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存帅,刘焕奇,刘萌萌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青岛266109)
2011年夏天,山东省即墨市某猪场育肥猪相继发病,发病率约为30%,死亡率20%。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热,粪便干稀交替,后肢跗关节肿胀。综合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瘟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采取防治措施后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经场长介绍:该猪场存栏母猪40多头,育肥猪300多头,保育猪60头,饲料为成品全价料,免疫谱为PR、HC、FMD、PCV-2及PRRS。2011年6月中旬开始发病,发病育肥猪均在60~100日龄,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消瘦,发抖,体温升高到41℃,呼吸困难,5d内陆续死亡50多头,病猪多数出现粪干稀交替,后肢跗关节肿胀,耳朵发紫,个别臀部和后肢皮下有出血斑等症状。采用氨苄西林配合安乃近注射治疗,症状缓解,2d后再次复发,多数病猪发病3~5d内死亡。母猪、保育猪及其他日龄育肥猪均未见发病。
发病初期,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扎堆,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气喘,消瘦;后来表现为眼分泌物增多,流鼻涕,粪便干稀交替,关节肿胀,尿液发黄,有的发红,耳朵发紫及皮下有出血斑等症状;后期因呼吸衰竭死亡。
送检4头病死猪,剖检表现为肺脏广泛性出血,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心包与胸膜粘连,心包膜增厚,典型“绒毛心”;肝脏肿大,浆膜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不明显,边缘有出血,红色梗死灶;肾脏皮质底色苍白,表面有散在针尖大出血点;腹腔内脏器官与腹膜粘连,小肠被纤维素渗出物粘连;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出血,切面湿润;膀胱有个别散在针尖状出血点;关节腔积液增多。
4.1 HC、PRRS及PCV抗原检测 无菌采集4头送检猪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离心,取血清。提取核酸后,运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检测抗原。多重PCR扩增HC、PRRS及PCV抗原片段大小分别为800bp,263bp,402bp,结果4头送检猪均为HC阳性,PRRS阴性,PCV阴性(见图1)。
图1 多重PCR扩增
4.2 病料抹片镜检 取肺脏、肝脏、脾脏抹片,革兰染色镜检。结果发现,肺脏内白细胞增多,可见大量两极浓染的革兰阴性短杆菌;肝脏细胞肿大,有少量革兰阴性杆菌;脾内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肿大不明显。
4.3 细菌分离培养及生化试验 采集病死猪的肺脏、血液及肝脏等病料分别划线接种于TSA培养基、兔鲜血琼脂和巧克力琼脂平板,置于CO2培养箱,37℃培养24~36h,观察细菌生长。结果发现,在兔鲜血琼脂平板上未见生长;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生长缓慢;TS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有灰白、光滑呈露珠样的菌落。挑取菌落经革兰染色镜检,细菌形态与组织病料抹片基本一致。
将分离菌株接种到微量生化鉴定管,37℃培养24h。结果为触酶阳性,可分解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和麦芽糖;氧化酶、脲酶、鸟氨酸脱羧酶和吲哚试验均为阴性;不能发酵甘露醇、木糖、乳糖。符合副猪嗜血杆菌生化特性。
4.4 药敏试验 挑取分离菌株接种TSA培养基上,采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噻呋、阿莫西林、庆大霉素高度敏感;氟苯尼考、氨苄西林、丁胺卡那霉素中度敏感;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克林霉素不敏感。
对发病猪进行隔离,对病死猪无公害化处理。采用含氯消毒剂对猪舍和用具进行消毒,每天1~2次。加强通风,注意饲养密度。大群紧急接种猪瘟弱毒苗2头份/只,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提高大群猪的抵抗力。
发病猪肌肉注射头孢噻肟钠40mg/kg体重,庆大霉素20mg/kg体重,每天两次,连用3~5d,重症者最好采用耳静脉注射;同时配合注射大剂量猪瘟弱毒苗20~30头份,3d后再用1次,对于病程长无治疗价值的病猪予以淘汰。
HCV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在扁桃体复制后传递到各级淋巴结,然后通过血液到达骨髓、脏器淋巴结和脾脏淋巴组织等,6d内完成在猪体内传播。HCV在单核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复制,虽不引起免疫抑制,但会引起B淋巴细胞、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减少。干扰素是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广谱抗病毒药,对于细胞外的病毒有杀灭作用,但对于细胞内病毒无作用。外源性的干扰素半衰期短,需每天给药1次且价格昂贵。临床实践证明,大剂量猪瘟疫苗可在猪体内诱导干扰素的形成,并可持续形成干扰素抵抗HCV的感染。对于HC病程较长的病例虽可勉强存活,但长期的病损导致育肥猪生长迟缓,应及早淘汰。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机体抵抗力下降往往导致发病,由于发病后猪体内大量的纤维蛋白渗出影响药物到达病灶,导致疗效不佳。因此,发病后应尽早大剂量注射抗生素,通常采用两种抗生素合理配伍,重症病例采用静脉注射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在猪病横行的今天,只有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改善猪的恶劣生存环境,及时做好各种疫病的预防才能有效避免和降低疫病的发生。该场虽接种过HC疫苗却仍出现疫情,究其原因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