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玲
小儿过敏性咳嗽是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俗称,是最常见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疾病之一,若不早期适当治疗会发展成为典型哮喘。为此我院儿科2005年12月起应用不同方法对过敏咳嗽的患儿进行治疗,比较其疗效及转归,以探讨较好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为我院儿科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过敏性咳嗽患儿,共63例。年龄3个月至12岁。男40例,女23例。就诊时反复或持续咳嗽时间最短1.5个月,最长5年,平均(18.6±13.6)个月。均在本院及院外用过1-8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制定的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按随机方法将63例过敏性咳嗽患儿分成对照组20例,吸入糖皮质激素组(简称I-C组)21例,口服沙丁胺醇和酮替酚组(简称S-K组)22例。各组年龄、性别、起病时间、病情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仅予袪痰、止咳、抗感染等治疗。I-C组予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定量气雾剂,每次100 μg,早晚各1次,年幼者采用带有活瓣的储雾罐辅助吸入。S-K组予口服沙丁胺醇<5岁每次0.5~1 mg每日3次,≥5岁每次2 mg每日3次,用至咳嗽消失后2周停药;酮替酚<3岁每次0.5 mg每日2次,≥3岁每次1 mg每日1-2次。各组疗程均为6个月。症状未控制时每周随访1-2次,症状控制后每月随访1~2次,随访时间半年至4年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咳嗽、喘息症状,药物副作用、肺部体检等,年龄较大患儿用微型峰流速最高呼气流速(PEER),I-C、S-K和对照组随访时间分别为(30.6±14.8)、(31.9±14.7)、(31.3±14.1)个月,各组平均随访时间无显著性差异(F=0.115,P >0.05)。
2.1 用药2周疗效比较 见表。用药2周总有效率I-C、S-K组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22.33,19.57,均为P<0.01)。I-C、S-K 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39,P >0.05)。
表1
2.2 干预治疗各组疗程结束后过敏性咳嗽复发率比较I-C组19.05%(4例),S-K组50%(11例),经统计学处理,I-C组低于 S-K 组。(χ2=4.54,P <0.05)。
目前认为过敏性咳嗽与哮喘相同,即存在由过敏原所致的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故对过敏性咳嗽的治疗与哮喘相似[1]。主要药物有支气管扩张剂、抗变态反应及稳定肥大细胞的药物、糖皮质激素等。不同的治疗方法、疗效各异。国外Hannaway等应用氨茶碱口服治疗过敏性患儿,所有患儿咳嗽症状控制疗效显著,但经过长期随访,24例中有18例最终发展为哮喘。笔者对63例过敏性患儿随机分成吸入糖皮质激素(丙酸倍氯米松)组,口服沙丁胺醇和酮替酚组,及对照组,疗程均为半年。结果近期疗效(咳嗽症状控制)干预治疗各组相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远期疗效(过敏性患儿、哮喘发生率)吸入糖皮质激素组优于口服沙丁胺醇和酮替酚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与吸入糖皮质激素具有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白三烯前列腺素合成、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外,还与它能抑制细胞因子与肥大细胞的产生等有关。过敏性咳嗽的预后与起病年龄、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治疗方法有关。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