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亚楠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内科的一种常见的急症,如治疗不及时可能会病情加重而出现突发心脏急性事件,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近几年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成熟,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开展,传统的药物治疗冠心病方法也逐渐被介入术所替代,并且目前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首选采用的方法是介入手术[1]。今为了进一步提高介入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前采用他汀类药强化方案提高手术疗效。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内科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并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7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8例,女80例,年龄41~86岁,平均年龄为69.9岁。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不稳定性心绞痛分别为70例、34例、74例。并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各89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性别、年龄、性别、疾病程度上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但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严重肝或肾功能不全者、恶性肿瘤、住院后早期死亡、最近2周应用他汀类或其他降血脂药物者、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以上均排除在外。
1.3 方法 两组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造影冠状动脉病变显示的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支架治疗。常规治疗组:术前1周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口服。强化治疗组:介入术前1周阿托伐他汀口服同常规治疗组,术日当天给予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80 mg,po,术后持续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口服,疗程为l周。同时检测术前及术后1 d、3 d、7 d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系统比较;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血脂结果的变化[2]。
2.1 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1 d、3 d、7 d的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系统比较,术前(CRP)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 <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C蛋白(CRP)的术前及术后的测定值(x ± s,mg/L)
2.2 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并系统比较,两组术前血脂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术后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具体详见下表2。
表2 两组血脂检测结果及比较(x ± s,mmol/L)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破裂导致炎症因子、血小板及凝血系统被激活,急性继发血栓形成,闭塞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从而造成心肌急性缺血、缺氧。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3]。
冠状动脉介入术虽然通过支架置入后可以明显改善冠脉病变部位狭窄,但不能有效抑制血管炎症反应,不能延缓或阻止冠脉系统的粥样硬化进程,特别是冠脉血管存在微小血管病变者。而他汀类药物主要作用原理是通过抑制单核细胞源性的巨噬细胞内部的胆固醇的聚集,减少甲羟戊酸的合成,同时减少细胞内游离胆固醇的利用,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和LDL的水平,明显影响斑块的成分。并且许多研究报道,他汀类药物不但有显著降脂作用,还能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抗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从而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4]。
从上述两组比较的结果来看,冠状动脉介入前强化口服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术后血脂水平,增加斑块的稳定性,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5]。
[1]芦迎宏.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的强化治疗的效果评价.当代医学,2011,17(30):21-22.
[2]张瑞生,季福绥,何青.等.强化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中国心血管杂志,2008,13(3):191-192.
[3]李森,范爱琴.冯书现,等.阿托伐他汀对进展性脑梗死进展时间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杂志,2010,13(1):22-24.
[4]黄宗燕.林英忠.伍广伟.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与预后的关系.西部医学,2010,22(11):72-74.
[5]李飒,段淑琴,王与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手术前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应用探讨.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