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倾城之泪》以“三滴泪”的形式分别讲述了“爱有时间界限”、“重拾爱情梦想”和“当爱遭遇生离死别”三段爱情故事。这三段看似彼此独立但又串在一起的爱情故事用不同的标题诠释了不同的人生感悟、演绎了不同的爱。该片导演黄真真用三句话进行总结: “爱在生命期限,来日永不再见”、“若无爱音讯,世界即苍老”、“转眼你于天堂,此后万物暗淡”。三滴泪点点滴滴皆为爱,而每一滴眼泪都试图在爱的旗帜下,假以男女主人公坎坷的身世、多蹇的命运乃至悲惨的人生结局,向观众情感的大堤发起一阵阵冲锋,想在赚足观众钞票的同时也赚足观众廉价的眼泪。然而,其结果是事与愿违,该片演出后,很多观众既没有笑着流泪,也没有哭着流泪,不少人却以此起彼伏,声声刺耳的批评声乃至讨伐声予以回应。这种结果恐怕是香港才女导演黄真真预料不到的,她当初“誓言将让纸巾紧俏”的这种自信满满、志在必得的希望最终是“滴滴眼泪皆为爱,点点滴滴皆落空。”
第一滴泪“血之泪”男女主人公分别由金像奖最佳新人李治廷和华表奖最佳新人周冬雨扮演,其主题是“爱在生命期限,来日永不再见”。剧中周冬雨饰演身患骨癌却乐观向上的少女给力妹,李治廷则饰演身患脑癌的游乐,这两个身患绝症的人在肿瘤医院短暂的相处中由相识、相知、到相爱但最终以“给力妹”香消玉损男女主人公阴阳两隔为结局的恋情故事。
按理说,上述这样一个唯美的恋情故事理应有很多“催泪点”,再加上两位青年演员的倾情演绎,不愁戳不到观众的泪点,但遗憾的是剧情的编排它硬是戳不中我的泪点。抛开故事剧情老套不提,单从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女主人公的身世而言就让人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所有情节的安排好像是为了达到催泪的效果而刻意为之,摆出一种“你不流泪我誓不罢休”的姿势,于是很自然地使出一切手段去“催泪”:先是选择了让人触目惊心的肿瘤医院为故事发生地,那白色世界笼罩下的冷漠、无情、绝望让人生发出对死的无奈,对生的留恋;然后安排了一群与男女主人公一样身患绝症随时都在听从死神召唤的小孩,小孩们那一声声“我不想死”的嘶喊在医院不时回荡;女主人公给力妹三岁时其亲生母亲就离她而去如今又身患绝症的悲惨人生,她那泪带梨花般的一次又一次痛哭……一句话,怎么做能让结果可能更悲惨,更能催泪,那么其情节就怎么安排,这种刻意为之营造泪点的痕迹贯穿了故事的始终。事实上,故事还没有结束,其结局早已被预料到了,是故,不管李治廷多么卖力地演绎,其哭的功力是如何了得,套用一句歌词来说,他可能感动天,也可能感动地,但他就是感动不了我。
初一看,第一滴泪与第二滴泪之间没有多少联系,但如《一千零一夜》那样,通过故事套故事的方式还是将二者勉强连接在一起。第一滴泪中给力妹跌倒昏迷后被送进一家医院的双人病房,而这间病房另外一位患者恰巧又是她昔日就读的信义音乐学院陈校长的妻子,就通过这样一个小过度的方式开始讲述第二滴泪——梦之泪。
陈校长爱人是一个肝癌晚期患者,她与给力妹倾心交谈并以与陈校长的爱情来引导其明白爱的真谛:爱不是一种占有,而是真心希望自己深爱的人能好好地过好在世上的每一天。不久之后,陈校长的爱人去世。陈校长却继续为挽救频临破产的信义音乐学院奔波不停,这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同时也是他爱人生前恋恋不忘的牵挂。因此,他找到包括昔日“信义四虎”在内的得意门生,这样,就引出了“第二滴泪”的男女主人公——陈校长的两位得意门生丁大可和杨琳,这两位主人公分别由情歌王子任贤齐和一代玉女掌门梁咏琪饰演。丁大可与杨琳在音乐学院毕业后就各奔东西,自此之后再无联系,杨琳后来成为一名驰名海外的小提琴家,而丁大可因种种原因只做了一名普通的大提琴老师。这两位原本不可能再有交集的人生,却因为其母校面临破产危机而将他们再次牵连在一起。
陈校长的学生们竭尽全力找到了杨琳,想借杨琳的影响力来举办一场高规格的音乐会以便为母校募捐到300万的款项去还银行贷款,就在大家感觉到信义音乐学院有救的时候,丁却得知杨琳三年前就因一次事故导致失聪早已演奏不了小提琴。后来,还是在小提琴天后姚珏的不断激励下,杨琳通过反复练习慢慢地找到了感觉,最后竟然拉小提琴就像没失聪一样,自然,音乐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严格说来,丁大可与杨琳二人还谈不上是恋人关系,因为丁大可从未向杨琳坦白过自己的心声,更多的只是丁的一种单相思而已。是故,与其说这是一个“重拾爱情梦想”的故事,倒不如说是一个励志成功的故事更为妥帖,因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无论是对陈校长、对杨琳而言,还是对陈校长那一帮早就不涉足音乐的得意门生而言,更多地是借这次母校危机大家汇聚在一起,通过努力后最终让音乐梦想得到实现——音乐会取得了成功。因此,如果说第二滴泪还有些让人感动之处的话,主要靠的是“励志”,正如本故事结束时引用海伦.凯勒的那句话:“生命要不然是一场大冒险,要不然就是一无所有。”自然,这个故事因励志成功可能有些许让人感动之处,但“此情不关风与月”,无法让我去为所谓的重拾爱情梦想而动容,更不可能为之而挥泪。
第三滴泪“雨之泪”中,窦骁饰演的社会底层青年“陈升”跟“女友”张采(陈乔恩饰)的恋情故事在三滴泪中相对而言是最具催泪力的一个,其想表达的主题是“转眼你于天堂,此后万物暗淡”的悲剧故事,但依然摆脱不了刻意催泪的痕迹。
两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年轻人,在雨中相识、相知、相爱,二人还憧憬一起去有“天堂之境”美誉的乌尤尼盐湖去旅游。为了积聚钱财,二人不分昼夜苦苦奋斗,窦骁白天大街小巷去送水,晚上再当司机,陈乔恩从早到晚摆地摊,但接下来就是厄运连连:先是窦骁出了车祸导致骨折、后被对方一再逼债,最后远走他乡外出打工赚钱,再接着存款被偷……好不容易通过“三年打拼”功成名就回来准备迎娶陈乔恩,无奈却在结婚前夕遭遇抢劫,陈乔恩为了抢回戒指不幸被劫匪刺死,最后再来一出“人鬼情未了”二人举行冥婚,让剧情的催泪力达到极点,显然,这个故事自始自终都摆脱不了“贫贱夫妻百事哀”这一宿命的主题。
鲁迅说:“悲剧就是要让最美的东西撕扯烂给人看。”可是,反观“第三滴泪”,并不是把最美的东西撕扯烂,从头到尾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对“苦命鸳鸯”在经历一件又一件常人一辈子都难得碰上一件的厄运:出车祸、被抢劫、被偷、被杀。观看电影时让你只有唏嘘,只有感叹,但让你真的无语。现实生活中咋就可能有这么悲惨的一对恋人呢?这种接二连三的不幸、接踵而至的厄运汇聚在一对恋人身上则难免太矫情、太夸张、太离谱了。
《倾城之泪》旨在打造“史上最感人的爱情催泪大戏”,但最终是“滴滴眼泪皆为爱,点点滴滴皆落空。” 究其因,该片无论是在情节编排、主题选择、还是人物设置、事件设计等等方面都摆脱不了“催泪电影”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类型电影的固有模式,三个故事本身都显得不自然、不真切、不可信,难怪很多观众感慨:“这太不接地气了。”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倾城之泪》三滴泪都难以让观众“泪奔”的关键所在。因为,无论是从人物的设计来看,还是主题的选择而言,抑或是事件的安排来讲,无一不是典型悲剧人物的“复制”,经典悲惨情节的COPY,人生悲哀事件的堆积。试想,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让观众早已千百次观看的“悲剧”人物还能让见怪不怪的观众心生怜悯吗?一件又一件早已让观众熟视无睹的“悲惨”事件还能通过影像为之心有戚戚吗?一部刚看完开头就能预料到结局的电影还能让观众为之心生感动吗?
笔者观看《倾城之泪》之后,觉得其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让观众“泪悲”的目的,没有像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那样,达到让观众“我本来不想哭,可眼泪却偏要流下”的效果,也没有像本世纪初大陆电影《我的兄弟姐妹》那样,让人明明知道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偏偏“无语泪先流”的效应,究其因,该片主要存在三大硬伤:
一是人物设计的模式化,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悲惨人物基本用上,在《倾城之泪》中,单亲型(给力妹)、孤儿型(张彩)、伤残型(杨琳)、绝症型(第一滴泪中的给力妹、游乐、一群患绝症的小孩、陈师母等)齐齐上阵。二是事件模式化,“屋漏偏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主人公患癌症、遇车祸、逢抢劫、被偷盗、遭他杀、冥婚等“多管齐下”。三是主题模式化,催泪电影中的主人公似乎只有“境遇越惨越感人,命运越悲越感人”,在这一主题下,主人公能遇到什么境遇有可能更好地打动人心,更容易催人掉泪,就轮番使用。《倾城之泪》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就遭遇了癌症、伤残、车祸、抢劫,乃至是主人公生命的消逝(如给力妹、张采)。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但是在如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倾城之泪》企图再以这种催泪电影固有的模式让观众通过影像去触碰自己内心深处最柔弱的情感之弦,在大银幕之前挥泪如雨,恐怕,这就有点低估观众智商的嫌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