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谆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广东广州 511400)
青铜鼎在我国青铜时代原为食器,但“九鼎”被认为是王朝政权的象征,而且,因周朝盛行“列鼎制度”,使青铜鼎成为礼器之首,而名闻天下。在先秦时代,朝廷和各诸侯国都铸造过很多青铜鼎,但考古发掘出的青铜鼎,绝大多数都在千斤以下,属中小型铸件,即使著名的大盂鼎、大克鼎等周代青铜重器,也只有200 kg左右,只有著名的商代司母戊青铜鼎,重832 kg,是青铜时代的最大铸件,这已在“先秦时代的大型青铜器”一文中叙述过了。随着奴隶社会的崩溃,周礼的废除,青铜鼎的制造就衰落了。但铸鼎的影响非常深远,因而,在其后的一些封建王朝中,还经常出现新铸“九鼎”的事迹,有的还是巨型青铜鼎。我国古代唯一女皇武则天,于唐神功元年(697年)铸造过“九鼎”,每个铜鼎上,都铸有山川物产图案,这九个巨型铜鼎共用铜56万多斤。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赵佶听信方士的铸鼎之说,于次年铸成“九鼎”,共重22万斤(11万kg),置于新建的九成宫内。可惜,这些唐、宋时的大型铜鼎亦早已损毁,不在人间了。另一方面,我国有众多的祭坛、庙宇、佛教寺院、道教宫观等,在其大殿前面月台上,都设有焚香祭祀用的大型香炉,这些大香炉,受青铜鼎的影响,其炉身采用了青铜鼎的形制,但其上的纹饰、鼎耳的形制以及用途等,则和青铜鼎廻然不同,实际上只是鼎式大香炉,简称为“鼎炉”。“鼎炉”,亦有三足圆鼎炉和四足方鼎炉之分。由于敞口鼎炉在信徒焚香祈祷时烟雾太大,遂演变成有炉腹和炉顶的鼎炉,并进一步发展成多层塔式鼎炉,也被一些人称作为“宝鼎”,成为殿堂的陈设和礼佛之用,但它们还是属于大型香炉一类。所以,在现存的古代鼎炉中,可分为敞口式大香炉和带有炉腹、顶盖的大香炉,这是和作为礼器的青铜鼎第一个不同点。同时,鼎炉上的铭文和纹饰都和寺庙、宫观的礼佛、敬神有关,和有权力象征的青铜鼎廻然不同,这是第二个不同点,第三,鼎炉的鼎足上,常铸有狻貌图案,狻貌为龙的九子之一,喜烟火,故常用为香炉腿上之形象,这又和青铜鼎不一样。此外,多数青铜鼎的鼎耳是铸接在鼎身口沿上面,而鼎炉的两个鼎耳,是铸接在鼎炉身口沿下的侧面,这是两者第四个不同点。所以,古代的铜鼎炉,是属于和青铜鼎不同性质的另一类铜器,不能混为一谈。由于铜较贵,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多寺庙和道观,改用铁铸鼎炉,再加上损耗和破坏,故古代留存的大型铜铸鼎炉并不太多。据说,江西卢山金轮峰下的归宗寺内,曾经保有过一件铜铸鼎炉,高 5 尺(1.6 m),重 700斤(350 kg),相传为晋代所铸,但现在也已不知去向了。现存最古老的铜鼎炉,是广东潮州开元寺保存的一座唐代三足圆形铜鼎炉,高0.72 m,属中型鼎炉。而目前收集到的现存古代大型铜鼎炉,基本上都是明、清两代的,计有大型铜鼎炉74个,其中,北京故宫内保存的古代铜鼎炉最多,共有37个,不过,有很多铜鼎炉是相同的;在北京的颐和园、天坛、雍和宫、白云观、戒台寺和广济寺等处,亦留有一些古代铜鼎炉,合共23个;北京以外的古代铜鼎炉,共有14个,虽然数量不多,但各具特色,而且分布在全国各地,即:山东泰山碧霞祠、湖北武当山金殿、河北正定隆兴寺、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山西朔州崇福寺、云南安宁曹溪寺、云南建水文庙、浙江天台县国清寺、浙江普陀山普济寺圆通殿和广东佛山祖庙等处,不过,普济寺和佛山祖庙的大型铜鼎炉,铸于清光绪年间,属于清代晚期了。对于现存铜鼎炉中的一些有特点的鼎炉,将在本文中作进一步介绍。
在我国古代铸造的铜炉中,除了作为大香炉的铜鼎炉外,明朝中期的铜铸宣德炉,是我国古代最具特色的珍贵铜炉,造型典雅、线条流畅、表面质量和色泽效果极佳,可惜,留存至今的宣德炉很少,而且,没有大型宣德炉,故只在此提上一笔。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艺术铸造再度开始繁荣,其中,青铜鼎以及铁鼎炉、铜鼎炉的铸造,发展得很快,仿古青铜鼎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不仅量大体重,并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特别是1995年,我国为了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专门铸造了一座“世纪宝鼎”的青铜鼎,重达1.5 t,被称为“夏后氏铸鼎以来最宏伟之作”。对于这一珍贵礼物,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称赞:“这尊宝鼎体现了中国文明的伟大品质”。1997年7月,香港回归中国时,青铜鼎再次作为华夏传统文化的象征,出现在伟大历史事件的舞台上,一座代表世界华人庆贺香港回归,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的“香港宝鼎”,重6t,被安置在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政权交接地,成为见证历史、象征未来的珍贵文物。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并迎来二十一世纪的世纪之交,我国又铸成了世界第一大鼎“中华万寿大鼎”,鼎高9.9 m,重56 t,喻九九归一,中华一统,56个民族团结昌盛,而且,铜鼎上铭有历代各体书法“寿”字,共1000个,故名“中华万寿大鼎”,安置在素有“寿岳”之称的南岳之上,即湖南衡山驾鹤峰的顶部。可见,现代青铜鼎的铸造,已使我国古老的青铜鼎冶铸业焕发出青春。此外,作为大香炉的鼎炉,其生产就发展得更快,全国各地不少寺庙、道观,都重铸了新的鼎炉,总数达数千座之多,不过大多数是铁鼎炉,但也有一定数量的铜鼎炉,其中,有不少是艺术性较高的多层塔式大型鼎炉,往往也被叫作“宝鼎”,工艺水平很高,外形美观大方,但应将其与青铜鼎分开。所以,新的青铜鼎和铜鼎炉的铸造,已成为现代艺术铸造的两个重要的不同发展方面。
北京白云观,是全国闻名的道教宫观,在白云观四御殿前的院子中,有一座明代黄铜铸造的鼎炉,见图1所示。炉身上铸有“大明嘉靖已丑年制”的铭文,说明该鼎炉是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铸造的。鼎炉高为1.2 m,炉身外径0.8 m,放置在高为0.65 m的白色云石基座上。鼎炉全身金光灿烂,造型浑厚,周身铸满精美的云龙图案,共铸有43条云龙,是现存我国古代鼎炉中雕铸云龙最多的鼎炉,而且雕铸得非常精美。这样精美的古代铜鼎炉,采用敞口式,而且,仍作为焚香的大香炉在使用,真是极为少见。
铜鼎炉的3只鼎足上,各雕铸有一个显眼的大龙头,脚圈上,还雕铸有双龙戏珠图案;在两侧的鼎耳上,各雕有8条神龙;炉身的前面、后面,各铸有3条腾飞的神龙,其中,中间神龙的深浮雕突出,两边神龙对称布置,雕塑手法精美细腻;就连鼎炉口沿的凸边和收腹之处,也都铸有双龙戏珠的图案,全身合计,共铸有43条云龙,真正是一座神龙满身的铜鼎炉。这件古代精美的铜鼎炉,称得上是一件稀有的神龙雕塑大型工艺美术品。
图1 白云观铜鼎炉
2000年5 月,作者前往参观时,只见炉内还有焚香在燃烧,善男信女在抚摸着鼎炉上的神龙,这在全国道观、寺庙中,的确是极少见的现象。特别是该鼎炉于明代嘉靖年间铸造,距今已470多年,还在被人们用来焚香祈祷,并抚摸观赏,竟然还这样完好,这样精美,实在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是该鼎炉铸造质量之高的最生动、最有力的证明。听说,民间一直流传着摸龙头得福的传说:站在铜鼎炉前方的人们,闭着眼睛往前走,如果到达鼎炉时,正好能摸到龙头,则能得到神龙的亲自保佑,事业就会像龙腾一样,飞速发展,青云直上。怪不得该鼎炉得到那么多善男信女的青睐,炉身上的龙头,早已被人们抚摸得非常之光亮,使古老的铜鼎炉,也焕发出青春之光芒。
在白云观的玉皇殿前,还有另一座明代铸造的铜鼎炉,不过铸造时间要稍晚些,是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铸造的。铜鼎炉也是敞口的三足两耳圆形鼎炉,其高度为1.2 m,炉身外径为0.85 m,也放置在云石基座上,但外形很普通,炉身上只有简单的纹饰,远远比不上四御殿前的铜鼎炉精美,所以,只在此提上一笔,不作详细介绍了。
山东省内的泰山,为我国五岳之首,以“天下第一名山”盛名于世。泰山顶上的碧霞祠,是碧霞元君的上庙,供奉着被尊为“泰山女神”的碧霞元君铜像,同时,在碧霞祠的大院内,有着两座明代铸造的铜鼎炉,造型美观,制造精致。
安置在碧霞祠大院西侧的铜鼎炉,见图2所示,是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铸造的,鼎炉本身高是1.35 m,炉径0.85 m,其下部的铜基座高为0.6 m,故通高1.95 m,放置在圆形石座之上。这座嘉靖年的铜鼎炉,是由三足圆鼎炉身和圆形顶盖两部分组成,圆盖上铸有八卦符号,和八个圆孔相间,还铸有莲花等图案。在三足二耳圆形鼎炉身上,铸有很多铭文,主要是监督官和募捐人的姓名等,既有“御用监太监李棋,内官监左少监陈镛、杜泰,俸御官杜金,文思院大使张栾”等明朝官员的大名,也有“大明国京都顺天府涿州房山县等处地场大石窝店等处众善人,铸造铜香炉一鼎,连座一千斤。”的铭文,在鼎炉的炉腰上铸有“泰山顶上永远供奉,大明嘉靖拾玖年捌月吉日造”的铭文,表明了铜鼎炉铸造的目的和铸造日期。在3个鼎足上,则铸有狻猊图案。鼎炉的造型,庄重大方,是现存不多的明代铜铸鼎炉之一。
图2 碧霞祠铜鼎炉
安置在大院东侧的铜鼎炉,见图3所示。铜鼎炉通高2m,炉径0.8 m,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铸造,因炉上铸有“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铭文,故被称作“万岁炉”。“万岁炉”由3部分组成,下部为三足二耳圆形鼎炉的炉身,鼎足上铸有狻猊图案,炉身上沿铸有纪年铭文:“大明万历拾柒年肆月吉日造”。中部炉腹,是一个开有门窗的六面体,6根柱子上,都铸有蟠龙图案,炉腹的5个面都开有门窗,便于焚香、烧纸,只有朝南的一个面,像一个牌位,上面也铸有3条蟠龙浮雕,中铸“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铭文。而鼎炉的上部,则为重檐圆形攒尖宝顶,并仿铸出瓦垄、斗拱。所以,“万岁炉”这一尊铜鼎炉的装饰,是很华美的,其造型的艺术水平很高,铸造的质量也很好。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该炉与皇帝有关,故遭到红卫兵“破四旧”行动的影响,铜鼎炉的炉身、宝顶等处被砸,留下了凹陷和裂痕,从图3中也可看出,圆形宝顶被砸后留下的凹陷痕迹,不过,这“万岁炉”虽有过苦难的历程,但总算保存下来,而且,总体仍比较完整。据查,这一座由下部为三足圆形鼎炉的炉身,中部为开有门窗的六面体炉腹和上部为重檐圆形攒尖宝顶的炉顶等3部分组成的铜鼎炉,是现存的这种形式铜鼎炉中最早的,所以,是很宝贵的。
图3 “万岁”铜鼎炉
泰山历来受到各朝皇帝和皇室的追捧,所以,这2座用来烧香、焚纸,以祭祀泰山女神的铜鼎炉,显然也和明朝皇室直接有关,铜鼎炉的铭文中,出现“御用太监”以及“皇帝万岁”等字,炉身上还铸有蟠龙,就很说明问题了,因和皇室有关,当然就不用铁,而用铜来铸造鼎炉了。这样一来,倒给我们留存了2座现今极为少见的明代大型铜鼎炉。
湖北省武当山,因山上建有古代庞大而精美的道教建筑群,已成为联合国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武当山1612 m高的天柱峰上,有著名的明代金殿,故被称为金顶,在金顶的金殿前,有一座明代铸造的铜鼎炉,见图4所示。铜鼎炉高2.16 m,炉径0.88 m,铸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放置在高为0.4 m的石质基座之上。该鼎炉由三部份组成,下部为三足双耳圆鼎的炉身;中部为五面体的炉腹;上部则是精美的攒尖式炉顶。中部炉腹的各个面上,都有大量铭文,主要是捐资者的姓名,既有官员,又有善人,并有“明嘉靖岁次丙午孟春正月十八日吉日承天府铸造”等纪年铭文。上部炉顶为五注攒尖式宝顶,其上每条脊上都铸有一条爬行的铜龙,顶尖则为狻猊神兽,铜龙和狻猊都雕铸得非常生动、精美。整座铜鼎炉的造型很美,既庄重大方,又精致美观,是一座少见的古代珍贵铜鼎炉。
铜鼎炉的下部,是三足圆鼎的炉身,通体光滑、洁净,不加纹饰,也没有铭文,而表面质量极佳,在古代大型铜铸文物中少见。由于狻猊已雕铸在炉顶的原因,在三只鼎足上,就不再铸有狻猊,所以,鼎足也很光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鼎炉是置于海拔1612 m高的武当山顶峰的露天平台上,历经450多年的风吹雨打,霜雪侵袭,却依然光亮如新,足见其冶铸技术水平之高。加上炉顶上铜龙和铜狻貌高超的造型和雕铸水平,使整个铜鼎炉的外形非常美观,其造型既漂亮,又典雅庄重,确是一件古代大型艺术铸造的精美工艺品。
北京市的戒台寺,是著名的佛教寺院,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戒台寺内的戒坛殿前,其甬道上,竖立着一座高大的明代铜铸长方形鼎炉,见图5所示。铜鼎炉高3m,长1.4 m,宽1 m,重达2.5 t,铸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由于戒台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称作“神州第一坛”,故在明代,曾由朝廷直接控制,戒坛的主持坛主,也要由皇帝亲自选派,所以,寺院和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戒坛殿前的这座铜鼎炉,也是明代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捐赠给戒台寺的。
图4 金顶铜鼎炉
铜鼎炉用青铜铸造,“色澄碧如古旃檀”,安置在石雕的须弥座上,庄重肃穆。铜鼎炉由炉身、炉腹和炉顶三部分组成,其下部为长方形鼎式炉身,四足铸有狻猊兽首,两侧铸有鼎耳,炉身的正中,则铸有“阿弥陀佛”四个大字,两旁铸有“香爇宝顶供佛天,一切众生成正觉”的铭文,实际上构成对联一幅,这在古代铜鼎炉上是很少见的。在炉身的口沿上,铸有“大明万历岁次已亥孟冬吉日造”的纪年铭文,表明了铜鼎炉的铸造日期。鼎炉的中部,则是长方形四面体炉腹,每一面都雕铸成镂空的花棱门窗,美观大方。鼎炉的上部,采用重檐歇山式屋顶,大脊上正中铸有葫芦形宝顶,两端铸有吻兽,屋顶上瓦垅、飞檐、斗拱齐全,宛如建筑物的青铜模型,工艺十分精巧,艺术价值很高,反映了明代冶铸技艺的高超水平,所以,戒坛寺的铜鼎炉,不仅是现存最大、最好的古代方形四足铜香炉,而且是精美的古代大型金属工艺美术品,在我国现存所有的古代鼎炉中,戒坛寺的这座铜鼎炉,无论是艺术水平还是冶铸工艺水平,都属一流。
图5 戒台寺铜鼎炉
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县西北的龙山东麓,有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名叫曹溪寺,在曹溪寺大殿前的院内,有一座古代三足两耳圆形铜鼎炉,见图6所示。铜鼎炉的高度为2 m,炉身外径为0.78 m,安置在一块三角形的石座上,铸于清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铜鼎炉由炉身、炉腹和炉顶三部分组成。下部的三足圆形鼎式炉身,在炉身两侧铸有鼎耳,而在3个鼎足的上部,都铸有精美的狻猊兽首;中部的炉腹,是一个简单的六面体,六面皆空,便于信徒们烧香,倒很简单实用;上部的炉顶,则为单檐六脊攒尖式宝顶。铜鼎炉表面光洁,保存完好,看起来既精致又灵巧,铸造的质量也很好,故已成为曹溪寺的珍贵文物之一。铜鼎炉上铸有铭文:“总督云贵部院满州巴锡,男关鹤寿仝敬,康熙四十一年岁次壬午春三月吉旦”。故此,不仅知道铜鼎炉的确切铸造日期,而且,也知该鼎炉的铸造和云贵总督府直接有关,可见,当时的满清统治者对利用宗教来笼络民众、巩固其统治地位是很重视的,这个铜鼎炉就是实证。
(未完待续)
图6 曹溪寺铜鼎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