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歌声的翅膀:用音乐读懂《立春》的人物

2012-11-22 04:20周子乐
电影评介 2012年7期
关键词:金泉立春梦想

立春时节,重新回顾影片《立春》,更有一番别样的体会。影片主要描述了以王彩玲为代表的一小群普通人的理想与生活。影片呈现的是一种不甘平庸和敢于梦想的精神风貌。一个满口包头方言的王彩玲却能唱出高雅华美的西洋歌剧,于是导演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故事,更是一幕冷漠与残酷的现实如何一点点粉碎梦想与激情的悲剧。

一、失落的基调:爱与梦的底色

影片的主题音乐来自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托斯卡》中女主角演唱的一段咏叹调,曲名为《为艺术,为爱情》。作为主题音乐,它赋予影片悲剧性色彩,奠定了影片风格,使得影片产生了一种迷茫,向往,失落的和孤独的情感,表现出导演对整个故事及其中人物的基本态度。在整部影片中,这段音乐共出现了六次,充分将音乐和人物的命运,以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产生映衬的效果。随着影片的开始,主题音乐的旋律便同时响起。这一段画外音乐与画面是并行的关系,一系列节奏舒缓的空镜头似乎是以导演的视角观望着即将到来的春天,看似满怀希望,却总有一抹淡淡的忧伤。“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它好像在一夜间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这段开场独白将所有人带进影片主人公王彩玲的梦想:走出县城向往大城市向往艺术的殿堂。

主题音乐第二次出现,是在女主角王彩玲站在首都歌剧院门口等着购买演出开始后的降价门票,这也是该片中第一次出现有人声演唱的主题音乐。此时的主题音乐交代了主人公所处的情境,也为它的第三次出现起到了承接作用。紧随其后的第三次出现是王彩玲在火车上自我陶醉地轻声吟唱,高雅抒情的旋律与人满为患的车厢同时出现,多多少少有些讽刺的意味,隐含着王彩玲为追求梦想而不顾一切的勇气,却也暗示着这梦想终究无法摆脱世俗限制无法实现的悲哀。主题音乐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出现分别在王彩玲给周瑜上课和王彩玲去北京求职于剧院之时。这两次主题音乐均作为有声源音乐出现,音画关系是同步的。同时这两次有共同的歌词选段,“为何,为何,上帝啊,为何对我这样残酷无情…...”,这段歌词在第五次出现时与主人公求职失败的遭遇相互配合,极好地抒发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因而可以认为,主人公是在倾情演唱,是因命运不公而抱怨,是因梦想破灭而悲伤。而主题音乐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片尾,王彩玲和她领养的小女孩在天安门广场上,她又一次,也是影片中最后一次想象自己在歌剧院演唱这段歌剧的情景。这是王彩玲的“最终幻想”,或许也是导演献给“王彩玲们”的贴心抚慰。至此,这一悲剧性的冷色调音乐完整贯穿了影片始终,充分发挥了主题音乐的作用。

如果说主题曲《为艺术,为爱情》是主人公此生的梦想和精神支柱的话,那么,《月亮女神》则是主人公思想理念得到应和的直接表达。在卡拉ok厅里,王彩玲唱着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作歌剧《月亮颂》的选段《月亮女神》,结果歌厅里的服务生也要跟着她上北京,更能反映出人们对艺术对生活的追求却选错了地点,让人再次为人物感到同情。服务员的出现是导演为了传达一种理念,就是小城市的人们向往着大都市的生活,但没有机会只能无奈的过着日子,当王彩玲将《月亮女神》唱出来的时候,那种思想理念瞬间感染了这个小小的服务生。这也是主人公命运的第一次转折,从歌舞厅直奔北京求职的王彩玲再次遭到歌剧院的拒绝,此后她再也没有去歌剧院求职。

二、欢跃的插曲:爱与梦的幻觉

与主题音乐的冷色调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剧中的《慕春》一曲,这首由舒伯特创作的暖色调音乐作为插曲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广播中播放的王彩玲演唱的《慕春》,小县城里自行车不紧不慢的车流,人群中漠不关心的表情,展示了人们和这个县城的平庸姿态。也正是如此,那些只忙于生计的人们是无法享受和理解王彩玲心中高雅的歌剧。同时,在这个前提环境下,人物的关系开始慢慢展开。周瑜被广播中优美的歌声深深吸引了,因为具有对艺术的追求的情感,他决定找王彩玲学唱歌,这样又带出了另一个人物,黄四宝。王彩玲对高雅艺术的向往和渴望与她所处的环境是格格不入的。这也让人们对影片中的人物命运感到担忧和同情。

《暮春》的第二次出现则是在王彩玲教学生演唱之时。上课前的一夜,王彩玲是与黄四宝一起度过的,那是她真正作为女人的第一夜,她的激动兴奋和快乐幸福溢于言表。那一条明亮的黄色丝巾正是她内心幸福感的外现,此时出现的《慕春》是对她内心情感的最好诠释。与那一抹明亮的黄色一样,《慕春》在此处的运用亦被赋予了抒发主人公情感的重要作用。

王彩玲与黄四宝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有明显进展发生在王彩玲给黄四宝做人体模特时,当时的插曲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马斯卡尼创作的《乡村骑士》的幕间曲,这段音乐中隐含着的无奈在此处得到了合理的运用。而此插曲第二次出现是在胡金泉请求王彩玲与自己假结婚被拒绝后,胡金泉独自一人推车慢步行走于下雪的夜,联系剧情,那是他当时想到的最好的解决自身尴尬处境问题的方式,然而他遭到了严词拒绝,本以为王彩玲与自己是同一种人的希望也破灭了。这一插曲衬托出胡金泉内心的孤独和绝望,它作为画外音出现,与画面之间产生并行的关系,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同样用于讲述胡金泉这个人物的插曲还有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花之歌》圆舞曲。其第一次出现是作为胡金泉在广场演出时的舞蹈配乐,第二次是胡金泉为证明自己是大众眼中的“真男人”而假装“强奸”女学生之后,他的一段独舞。欢快的旋律与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了对立的关系,在“强奸”之后,本该是胡金泉接受判刑的悲惨结局,然而在这看似悲惨的结果到来之前,他却在插曲中尽兴地跳了一支舞。这是他为自己跳的舞,那一刻,他的内心是安然的,是宁静的,甚至可以说,是快乐的。因为他证明了自己,他解脱了。理解了胡金泉的心路历程,也就自然能够理解这段欢快旋律用于此处的意义。这不但是胡金泉的人生转折,也是王彩玲的第二次转折,胡金泉的遭遇让王彩玲向现实低头的步伐又迈进了一步。

三、急转的咏叹:爱与梦的妥协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作为王彩玲最终转折点的音乐,更是将人物的情绪渲染到极致。这首插曲第一次出现是王彩玲在广场上的演出,这也是她和胡金泉邂逅的广场。王彩玲第二次演唱这首歌是教高贝贝唱歌,而高贝贝正是导致王彩玲最终转变的导火索。这首插曲的第三次出现是高贝贝将这一曲满怀希望的歌唱到了比赛的舞台上,王彩玲激动的鼓掌和拥抱,欢笑和眼泪都是发自肺腑的,因为这支插曲温暖了她的梦想,而高贝贝是她将梦想寄托的对象。但是,当高贝贝向王彩玲坦言自己的欺骗之后,再回味起这段插曲,不难发现,这段旋律在成功地渲染出温暖感人的氛围之时,也隐含着剧情的冲突与激变,为承接情节发展的转变做好铺垫,增强了戏剧性。正是这次的欺骗,使王彩玲从此屈服于世俗的生活,转行卖肉,还领养了一个小女孩。

电影《立春》中的主题音乐和主要插曲在不同情境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声源与无声源的表现形式,与画面产生同步或对位的关系,分别起到了提炼影片主题,升华人物性格,抒发内心情感,渲染环境气氛等多方面的作用,值得反复欣赏与回味。

其实,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一种情感,这显然是个悲剧,这是对每个人物的悲剧,对每个人生活方式的悲剧,也是对普通人的一种关怀。正如导演在讲述这部电影的片名时所说,“立春之时,春天却未至,天气依然寒冷,但人们心中已经有了对春天和温暖的渴望”,便是如此。

猜你喜欢
金泉立春梦想
农事 立春
农事 立春
立春摆饰
Astudyonthetheoryofcopyrightrevision
梦想
立春
靠着外号卖甲鱼
靠着外号卖甲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