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东音
自古以来,音乐就被誉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因为它可以调节人的心态、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正所谓“乐者,德之华也”。
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现代,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对自己有过这样的评述:“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由此可见音乐中的“五音”对人们的道德、意志、品格、情操有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关于音乐的多项科学研究成果也显示,学习音乐在开发人脑潜能、提高智力等许多方面确实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深入,很多家长都渐渐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希望通过学习音乐来陶冶孩子的情操、开发智力的热情普遍高涨。每到周末,路上来去匆匆的不少都是学习音乐的家长和孩子。
渐渐的,全国各地也应运而生出了许多名目繁多的音乐考级。仅南京市每年参加音乐类考级的人数都有几万人次之多,最小的参考孩子年龄只有3、4岁。应该说音乐考级本身作为一种音乐能力测试的社会活动,对推动和规范社会业余音乐教育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同样,它对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培养自信心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小的积极作用,它更是学校的艺术教育一种很好的补充。而当它和学校教育、升学制度相联系后,音乐考级的普及程度就更加明显了。
面对不断升温的“考级热”时,我们也产生了不少的困惑。比如:不少家长为了圆自己儿时的梦而忽略孩子的喜好和感受,一味拔高考试级别和提高学习难度;为了攀比,过于追求考级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和循序渐进原则;个别考级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使考级的公信力下降等等。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很容易让教学双方忽略基础训练和音乐感受的空间,而走入为了考级而考级,至于什么音乐品味、风格的把握、细腻程度的琢磨就更不会有时间去考虑了。
试想,今天如果我们把虚荣和焦虑都传递给了孩子,让本该很单纯的音乐学习都有了攀比、有了着急,那明天又有多少孩子能对所学的音乐有终身学习的欲望呢?
不能否认,现在的很多家长在各类“教育投资”上历来都很“大方”。扎堆上名校、天价请家教、报名参加各类比赛和考级甚至辞职下来陪伴孩子上艺术院校……可是当我们关心孩子取得的成绩或证书的时候,有谁真正想过他们学的快乐吗?有谁考虑过他们达到学习音乐的初衷了吗?又有多少人能耐下心来去听听孩子内心的渴求呢?现在成人都开始提倡慢生活,对待孩子的教育我们却一味强调“早一点”、“快一点”!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快马加鞭,在孩子的教育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其实,我们广大的家长和老师应该静下心来,站在未来的10年甚至20年来想想,我们为自己的下一代到底去追寻什么?如果考级不能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而只是学习的压力,那么孩子怎会有兴趣呢?音乐学习又如何能进步呢?我们人类赖以寄托的精神追求又将走向何方呢?未来还有多少人能再创作出热情洋溢、流芳千古的传世作品呢?
其实任何学习都是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坚持过程的,我们决不能让孩子原本热爱音乐的激情因为我们成人的功利而被扼杀。要知道,许多稚嫩的热情是最需要发现和保护的。我们何不放慢一点节奏,让考级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让考级也变成是一件快乐的事,这种快乐关键要源于自然。我们的目的最终是让孩子能热爱音乐,享受音乐,而不应强制式地让孩子接受音乐,痛苦地为学而学。如果让他们把学习古典音乐作为提高素养的一个方面,让他们能以自由放松的心态去欣赏这一人类共有的优秀文化遗产,孩子会终生受益无穷。
我觉得每一个想让孩子学习音乐的家长除了让孩子学习音乐方面的技巧外,最应该做的首先是建立更好的音乐环境。尽量让孩子有多次感受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
那么我们该如何给孩子提供音乐环境呢?我有两个小小建议:
第一个是,让孩子生活在有音乐的环境中。多听多看,在学校的音乐课里,老师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不同特质的音乐,感受音乐的韵律,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以及团体合作的乐趣。其实,音乐教学就是一个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参与和体验音乐的过程。
而在家里更多的是父母与孩子在音乐中有互动,有爱的连接。不同特质的音乐都可以丰富孩子的感受,不同质地的音乐孩子都能表现,最重要的是音乐能和孩子当下的感受和情绪相契合。所以,我们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听不同特质的音乐,让他自己去发现,音乐和自己情绪以及感受的连接,因为他始终浸润在音乐中,音乐便深深的走进他的生命中成为他不离不弃的朋友。
第二点非常重要,就是成人自身和音乐的连结,这种连结为孩子创造了一种有影响力的氛围,比任何一种有意识的教育都有效。当这个孩子发现他的父母或是老师是那么的享受音乐,热爱音乐,而音乐又带来如此多的幸福、如此大的力量时,孩子会被这样的人文环境感染,发现音乐和生命的关系。因此,身为父母我们应有一种意识——音乐教育绝不仅仅是“给孩子音乐”,而是和音乐连接,于孩子,于自己都是这样。
这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音乐教育理念。他们特别强调通过亲身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感受。强调以独特的形式来感染人心,锻炼耳朵的听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控制力等,而这些都是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在音乐学习中,大家还要注重培养孩子文化知识以及其他姊妹艺术的知识积累,旅英钢琴家傅聪在谈到自己的演奏时,曾意味深长地说:“我得益于中国古典的文学、诗、词。”可见,多方的积累才能收放自如,在表现音乐时更能积极、自然地投入,也最终能打动自己和他人。
音乐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音乐技巧是可以学到的,但要把技巧运用到表现音乐上就需要去“悟”而非“学”,因为“悟”包含了很多创造性的劳动,这也恰恰正是音乐艺术不断发展的源泉。
其实,音乐就是音乐,纯粹又单纯。虽然有时音乐也无法摆脱世俗的纠缠,但是,音乐毕竟有其超凡脱俗的特质,多一份功利就势必要疏远一份音乐。如果说我们弹不出“高贵”的声音进入不了“高贵”的意境,那只能说是因为干扰太多了。
孩子有时就像一面镜子,不仅可以折射出社会的问题,更能照出家长的问题。我们只有走进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渗入心灵的温暖,他们的学习才是快乐而顺利的。所有教育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唤醒人的自觉。我们只有不断地反省,才能跟上他们的脚步,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