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云 卢艳绯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此阶段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都有其独特性。社会支持对应激因素有缓冲作用,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个体情绪以及人格特性等有着重要的影响[1-3]。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研究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是对“从社会角度改善人际信任”这一提法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信任与提高其人际信任度有重要意义。
1.1 对象 对广州某高校4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487份,有效问卷402(82.5%)份。其中男170人,女232人,一年级94人、二年级92人、三年级109人、四年级107人。
1.2 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运用了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
2.1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总体情况见表1。
表1 402名大学生人际信任量表测试结果
表1显示,大学生人际信任均分为78.49,大于人际信任量表的理论中间值75分。
表2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对父母信任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在无关者信任和人际信任总分上则不存在性别差异。此外,不同专业、生源地等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无显著影响。
表2 不同性别、生源地、专业大学生人际信任差异比较()
表2 不同性别、生源地、专业大学生人际信任差异比较()
n 对父母的信任 对无关者的信任 人际信任总分性别 男 170 4.84±1.52 74.23±9.32 79.07±9.30女 232 5.16±1.44 72.90±7.88 78.06±8.08 t-2.138* 1.550 1.166专业 医药类248 5.07±1.54 73.57±8.62 79.39±8.53非医药类118 4.92±1.34 73.20±8.36 77.72±8.63 t 0.956 0.388 1.942城乡 城 市184 5.07±1.47 74.33±8.36 78.64±8.70农 村218 4.99±1.49 72.73±8.63 78.12±8.46 t 0.501 1.875 0.549
表3 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信任差异比较()
表3 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信任差异比较()
大一(n=94) 大二(n=92) 大三(n=109) 大四(n=107) F对父母的信任 5.01±1.41 5.11±1.57 5.18±1.43 4.80±1.50 1.316对无关者的信任 72.17±9.17 72.82±7.72 74.07±8.62 74.52±8.46 1.640人际信任总分 77.18±8.62 77.92±8.09 79.26±8.79 79.33±8.21 1.483
表3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对人际信任总分、父母信任和无关者信任均无显著影响。其中,各年级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为:四年级>三年级>二年级>一年级。
2.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见表4。
表4 不同性别、生源地、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差异比较()
表4 不同性别、生源地、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差异比较()
n 社会支持总分 客观支持分 主观支持分 对支持的利用度性别 男 170 35.22±5.13 7.38±1.83 20.16±3.50 7.67±1.76女232 35.22±5.54 7.54±1.93 19.46±3.91 8.21±1.60 0.04 -0.84 1.86 -3.22**专业 医药类 248 34.83±5.35 7.70±4.67 19.37±3.67 8.00±1.69非医药类 118 36.14±5.32 7.53±1.75 20.69±3.78 7.93±1.68 t-2.243* 0.404 -3.235** 0.386城乡 城 市 184 34.42±5.52 7.36±1.80 19.31±3.97 7.73±1.56农 村 218 35.90±5.16 7.57±1.96 20.14±3.52 8.19±1.76 t-2.80** -1.08 -2.22** -2.75**t
表4显示,女大学生在支持利用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性别因素对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无显著影响。非医药类专业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分显著高于医药类专业学生,但不同专业学生在客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上无显著差异。来源于城市的学生在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总分3方面的得分比来源于农村的学生得分低,但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分上无显著差异。
表5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客观支持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无显著差异。
表5 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差异比较()
表5 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差异比较()
大一(n=94) 大二(n=92) 大三(n=109) 大四(n=107) F总 分 35.9±5.14 34.74±5.37 34.95±5.57 35.22±5.37 0.96客观支持分 7.96±1.75 7.53±2.12 7.19±1.92 7.29±1.68 3.30**主观支持分 19.90±3.37 19.28±3.88 19.75±1.92 20.05±3.95 0.75支持利用度 8.12±1.66 7.92±1.68 8.01±1.66 7.89±1.75 0.36
表6 不同年级客观支持的多重比较(x¯)
表6显示,大学一年级学生客观支持分显著高于大学三年级学生。
2.3 不同社会支持水平大学生与人际信任的比较 将402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由高到低顺序排列,前27%和后27%作为高社会支持组和低社会支持组,其余为中间组。研究发现,不同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总分、对父母信任和对无关者信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整体上看,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人际信任度越低,见表7。
表7 不同社会支持水平大学生人际信任差异比较()
表7 不同社会支持水平大学生人际信任差异比较()
高支持组 中间组 低支持组 F对父母的信任 4.76±1.39 5.03±1.45 5.28±1.59 11.893**对无关者的信任 70.55±8.36 74.04±8.29 75.39±8.45 3.321*人际信任总分 75.31±8.40 79.08±8.17 80.66±8.78 9.964**
2.4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见表8。
表8 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相关(r)
表9 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8显示,人际信任总分及各因子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社会支持总分与人际信任总分的相关最为显著,相关系数为-0.229。
2.5 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以人际信任为因变量,社会支持各因子为自变量,对社会支持的各因子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看出,社会支持对人际信任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产生影响的因子依次是对支持的利用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其中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2个因子对人际信任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见表9。
3.1 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的差异分析
3.1.1 人际信任的总体特点 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人际信任均分为(78.49±8.62),提示人际信任状况良好,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大学生独立生活的开始,人际交往已成为一种基本需要,在满足自身社会性交往的需要外,还要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社会经验,这时,信任别人成为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3.1.2 人际信任性别间的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因素在对父母信任上达到显著差异,在对无关者信任与人际信任总分上无显著差异。这与以往大部分调查结果不一致,可能由多方面原因造成:首先,随着社会进步,重男轻女的观念已相对淡薄,相反,相当一部分家庭还更偏爱女生。其次,传统社会观念将女生视为“弱者”,生活、工作上都对女生提供不少优惠政策,这使得女生更依赖家人、同伴和社会,更易与亲人和同伴形成亲密、信任关系。而传统社会观念期望男生独立、自强,家长也潜意识培养儿子独立的个性,这使得男生更倾向于用自身能力解决问题,与父母的关系欠缺亲密性。此外也存在取样差异性,以往调查从内陆取样,而此次在广州地区,其人际关系较内陆相对复杂。
3.1.3 人际信任专业、年级间的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与校园环境、氛围有关:本次调查的对象来自同一高校,此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新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档案,引导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高年级学生也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缓解就业压力的讲座。
3.1.4 人际信任生源地间的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总分和各因子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因为此次调查的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广东,而广东的经济水平在全国前列,城乡差距较小,不管来自城市还是农村的大学生,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获得的社会支持都非常相近,因此在人际信任上不存在生源地差异。
3.2 大学生社会支持总体的差异分析
3.2.1 社会支持性别间的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女生的支持利用度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其原因可能为:首先,女大学生生理特点的限制,使得她们不能从事某些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因此在遇到困难时倾向于寻求外界帮助。其次,性别角色的差异使得女生更积极主动地寻求精神上的理解、支持与安慰,以及寻求解决问题和困难的有效方法[4],而男生则倾向于靠自身能力独立解决。最后,社会期望男性更加独立、自强,而视女生为弱势群体,女性不认为一般的求助行为会对她们的自尊构成威胁,所以寻求外界帮助对女性来说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3.2.2 社会支持专业间的比较分析 医药类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分都显著低于非医药类专业大学生,这可能由于医药类专业的大学生,有一种在医患关系中处于主动位置的观念,习惯于对老弱病残者提供社会帮助和支持,常处于施助者角色因而所体验到的支持较之非医药类的大学生少。另一方面,学校对即将成为医护工作者的医药类专业大学生进行的教育强调救死扶伤等道德价值观,在教育他们“救助他人”观念的同时,忽略了他们对主观支持的需要。
3.2.3 社会支持生源地间的比较分析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大都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城市大学生虽然在经济物质等方面比农村大学生优厚,但不代表他们主观上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因得到学校、学生组织、国家等在经济和生活上的支持,缓解他们的学费负担,使他们在精神上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农村的高中生考大学比城市的高中生难度大,一旦考上了,他们受到的赞扬和支持远大于城市的学生,所体会到的情感支持也远大于城市学生。
3.2.4 社会支持年级间的比较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客观支持分低于一年级学生,其原因主要是一年级学生刚进入校园,对新环境、生活方式等未完全适应,这时,学校、家庭、同伴和社会都会对其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而三年级学生面临的压力较为复杂,既有学业、家庭上的,也有社会、爱情上的,他们需要的社会支持有别于一年级学生,而外界提供的社会支持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
3.3 不同社会支持水平与人际信任的差异分析 不同社会支持水平在对父母信任、对无关者信任和人际信任总分上差异显著,总体来说,大学生社会支持越高,人际信任越低。
3.3.1 不同社会支持水平与父母信任的比较分析 高社会支持组的大学生在对父母信任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社会支持组的大学生,这是因为低社会支持的大学生在客观上获得的和主观上体验到的社会支持均低于高社会支持组的大学生,因此遇到困难时,他们更倾向于相信和求助自己的父母和家人。高社会支持组的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倾向于借助社会上的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第一时间寻求家人帮助。
3.3.2 不同社会支持水平与无关者信任的比较分析 高社会支持组的大学生对无关者信任的得分显著低于低社会支持组的大学生,这是因为低社会支持组的大学生更渴望获得和体验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因此他们倾向于认为相信陌生人和无关者是获得更多社会支持的一种途径,并以此满足自己拥有更多社会支持的欲望。而高社会支持组的大学生已具有较多的社会支持,不需要以赢取更多人的信任来增加自己的社会支持。
3.4 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外界交往中可以获取的重要资源,理论上认为,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即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个体的人际信任度就越高[5]。但本研究结果显示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与杨静等[6]2005年对某技工学校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关系分析的调查结果一致。这可能受本调查的研究对象及其所在的社会背景影响。大学阶段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5]。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在此阶段尚处于不稳定状态,人际交往中的小刺激事件都会影响甚至改变其人际信任态度。中学阶段,学生们思想单纯,在老师“同学们应该互相帮助”的教育下,认为同学有难就应鼎力相助。进入大学,相当于一只脚踏入了社会,社会上个别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功利想法和行为,使大学生一时不能接受和适应,这时他们的人际信任态度和社会支持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大学所接触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异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也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分都低于国内常模。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偏低也是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呈负相关的原因之一。
3.5 人际信任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预测性分析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都影响个体的人际信任水平,其产生影响的因子依次是对支持的利用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
[1]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4,2(2):34-38
[2]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5):1175-1177
[3]林初瑞.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5):1116-1119
[4]游洁.价值观与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713-717
[5]罗任,周茜,谢海燕.广州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关系分析[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2):156-157
[6]杨静,黄艳.某技工学校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57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