林嫂的同情,这也是这个练习系统的成功之处。
但是笔者认为有几点不足的是这些练习系统并没有落实的地方,只有通过讨论,并不一定有很强的参与性,落不到实处。在练习时,除了要将教材作为一个范本,借教材完成多个任务外,还要注意其和考试的有机联系,做到以题带考,以题落实考试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限制对某道题的回答字数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限制回答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敏捷性,给要回答的问题附上分值等等。而且也没有把写作和课外阅读的拓展放在课后题中,应该适当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