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缺血性脑卒中80例临床观察

2012-11-22 06:54闫双勇郑福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规范化缺血性针灸

闫双勇,郑福奎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存活患者中有70%~80%遗留某些大脑功能障碍。本观察将传统中医针灸推拿技术、言语治疗和心理疏导与现代康复医学规范化治疗方案相结合,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通过180d评测与比较,探讨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综合功能、认知能力、抑郁程度,改善生存质量方面的影响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及1993年全国脑病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纳入标准、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梗死;年龄30岁~80岁;符合西医脑梗死的诊断;符合中医中风病的诊断;发病1周内入院者;有肢体功能障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8分以上;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偏瘫;有活动性肝病、肝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呼吸功能衰竭或四肢瘫患者;发病1周后入院者,曾患脑血管疾病且遗留功能障碍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8分以下;既往有精神病、痴呆病史患的者,聋、哑人;外省市无法随访者。

将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康复内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表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普通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62.40岁±8.10岁;规范化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63.31岁±9.1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既往史及伴发疾病情况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年龄、既往史、伴发疾病、神经功能缺损等比较

1.2 康复治疗方法 参考规范三级康复治疗[3],将发病到发病后30d为第一期,发病后30d~90d为第二期,发病后90d~180d为第三期。

1.2.1 普通组 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诊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确定治疗方案,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在时间窗内有适应证者可行溶栓治疗。并给予下列康复治疗。

良肢位:仰卧位时注意肩关节外展,腕关节背伸位,手指及各关节稍屈曲;膝和髋关节保持伸直位,膝关节下垫以软枕,两足底放置足托,足趾朝上。侧卧时下侧手臂外旋并伸直,上侧手臂置于软枕上,掌心向下,肘、腕关节伸直位;背部垫软枕;上侧膝与髋关节屈曲,用软枕与下侧腿隔开。每日两三次,每次30 min~45min。

肢体运动方法:由专人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以Bobath疗法为主,包括正确卧位的保持、定时变换体位、Bobath握手训练、搭桥方法、床上起坐训练、坐位起立训练等方法,同时教会家属或陪护辅助训练,每日两三次,每次30min~45min。出院后随访。整个训练注意循序渐进,鼓励患者做被动运动,辅助利用健肢带动患肢训练,防止异常运动模式产生,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建立,使其更加适应日常生活的动作模式。

1.2.2 规范化组 第一期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诊疗的同时,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1周内尽快开展康复治疗。第2期、3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功能恢复情况决定转至康复病房继续康复治疗,或转入加重病情,由治疗师上门指导。在此基础上配合下列中医治疗方法、心理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针灸治疗:参考我院中医针灸科针灸治疗方案,根据病情辨证取穴,电针、头针、舌针、耳针均根据需要采用,第1期,2期针刺1次/日,第3期隔天1次,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

患侧肢体按摩治疗:①按压穴位,上肢取内外关、曲池、肩髃;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环跳、涌泉等穴,每穴按压5min。②滚法,从肢体上下端依次按摩,压力要均匀,协调有节奏,每次10min~15min。③揉按法,采用掌根从肢体远端向近端按揉,每次10min~15min,腕部动作要轻揉缓和的摆动。④顺着双侧背部太阳经上下按摩:主要采用一指禅推法直至皮肤发红为度。第1,2期每天治疗2次,第3期开始隔天治疗1次。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设计简单易行的动作进行训练,如击球、拾豆子、拨算珠等,以及训练脱衣服、使用餐具等。第1期、2期每天治疗2次,每次30min。第3期开始隔天1次,每次30 min。

语言治疗:以口语表达及听理解训练为主。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编制的300词、300图,及造句训练册进行命名、复述、听辨别、听理解是否题训练。第1期、2期每天治疗2次,每次30min,每周6d,第3期开始隔天1次,每次30 min。

心理康复:针对存在的心理特征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采用疏导疗法,对患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给予心理上的支持,使抑郁情绪得以调整。根据其具体情况帮助和指导患者提高自护能力,适应已经改变了的生理状态。对患者人际交往功能的缺陷及应对功能的不足,制定有关对策程序如做好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的工作,充分地给予理解和关爱。或定期组织患者分小组进行康复训练和交流训练体会,使其产生认同感。心理康复第1期,2期每周2次,每次30min。第3期开始每周一次,每次30min。

1.3 评定指标及方法 两组连续治疗半年后结束观察,分别于在治疗后30d,90d,180d进行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4],残障功能评价[2],汉语失语检查[5],精神状态的测定[6],智力测定[7]及生存质量评定[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q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等。

2 结 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见表2) 经q检验,两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规范化组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优于普通组。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x±s)分

2.2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见表3) 经q检验,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规范化组在改善中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方面优于普通组(P<0.05)。

表3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x±s)分

2.3 两组社会功能评价结果(牛津残障评分,见表4) 经q检验,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化组在改善中风患者社会功能方面,牛津残障评分(OHS)高于普通组(P<0.05)。

表4 两组牛津残障评分(x±s)分

2.4 两组汉语失语检查结果(见表5) 经q检验,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但规范化组在改善方面优于普通组。

表5 两组汉语失语检查比较(x±s)分

2.5 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测定(HAMD)(见表6)

表6 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测定比较(x±s)分

2.6 两组 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手册(WAIS RC)测定(见表 7)

表7 两组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手册(WAIS RC)测定比较(x±s) 分

2.7 两组生存质量评定(WHOQOL-BRE)结果(见表8)

表8 两组生存质量评定比较(x±s)分

3 讨 论

多种疗法配合的综合性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必然发展趋势,这其中包括运动疗法及针灸、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部分减重的步行运动等现代康复手段、中药汤剂、针灸疗法等祖国传统医药治疗措施。祖国传统医学在中风病的综合康复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常用方法有针灸推拿、汤药、精神调理等,尤其以针灸治疗的研究和应用最多。

本观察将现代医学治疗脑卒中的方法与传统中医的针灸推拿技术、言语治疗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综合地运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建立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规范法治疗方案,在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残障功能改善程度,汉语失语改善程度,精神状态,智力水平及生存质量等方面明显优于目前的单纯西医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强调重视康复、推拿、针灸、教育在该病治疗中的作用,强化了早期康复、规范护理和科学教育的精神[9,10],从多途径、多靶点对脑卒中进行综合干预,不但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还可增进患者、家属与医生、护士的有效沟通[11,12],并能相互理解,融洽医患关系,甚至总体上可节省费用,因此值得加强在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 王永炎.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31.

[3] 胡永善,吴毅,朱玉连,等.规范三级康复治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6):418-421.

[4] 燕铁斌,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92-318.

[5] 高素荣.失语症[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31-60.

[6] Hamiton MA.A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60,23:56-62.

[7] 龚耀光.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1982:1-188.

[8] 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7-1145.

[9] 虞炳庆,芮小东.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规范中若干问题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2):106-107.

[10] 高春林,刘志伟,李慧波,等.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构成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2):159-160.

[11] 宋庆华,陈琴,徐平.颈动脉超声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6):701-703.

[12] 杨泽萍.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性期合理控制血压对预后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117-118.

猜你喜欢
规范化缺血性针灸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点播影院迎来规范化,4K HDR迎来普及之潮
价格认定的规范化之路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