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亮
本文责编:陈道生
每个国家都能通过控制国内媒介塑造本国的本体意识,而要影响本国的国家形象,则必须拥有全球媒介优势。在今天,一个国家的媒体没有成为全球化媒介,它就失去了对世界进行舆论监督的话语权。对国内,一家媒体淡化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就会失去多数受众,也就会失去国内的话语权。
这些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西方媒体借助强大的话语霸权,不时对中国内政横加干涉,通过议程设置的手段企图妖魔化中国形象。有学者曾对美国的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进行过统计,统计范围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联社、CNN等。在一个季度里,按题目来说,负面的占一半,中性的占25%,有一点积极意义的占25%;如果按字数或文章长短算,90%以上是负面的,因为负面文章长,正面文章短。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由于西方仍存在的“冷战”思维的延续,也由于我们的国际传媒实力不够强大,一些反华舆论仍大量流行。如西方媒体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的军费不及美国的七分之一,排在美、日、英、法、德之后,却出现了中国的“军事威胁论”,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只占世界的6%,却说中国制造了他国失业;前几年说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这两年又说中国下一个出口品是“通货膨胀”。从这些方面看,我国所处的舆论中的形象与我国的真实情况不符。
正直的西方记者也不想人为地歪曲事实。他们对中国的报道之所以有失客观,有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西方政界和许多受众,在1989年后对中国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认为中国实行的是集权政治,缺乏民主,人权记录不好,环境问题很多,等等。这种看法其实也是西方新闻界的看法。他们的记者到中国采访,写文章,他们的编辑改稿子,做节目,不可能跳出这个框框,必须与这种社会潮流和政治观点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他写的新闻就得不到编辑的首肯,就得不到受众的认同,这样的报道就不可能付诸报端,就不可能在电视台上播出。
西方媒体反复炒作的 “热点问题”,第一就是人权问题。他们把人道主义干涉作为当今外交的理论基础,认为人权应当成为国际关系的准则。美国每年3月发表国别人权报告,对130多个国家的人权进行评论,但是不评论自身的问题。而有人每年准备了一个《美国人权记录》,即用一年的时间,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私藏枪支、选举的不公道、吸毒、司法不公正等现象进行搜集,放在服务器上,并注上几行字:美国在某月某日发表了其他国家的人权报告,但是没有它自己的内容,我们“补充如下”,署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二个“热点问题”是西藏问题。2002年法新社涉藏报道220篇,路透社110篇,美联社180篇,连续攻击我国西藏政策,歪曲西藏发展进步的事实。达赖集团加紧与国外反华势力、东突、台独、法轮功分子勾结,在国际上夸大西藏问题。我国做了很多的研究,邀请西藏的活佛、西藏的文化工作者、藏医或过去的农奴用亲身体会讲述西藏的变化,效果比较好。沃尔夫是美国议会中一个老牌的反华议员,他到西藏专门收集负面材料然后到美国国会去大肆宣扬,所以这场战斗也是关系我国形象的对外宣传战。新华社西藏分社处在战斗的前沿阵地,有责任去澄清事实,分门别类地组织了多个报道进行全面反击。报道取得了成功,有力地挫败了沃尔夫的反华言论,外交部和中央外宣办对这种专题系列报道的做法提出了表扬。
第三个“热点问题”是宗教问题。这是西方媒体长期炒作的老问题。美国在人权报告中有较大的篇幅指责我们的宗教问题,妄图利用宗教势力对中国进行渗透。中国的穆斯林涉及十个少数民族,总人数两千万。这十个少数民族中很多的民族跟汉族的文化融合得很好,只是新疆的少数穆斯林受外国势力的利用,以宗教为理由搞“东突独”——东突的独立。国务院新闻办牵头写了一篇大文章,叫《东突恐怖势力罪责难逃》,把东突近年的恐怖罪行,包括放毒、放火、杀人统一公布了。发表之后,美国和联合国接着就宣布在我们文章中点名的“东突伊斯兰运动”为恐怖组织。
我国英语媒体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但同时也应该承认,我国英语媒体在国际上的总体影响力还十分有限,传播效果也还不理想。我国英语媒体如要真正进入主流国际媒体,就必须去争取和影响国外受众,也就是说我国的对外传播既要符合国外受众的收视习惯、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诱发他们对我国英语媒体的信息需要,又要体现我国的立场观点。
首先,在海外创办合法性媒体。“走向世界”是中国进入“全球化”的一个前奏。一般而言,所谓合法性媒体就是在非我方控制区域内(包括外国)创办公开出版的媒体。我们先来考察《新华日报》这份我党历史上创办的最有影响力的合法性报纸。《新华日报》的九年办报实践为我党创办合法报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突出表现为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之间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实效,又能随机应变,既侧重信息,又突出舆论。《新华日报》的办报经验对目前我国对外传播的英语媒体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创办合法性媒体的理念的特殊意义还体现在:我党创办《新华日报》尚处在非执政地位;而创办多数对外传播媒体时,我党处在执政地位。我党的执政地位可以使我们有组织地创办各类对外传播媒体。这一点从近年我国对外传播事业地蓬勃发展已得到佐证。但是同时应该承认,我们执政党的地位也容易使我们产生官僚主义作风。随着官僚主义的蔓延,我们的对外传播很容易产生以我为主的倾向,不注重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在国际上的自身形象,甚至忽略对外传播的实际传播效果。这方面的教训是深重的。所以,重提我党非执政时期《新华日报》创办合法性报纸的经验可以对我们产生现实的启示作用,使我们能够居安思危,充分认识到对外传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这种理念的确立对改变我国对外传播现状大有裨益。
其次,应该鼓励媒体大胆就国内外大事发表评论。在欧美国家,不论什么背景的报纸,每天都会发表一两篇社论,刊登署名文章,就涉及时政和民生的大事发表意见,引导读者正确看待有关问题。媒体没有社论,就等于没有自己的声音,就不能把编辑部的政治立场及时传达给读者,就不能正常发挥导读导向的作用。当美国援蒋的内战彻底失败后,美国国务院于1949年8月5日发表了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白皮书发表后仅7天,新华社就接连播发了六篇关于白皮书的评论。六篇评论以犀利的文笔,把白皮书批得体无完肤,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批评了国内一部分“民主个人主义者”对美国的幻想,并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又如2005年3月28日《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睦邻伙伴”:中印的共同选择》,驳斥了英国《经济学家》发表的一篇题为《对手与伙伴》的文章。《对手与伙伴》基于“强邻必是对手”的陈腐思维模式,竭力渲染中印之间的“历史积怨和现代嫉妒”,断言中印只能是竞争对手,而不会成为合作伙伴。这是老生常谈,反映出西方一些人评判中印关系时的冷战意识和政治偏见。《“睦邻伙伴”:中印的共同选择》指出,时至今日,西方仍在以陈旧的冷战思维宣称中国和印度是“竞争对手”。然而,中印关系的良好发展表明,以上说法纯属偏见,“睦邻伙伴”必将成为两国未来的共同选择。
最后,切实把握对外宣传和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对外传播当然要服从和服务于对外政策,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在做法上,却值得研究和探讨。我们既要把外宣做到国外去,也可以利用国内的有利条件做外国人的工作。外宣的对象主要是外国人,对象中也包括华人华侨。一般说,外宣的目的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让中国人了解世界,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如果全面地阐述,应该是三句话:让外国人了解中国,让中国人了解世界;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在这里,维护国家利益是对外宣传的最高原则和根本原则。当前一定要走“电视大外宣”的路子,就是充分运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采取联合行动,发挥整体优势。要做到五个结合,即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相结合、中央台和地方台相结合、电视和对外广播相结合、电视和电影相结合、系统内和系统外从事电视制作的力量相结合。在联合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积极性,多渠道、多方位、多种形式地推动整个电视外宣事业的发展,早日使我国的广播电视外宣与我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地位相适应。对于如何“说明中国”,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首先,要善于用事实说话。其次,要善于用凡人、小事说话。第三,要善于用脉动性的事物说话。第四,要善于用“问题”说话。第五,要善于用外国人的语言、思维和他们熟悉的符号说话。对外宣传的语言不仅要讲究朴素、平实,而且应尽可能用外国人听得懂、听得习惯的语言及他们能够接受的逻辑思维和他们熟悉的符号讲好中国的故事。
1.郑保卫:《新闻长思录》三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王永亮:《传媒榜样》,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魏永征:《新闻法新论》,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版。
4.雷润琴:《传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