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电影《鸿门宴》在海外获得成功除归功于该电影团队的不懈努力外,其中字幕翻译功不可没。本文以《鸿门宴》字幕翻译为例,分析了剧中字幕指称意义、内涵意义、情感意义和风格意义等方面在翻译中的损失,并依据关联理论进一步阐明上述意义损失在字幕翻译中的合理性。本文认为,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和字幕翻译的特殊性,翻译中意义的损失不可避免。符合关联原则的意义损失在翻译中都是合理的。等值与否并非评价字幕翻译成败的标准,符合关联原则的译文才是成功的译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字幕翻译;《鸿门宴》
由李仁港执导,黎明、张涵予、刘亦菲等众多明星联袂主演的古装大片《鸿门宴》,片中重重玄机耐人寻味,充满智谋的精彩对弈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有影迷评价说:“如果说电影也是一盘棋局的话,我相信《鸿门宴》应该是2011年最漂亮的一盘棋。”[1]此片不仅受到国内观众的热捧,当其亮相戛纳市场,也受到海外片方极大关注,成了最热门的预售影片之一。由此可见,这场“中国史上最著名饭局”也备受海外观众瞩目。毋庸置疑,中国电影能博得老外的欢心,其中的字幕翻译功不可没。但若对中文原文与英文翻译进行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附英文字幕与中文原文也存在一定的 “不忠”和意义损失的现象。但这些损失都能从关联的翻译观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一、关联的翻译观与字幕翻译
Sperber 和 Wilson的学生奥古斯特·格特(Ernest-Gutt)在2001年写就了《翻译与关联》一书,详尽地探析了关联理论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运作机制。他认为,成功的翻译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要取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二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让译文读者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努力”[2]。据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两点启示:一是译者须向译文读者提供译文最佳语境效果;二是译者意图应与读者期待相吻合。[3]
要做到以上提及的两点,译者必须要发挥其聪明才智在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充当“媒婆”以架设沟通的桥梁。这种“聪明才智”便是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直接体现便是译文对原文的“不忠”和“背叛”、原文意义在译文中的“增益”或“损失”。那么,翻译在何种情况下会造成意义的损失呢?关联理论又是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的呢?具体到字幕的翻译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二、字幕翻译损失的关联解释
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就曾说过,翻译中意义的损失不可避免。[4]由于电影字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字幕译文就具有“浓缩性”特征。因此,“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化类型:原声口语的浓缩的书面译文”[5]。字幕翻译的浓缩性决定了译文与原文信息的不对称性,而最主要又是表现在信息的不完整性上。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字幕翻译中意义的损失会比其他种类的翻译要大。
就字幕翻译的损失而言,我们至少从关联的翻译观中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化暗含信息为明示信息,实现译文的最佳关联。由于中英文化差异迥异,源语的文化中信息无法在译语中体现,为使外国观众易于理解和接受,译者必须将源语中的隐含文化信息予以明示,表现在翻译策略中便是“归化”翻译。而“归化”翻译是以牺牲源语文化为代价的,因而损失不可避免。二是译者意图应与读者期待相吻合。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的观众由于认知语境和思维习惯不一,他们在表达方式、阅读习惯上也存在不同。这些不同直接决定了他们对语篇(书面和口语)的期待存在差异。以下我们将以电影《鸿门宴》的字幕翻译为例进一步从实践层面验证翻译中意义损失的合理性。
三、《鸿门宴》字幕翻译损失合理性的个案分析
说到翻译中意义的损失,我们必须提到意义的种类。依据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对意义的划分,可分为:外延意义(指称意义)、内涵意义、情感意义、风格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7种。[6]结合《鸿门宴》中的字幕翻译,我们拟就指称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和情感意义,依据翻译中的关联原则分析字幕翻译中意义的损失及其合理性。
(一)指称意义在字幕翻译中的损失
指称意义也叫“概念意义”,用符号学家的话来说就是符号与所指事物的对应关系。片名“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的一次宴会,与会双方是当时抗击秦军的领袖项羽和刘邦。这次宴会被认为是促成项羽失败、刘邦建立汉朝的一起关键事件。而《鸿门宴》的英文译名为“White Vengeance”,意为“白色复仇”。表面看来,这一译名与“鸿门宴”(Hongmen Banquet)在指称上显然有较大差异。其中作为事件发生地点的“洪门”和事件的主题“宴会”在翻译中已损失殆尽。但如细细品味,这一译名更符合翻译中的关联原则,因为无论把“鸿门宴”译成“Hongmen Banquet”还是“Liu Bang and Xiang Yu”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普通外国观众来说都不能产生关联,因而无法理解。正如该片导演李仁港的解释:这是为了让外国人更直观地了解这部戏讲什么,“如果英文名为《项羽和刘邦》,外国人如果不了解那段历史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而《白色复仇》是因为在最后一场战役时,刘邦的军队为怀王披麻戴孝,当时也是冬天,漫天白雪,很多白色元素” 。
(二)内涵意义在字幕翻译中的损失
所谓内涵意义,是指词语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某种联想,如“牡丹花”给中国人以“荣华富贵”之联想。由于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少词语的内涵意义都存有不同。如只将其指称意义译出,译文又可能不能完全实现原文的交际目的。这时,译者只能“舍形取义”,化暗含为明示,为观众提供最佳的语境效果。
例如,片中刘邦的手下对刘邦说:“将士们跟随主公多年,无非是想攀龙附凤,名留青史”。其中“青史”的“青”系指“竹青”,即古人用来记录文字的东西。文天祥就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诗句。中国看到“青史”中“青”就很容易联想到“竹青”,也便知“青史”乃“历史”或“史书”之意。但字幕译者则将其译为:“leave their names and legacies in the history”。译文中并未将具有联想意义的“青”(green)翻译出来。很显然,即便将之译出,英语观众也无法将“green”与“历史”产生关联,从而无端浪费观众的处理努力,违背了交际的关联原则。
(三)情感意义在字幕翻译中的损失
有些词语不但有一定的意义,而且还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如赞赏、喜爱、轻蔑等。翻译时译者不能简单地采用字典意义给出对应词。否则,译文容易产生语用失误,致使译文读者(观众)产生误解。译者可以不必拘泥字面意思,只需将话语的交际意图表达出来,实现译文与译文读者(观众)的最佳关联。
例如,上文《鸿门宴》剧中提到的“攀龙附凤”一词,字幕译者并未将中国人崇尚和膜拜的“龙”“凤”在译文中以“dragon”和“phoenix”表现出来,而是译成“become people of power and influence”(成为有权利和地位的人)。译文虽然在形式上失却了中国人心目中“龙”“凤”之美好形象,但也较好地实现了译文的交际意图。依据关联理论,这也是成功的翻译。假若忠实译出,反而让外国观众产生错误的理解,因为“龙”在西方人的眼中是“一种会喷火的邪恶的动物”。
(四)风格意义在字幕翻译中的损失
词的风格意义牵涉到不同的语体、文体、交际方式和作者或说话人的个人风格等。理想状态下,译文应该再现原文的风格意义。但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中文里很多较为正式、风格文雅的词语无法在英文中找到对等词。此时,译者只能根据英文的习惯进行处理。这种处理往往会造成原文词语风格意义的丧失。而这种“丧失”也同样符合翻译的关联原则。翻译的关联原则要求译文需满足读者(观众)的阅读期待。如果译者不顾观众对英文话语的阅读习惯而一味地再现中文的“文雅”“古朴”的风格,其结果势必适得其反,无法达到交际目的。
由于《鸿门宴》是一部历史剧,剧中人的话语风格比较正式、古雅。但英文字幕并未用古英语来与之对应,而是采用简朴明了的现代英语以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如剧中张良与亚夫范增进行围棋对弈时,张良说:“前辈乃是棋道名宿,论资排辈理应晚辈先下”。其中的“前辈”“晚辈”具有典型的风格意义,而字幕翻译则为“You are a master of Weiqi.Of course I should take the first move”。 具有尊卑等级的语体“前辈”和“晚辈”被毫无等级概念的“You”和“I”所代替。其中的损失不言而喻。但这种“损失”是符合关联原则的。不如此处理,则会增加观众的理解负担而导致交际失败,亦即翻译的失败。
此外,同样是因为该剧为历史剧,剧中台词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工整对仗的语言俯拾皆是,如“羽翼已丰”“垂涎欲滴”“执天之行”等。在翻译类四字成语时,字幕译者也并未依葫芦画瓢地一味寻求对仗,而是按英文简朴、明了的风格平白译出。虽然失去了其中的典雅对仗的风格意义,但达到了交际的意图,完成了交际任务。例如,剧中太傅刘玄向学生介绍道:“我高祖皇帝。朝中文臣尽是九州豪杰,麾下武将皆为四海英雄。”译者对“九州豪杰、四海英雄”译作“had great reputation and authority”,“九州豪杰”为“all of great talents”,“四海英雄”为“heroes”。
四、结 语
忠实、完整地传递原文意义是译者必须遵守的原则。但是,因语言文化的差异,译者为了完成交际目的往往顾此失彼,造成翻译中意义的损失。这是由翻译的本质所决定的。字幕翻译因其特殊性而表现出来的意义的损失现象尤为常见。但如果译文符合关联原则,译文中的意义损失又是合理的。《鸿门宴》字幕翻译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OL].http://lady.people.com.cn/h/2011/1214/c227936-1105318908.html.
[2] Ernst-August Gut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98.
[3] 陈学斌.关联视角下的《建党伟业》字幕翻译探析[J].电影文学,2011(24).
[4] 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8.
[5] Nedergaard-Larson Birgit.Culture-bound Problems in Subtitling[J].Perspective,1993(02).
[6] Geoffrey N Leech.Semantics:The Study of Mean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23.
[作者简介] 陈学斌(1972— ),男,江西寻乌人,硕士,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