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官海宾
栏目责编:邵满春
“草根”一说引自社会学领域,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站在新闻报道的角度看,草根这一词源无疑隐含着它的社会新闻价值。只有真实地反映基层民众的生活现状和内心诉求,我们的新闻才有力量。
笔者在采制“走进长水村”系列报道时,吃住在农屋,深入田间地头、高山林区、农家小院,接地气、转作风、改文风,收获颇丰。特别是把“草根”作为报道的主角,寻找真实的感动,让笔者印象深刻。
转文风、转思想才有“底气”。作为省级卫视新闻联播节目,素来以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为重心,以报道宏观经济为重点。普通百姓能不能成为报道的主角?当笔者深入到全国林改“第一村”长水村后,通过和当地农民朝夕相处,被蕴藏在他们身上的首创精神深深吸引。
四天的前期采访中,我们虽然从早拍到晚,中途不休息,加上翻山越岭,十分疲惫,但我们一直保持着兴奋的工作状态。因为笔者被这些草根深深吸引,深深打动。在后期写稿和制作时,我们大胆地把六个农民作为报道主角,介绍他们平凡而又精彩的人生故事。节目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称赞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好新闻。从这件事上,笔者清楚地认识到,基层是记者的富矿,只要深入就会有精彩;只要身入就会有美丽;只要心入就会有感动。
运用百姓的语言才有 “才气”“灵气”。百姓的语言是最朴实、最可爱的语言。“改文风”就是要改掉那种大话、空话、套话,用新鲜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来写新闻。在这次报道中,为了使采访更贴近,笔者没有采用面对面的常规采访方式,而是和采访对象或并肩前行,或跟踪提问,或坐在林中的石头上拉家常。总之,怎样自然就怎样来。实践证明,没有摆拍、没有拔高的同期采访更自然、更生动。例如,在报道周平龙放弃质量监理岗位的高薪回家养土蜜蜂时,笔者引用了他的原话:“农村人没有金饭碗,而养蜂是个到老都可以干的职业,没污染,是个好饭碗。”
另外,老支书余锦冰在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主动为年轻人腾出支书位置,甘当副手辅助新支书。对于让贤,他的回答是 “这个地方要发展的话,要培养人,要后继有人。光靠老头子,后面没有接班人不行。”
报道基层,不但要反映普通人的风采,更需要在报道中运用他们的“原声”,甚至“土话”,用百姓话来说百姓事,让观众透过“原声”看到人物的品格,才能带来心灵的震撼,节目才能有“才气”“灵气”。
善于发掘、提升,才有亮点、回味。基层百姓,大多事迹相对普通,如果不善于发掘、提升,节目就会变得琐碎,用行话来说就是“立不起来”。然而,我们又不能人为地拔高采访对象。因此,如何让小人物的事迹变得感人,给观众留下印象,变得十分重要。
笔者在这次报道中,尝试着将散文手法借鉴、引用到新闻报道中,将评论的话放到节目结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报道蜂农周平龙时,结尾加上这样一段话:“回到家中,我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周平龙养的中蜂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虽然采蜜量低,但蜜的质量好,而且特别适合山区气候、植物。如果没有它,高寒山区植物的授粉就要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植物生长。看来,中蜂虽小,但作用颇大。或许,千千万万的农民就像中蜂一样,看似渺小普通,但我们的生活却一天都离不开他们的辛劳。”许多观众反映,这段对农民的评价十分自然,观点可信。
在报道新老支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时,笔者加了这样一段话:“长水村到处是青山绿水,这种绿浓得化都化不开,而构成这片绿的,既有参天大树,也有许多正在成长的小树。正是他们的合力,才让这个小山村更加生机勃发、充满希望。”加上这样一段朴实的话,一下子把节目的立意升华了,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看来,做走基层的报道,并不是不能提升,而是要自然、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