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尊重 一个准备——谈谈怎样与采访对象打交道

2012-11-21 23:32张宗盛
声屏世界 2012年3期
关键词:采访者对象

□ 张宗盛

尊重采访对象

首先,请礼貌地认识采访对象。笔者平时改稿,经常会遇到采访对象身份、职位、单位、姓名不清的情况,于是会问记者,记者再去费劲核实。事后交流,为什么采访时不问清楚?答曰:有几种原因。

第一种是认为向采访对象当面问名字,不礼貌,可谓是“宅心仁厚”。不过,与陌生人打交道,不都是相互打招呼,问清姓名再入正题吗?如果高谈阔论一番后,连对方姓名都不知,是不是一种不尊重?

第二种是采访对象有一定的官职,谦虚的记者经常把自己定位为“小记者”,于是总不敢或不愿仰视之,不好意思当时问其姓名身份,宁愿通过边上的人或秘书或采访对象的同事,或者对方治下的什么人打听,可这样扭捏导致的结果,有时让人难堪。

第三种是对采访对象的身份职务犯常识性错误,政府党委混在一起,村委会里常有书记,政府常与常委相连,公司则当局,街道成街办……不一枚举。

还有一种是对方不愿说,问了也不说的。这当然令人犯难。当遇到这种情况,记者就得有软磨硬泡的本事。我们必须把对方的单位搞清楚,进一步把对方的职位也弄清楚,不然只能统称其为“工作人员”。虽然,“工作人员”的确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称呼,普天之下,机关事业企业学校,都少不了工作人员。可正因为这种泛化,“工作人员”一说,总是给人不权威不可信的感觉。

其次,请设身处地为采访对象着想。投诉人打来电话,不知为何,有的同事口气总有些生硬,甚至有些不耐烦。还有的则直接斥之以粗话。笔者看到一些记者的稿子结构逻辑、遣词造句、错别生僻、叙事混乱等问题时,总有一种怒发冲冠的冲动,脸上也就藏不住,声音高了八度,语气也不善。想必看到面目如此可憎的我时,同事们本来阳光灿烂的好心情,估计也是如坠冰窖,仿佛到了一夜冻住的通天河面上。推己及人,如果我们和投诉人这样来几个回合,他吃不消,估计我们也吃不消。接电话的女孩本来美丽如花,几个高八度的声音下来,总像鲁迅笔下的“圆规——杨二嫂”,众人眼前出现“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和对方在电话里打口水仗时,我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此。

其实,对方不过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信任这个媒体能为他做主。就算是有点小市民心态想利用一下,总还是冲着媒体的招牌可靠、有影响力去的,结果几句狠话下来,对方心里生出一万个不屑和痛恨。何不把对方当作一个线索提供者,为我们本就凋敝的线索库里多添点料?

时不时有记者使用采访对象情急之下乱了方寸的话。有时,我们把这当作是挖到了关键点,因为人在不经过大脑深思的情况下说出的话,往往才是真话。可也有的是勉强之下被逼问出来的,可能是随便说出的。这一点,从画面上的人物表情上可以看出。当这样的内容超出报道需要,而我们还是把采访对象的言行全盘端出时,对采访对象的伤害是很大的。

采访对象可能是未成年人,什么都是懵懵懂懂,一颗弱小的心灵需要呵护。不必出的真名实姓,不需说得那么清楚的家庭住址、就读学校,不用暴露的稚嫩面孔,请记者手下留情。采访对象可能十分弱势,可能有疾病或口吃,可能是一个文盲,可能不懂法律法规,不识人心险恶。如果有什么会触及其隐私、伤害其家人,甚至令其在人前抬不起头来的,请在画面和描述上特别关照。采访对象可能是秘密战线上保一方安全的无名英雄,过多的信息暴露可能置其于危险境地,或令其家人受到困扰,记者要注意多加爱护。采访对象可能会做一些小动作,比如采访中眼睛斜视,擤了一下鼻涕,记者在采用画面时,千万注意不要用上这些,这不是令报道增色的细节,是毁人形象却又无关报道内容的小毛病。

尊重自身的记者职业

记者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各类教科书有种种描述,无需赘言。怎样才算是尊重记者这个职业呢?笔者浅见,要注意德行,保持冷静。

做记者,极重德行操守。交流,或因为不谦让而生障碍。生活中,我们和家人之间闹矛盾,往往因为性格,因为看问题的角度,因为突然之间迸发的怒气在作祟。工作中,我们和同事之间的龃龉,因为身处不同的位置,所争利益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一时的心胸狭窄而勃然大怒。那么,为什么要专门强调谦让?没有错,正是所列举的种种因,才有所得到的种种果。但这些因都基于一点:不懂得谦让。谦让,是一个个体长期以来的家庭教导、学识熏陶、社会浸淫所获得的综合素质,套用哲学名词,可以是世界观、价值观。

做记者,需要冷静客观。民生新闻经常触及家庭纠纷、意气纷争,采访中,一些信息经常锤炼着记者的神经,经常挑战着记者的底线,经常令人有放任意气的欲望。每当这样的时候,请保持冷静客观。采访对象可能会说一些让采访者很难堪、很不爱听或者很自私的话,请保持克制,保持客观中立的专业态度,因为我们是记者。记者得先向自己的心头之火泼上一盆凉水,然后细致分析,为什么会是这样?这里是不是还有什么自己所不知道的信息?采访者的冷静,足以令采访对象心里发毛,越是这样,采访者越有可能掌握到全部的事实真相。

不论是不是很讨厌,或者实在不敢苟同其观点,采访者不要用“家伙”之类带贬义的词称呼对方,那不是一个记者词典里该有的,请学会用 “先生”“女士”等称呼。采访者可能十分正直,富于同情心,可当面对一个家庭极度贫穷、病魔缠身或者备受打击、急需物质帮助的采访对象时,如果有掏钱资助的冲动,那么请克制一下,千万不要在所有的采访结束之前做如此举动。因为那将令对方感激涕零,他的表达,可能会受到采访者善良的干扰。在采访结束之后,采访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道德观,做其想做的事。

准备着,随时随地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谓无情,只因未到动情处。记者亦如是。当记者很想与采访对象有言辞交锋时,请注意以理服人,不偏激,不爆粗口或不辱及对方某个生理缺陷、心中某个隐痛,最好是记者说的话能让本不占理的对方无言以对。

在《利比亚战地日记》中,闾丘露薇提到她和同事在利埃边境采访时遇到的一件事,当时因为进入埃及不再要求签证,不少利比亚人正在领事馆等待取回自己的护照。闾丘露薇正在采访时,一名男子突然发难——“你们在这里干什么?要宣传这里的混乱吗?”“我们是在采访,你们不是为了争取自由吗?为何要干涉我们的采访自由?”闾丘露薇回答。对方说:“你不要这样大声讲话!”闾丘露薇说:“我只是告诉你,要争取的自由,就包括了我们自由采访的权利。”

当遇到新闻采访自由遭遇无理干扰时,闾丘露薇像个好斗的公鸡,马上投入“战斗”。如果记者也准备好了,随时能和对方有理有利有节地理论一番,那么,这些内容甚至还可以放到报道里面,为报道增色。

为什么需要准备?因为我们是记者,需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涵养。说记者是杂家,两个意思,既各方涉猎而杂,又专一成“家”。做好了准备,不辱没记者这个职业。因为尊重采访对象,采访者做好了准备,对方会认为他受到重视。如果记者草率提问,不着边际,有人会认为采访者不尊重他,很可能当场给记者难堪:请重新备课吧,因为你对我一无所知,只是人云亦云。这样的经典案例俯拾皆是。

做节目有时像打仗,没有准备,会打得一塌糊涂。记者采访亦如是,有时需要举轻若重,也可以说是战略上轻视,战术上重视。有准备的仗,打起来往往得心应手,顺风顺水。当然,这里说的准备也包括随时准备做好现场观察,它和采访前的准备一样重要。在采访中,根据现场观察到的情况,进行敏锐的判断,是决定报道成败、节目品质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采访对象打好交道,是做高品质节目的前提和基础。打好了交道,做一次成功采访,身心俱爽;若交道失败,完全有可能踏入人家挖好的陷阱。危言耸听吗?一点也不!和采访对象成功交流,是我们都要做好的一门基础功课。请勿以其“太基础”而不为。

猜你喜欢
采访者对象
神秘来电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浅谈报纸新闻采访的语言技巧与情感把控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茁壮生长》:阿里安娜·赫芬顿的成功人生学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探析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三角范畴中的(n,m)-强ξ-Gorenstein投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