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华健
街道文化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设立的最基层文化事业机构,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沿阵地。文化站的价值、性质和功能是由社会和群众文化的需要决定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经济的腾飞,又促使社会文化活动变化得丰富多采。城市大区域内各类文化所释放出来的社会功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城市大区域各类文化的遮覆下,街道文化站不过是“沧海之一栗”,它的规模、设施、条件、活动都不能与整个城市的大、中型文化阵地相比拟,它的存在和社会影响也不是那么显眼的。基于这些状况,社会上有不少人也对它产生疑虑:在城市众多的文化设施中,街道文化站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于是,街道文化站的存在与建设,受到了这类思想的冲击。以至目前城市里的街道文化站存在的状况令人堪忧。
街道文化站究竟有没有“存在价值”呢?
就职能而言,街道文化站承担着指导、督导基层文化的职责,是城市基层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街道文化站,是指由政府设定的,集图书阅读、宣传教育、科普培训、文体娱乐和青少年活动等于一体的,承担街道文化事业管理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管理单位,是城市基层文化的基础和主导力量,其基本职能是开展社会服务、指导和辅导基层文化等,主要任务是对广大群众进行时政宣传和政策法制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举办各类文艺培训,辅导和培养文艺骨干;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开展多种文化业务活动等。
2002年1月,在国务院办公厅、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强调指出,必须把文化站建设作为重点纳入城乡整体规划。这些年,城市基层文化不断走向繁荣和发展,目前已面临着提高和持续发展的问题。基层社区文化既具有最活跃、最自由、最方便的优势,但也具有最松散、最自发的特点,纯属群众性的自娱自乐,不可能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品格。
社区基层文化毕竟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其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业务部门的指导和督导。市文化馆、区文化馆除了抓几个社区作为示范外,不可能直接插手所有的社区。各街道的社区文化必须由街道文化站来抓。街道文化站是社区文化指挥棒,没有街道文化站的指导、和督导,社区基层文化就会一盘散沙,也谈不上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面对迅速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社区基层文化,文化站业务管理、指导能力也面临严峻挑战。如果不迅速抓好文化站,将因无力管理和指导而昙花一现。基层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基石,这基石一松垮,就会危机整个城市文化大厦。街道文化站是城市文化向基层施加影响的最主要渠道,它在吸纳现代文明同时,又将现代文化传导给社区、学校等广大基层,以提高基层文化的品味。街道文化站辐射力越强,基层文化品味越高;基层文化品味越高,整个都市文化品味也越高,因此,基层文化越繁荣,街道文化站的价值越大。
街道是城市里的“社区”,是城市居民群众聚居的区域。因此,可以说街道是城市经济生产的大后方,而街道文化站则是大后方的精神文化家园。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地域在扩大,城市居民住宅小区也会不断增加和扩大,街道居民住地与城市工作场地的距离拉开了。虽然在城市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劳动者的主体不在街道,街道在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骤然变成了“老幼的世界”。但是由于地域特性的变化,主体人口也发生了变化。老年人、待业青年和儿童构成了街道三分之二时空的生活主体。和社会其他各个阶层的人一样,他们同样需要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老年人屈向于若干“静向型”活动,如:阅报、奕棋、玩牌、听书、喝茶、聊天等等。他们对那些现代文化的某些品类,如:跳舞、溜冰、电影、录象、打球、游艺等活动需求并不广泛。待业青年中的多数人也不愿或不可能在城市大区域内,过多地花费金钱、消磨时间,他们迫切需要信息咨询,扩大知识和提高技能,并有待于得到一方活动场所,偌大的城市文化娱乐圈子里,活动的主体也不会是他们。儿童们对街道内的生活依赖,活动依赖,又远远大于对整个城市大区域的依赖。
城市的各类大型综合性文化设施,虽然品类众多,设施齐全,但就一个城市看,其“中心”活动场所毕竟是少数的容纳的活动对象也是有限的。而我们国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也还不可能把大量的财力投放于大规模的文化事业建设。一个几十万、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其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及布局,也不可能趋于高度集中,而是力求适度分散。这就给街道文化站提供了广阔的适应天地。即使城市的中心文化娱乐场所增多了,他们本身的活动仍会受到地域、空间等条件限制,不可能“包罗万象”并达到解决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部需要。同时,城市内的群众文化阵地,各有特性,各有侧重,从实质上看,也并不可能“包打天下”,街道文化站的作用为其它若干文化群体不能替代。街道文化站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开展一些“拾遗补缺”的活动内容,作为对城市群众文化的补充。
这些情况的表明,作为占据街道三分之二时空里的活动主体,老年人、待业青年和儿童们暨需要我还娱乐,又不愿意受城市大区域范围文化娱乐的种种制约。而街道文化站就没有这一类局限性,它就设立在这些人群的 “家门口”,免除了城市交通的拥挤,保障了老人和儿童出行安全,就近在街道文化站,参加他们所需要的各类活动。因此,街道文化站是他们的“文化之家”,他们也就成了街道文化站内专要的活动主体。
作为观念形态的群众文化,具体潜在的转化功能。由于街道文化站开展的各类活动,从实质上活跃了对服务主体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可以使一些街道居民群众,直接得到文化的精神陶冶,情趣和意识发生变化,从而可以摆脱家庭或人际之间的烦恼、低级趣味的诱惑、封建文化的刺激,以及枯燥无味、繁琐平淡的生活内容。使他们从原来的“千篇一律”和“熟视无睹”的环境下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和满足,代之以高尚的乐趣、活跃的生活和健康的追求。服务主体的生活规律由此得到顺应,就能减轻或解除城市劳动者对他们的后顾之忧。不仅如此由于街道文化站的存在,以及各类富有活力的精神文化活动的影响,可以直接促进街道区域内各社会层次的精神文明文化建设,还能帮助居民群众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善与发展新型的社会邻里关系,促进民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以及推动居民文化室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作用。
没有街道文化站的发展,就没有城市基层文化品位的提升。街道文化站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基层文化建设的母体和领头羊,是一个城市文化基础性的工程。街道文化站是城市群众文化中的一支轻骑兵。各项活动具有地域性,特殊性和补充性等特点,其社会功能不可忽视,其存在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1]唐艾林“没有街道文化站,就没有城市基层文化的发展”,《中国群众文化论丛》,2009
[2]宋红萍,“浅谈公共文化服务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中国群众文化论丛》第三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