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静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武汉 430073)
旅游类汉绣绣品特性刍议
赵 静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武汉 430073)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绣为切入点,通过对汉绣绣品中旅游类绣品的社会背景和开发现状的介绍,分析了汉绣在这一类绣品开发时应该注意的三种基本特性:本土性、技艺性、文化性,并对汉绣绣品在旅游类绣品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通过对旅游类汉绣绣品开发特性的梳理以对汉绣的研究理论进行补充,构建更加完整的传承体系,给目前绣花行业的其他绣种提供借鉴,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技艺的招牌打造蕴含文化含量的汉绣绣品,以期对汉绣的活态式保护和传承产生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汉绣;旅游类绣品;本土性;技艺性;文化性
汉绣自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对它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何让汉绣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生根发芽,让这一来自农耕文明的手工技艺融入现实生活,还需要加大力度促使汉绣转变角色,切实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当前,各地旅游业蓬勃发展,观光游览之余购买当地特色的小纪念品已成为游客旅游的必修课。而一个城市也会因其独特的旅游产品让人流连忘返。武汉及其周边地区在国内外享誉度不断提高,加之针对旅游业开发系列产品的呼声倍增,都为汉绣的深度发展和生产性方式保护提供了契机,汉绣因其广泛的知名度和顽强的生命力成为首选的旅游系列产品开发项目。
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交通便利。唐朝诗人李白有诗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又名“江城”。清末民初的汉口镇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甚至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1]。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遗产加之美味可口的湖北特色小吃,日益成为旅游者青睐的地方。
武汉是近现代汉绣的主要发源地。资料显示:光绪年间,汉口万寿宫附近有32家绣货铺,形成汉口绣花一条街。至民国七年(1918年),汉口警察局商户调查表记载“有绣货铺169家”[2]。然而,在现代化工业浪潮的冲击下,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汉绣逐渐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今天,传统的手工技艺在工业社会的物质生活的映衬下显得弥足珍贵,如何让汉绣的技艺融入人们的生活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结合武汉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旅游类汉绣绣品为切入点,进行产品开发,不失为一条切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方法。
汉绣在市面上已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一般绣品主要集中在宗教类、戏衣及婚庆用品等大件服饰品。市场中较知名的苏绣、湘绣等也侧重于尺寸较大的装饰类绣品。在市场格局分布上,苏绣的名气最大,因而其绣品的市场份额也较大。但在小件类(明清时期,人们将荷包、眼镜袋、扇袋、钱包等小物件称之为小件),已被价格低廉、品相粗糙、造型简单的机绣品取代。其他的姊妹绣种如汴绣、京绣、瓯绣等在此类绣品的开发中亦力度不足,尚未发现较成功的案例。针对汉绣进行旅游类绣品的开发尚未有人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践,这是绣品开发的一个盲点,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不同于一般绣品,汉绣旅游类绣品物件小、种类多、款式多,涉及的细节较为繁琐,应以小巧、有趣、地方特色浓郁为宜。事实上,如果换位思考,在绣品开发方面从不起眼的小件类绣品开始做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旅游类汉绣绣品应以满足旅游者审美和愉悦的需要为导向,以加强汉绣技艺在当前社会语境下的生存、传承、发展为目标,在湖北的重要旅游城市武汉、荆州等地进行旅游类汉绣绣品的开发。
现阶段绣品开发主要以观赏性、装饰性和收藏性的绣品为主,小件类的绣品因体积小、价格低而不被重视。旅游类汉绣绣品的开发可主要针对汉绣在小件类绣品的研发上,针对目标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和购买心理,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欲望。现代旅游业极为发达,年龄层主要集中在以青年为主的消费者上。他们旅游的目的主要是游览观光,放松娱乐,增加见识,购买小纪念品时比较随机和冲动,属于情感消费型。老年人在旅游时侧重心理感受,较少选购纪念品。旅游类汉绣绣品主要针对年轻群体作为主要的目标消费者展开。其种类按系统可划分为生活类、日用品类、纪念品类等,主要包括香包、香囊、汽车挂件、手机挂件、包包挂件、筷子套、手机套、零钱包、杯垫、包装袋、手帕等。市场上同类型的绣品风格粗犷,形式雷同,缺乏一定的指导和规划性,通过市场调研和对同类绣品的比较分析,认为汉绣在旅游类绣品开发的重点关键词为:本土性、技艺性、文化性。
本土性可视为独特性或地缘性,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保持汉绣绣品自身的本土性,二是汉绣绣品购买地的本土性。
从目前四大名绣的绣品开发看来,绣品种类、内容、技艺甚至色线具有明显的同质化倾向。人们常认为苏绣擅长绣猫,湘绣擅长绣虎,但在苏州、长沙,这些绣品的主要发源地很难看出两绣种之间的差异。从全国范围看,这不利于各地绣品的长足发展。举例来说,一个知名的古镇能够吸引游客前往一定有其不可替代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魅力,而对于旅游类的小绣品亦是如此。人们到了苏州希望买到的是苏绣特色的绣品,来到武汉就要感受一下汉绣的魅力。汉绣作为一个区域性绣种,具有色彩浓艳、构思大胆、手法夸张、绣工精细(在戏衣类的绣品中汉绣针脚较粗)的艺术特色。绣品集实用性、观赏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旅游类汉绣绣品在开发时首先要把握的是其自身的本土性或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可以在款式、图案、配色、技法等某个角度进行表现,在其中的某一点上做到与众不同。汉绣中绣字比较有名,常将花卉纹样、动物纹样做变形处理,自由穿插,填充在诸如“福”“禄”“寿”“囍”等吉祥字样里,形成一种独具汉绣特色的填字装饰风格,这在其他绣种中较为少见。在清末时就被收藏过一幅刘墉题为“有猷有为有守,多子多福多男”的对联,汉绣艺人将其绣制成绣品的形式。在绣品款式多样化的市场中可以从绣字做起,树立自己的风格。图1所示的“囍”是典型的汉绣绣字,造型简单,以龙、凤为主体纹样,加绣了牡丹、佛手等植物纹样。寓意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福寿无边。值得注意的是龙的鳞片在绣法上作了简化处理,在一般绣品中常以片鳞针或刻麟针为主,但在民间汉绣中会用丝线作网状绣制,人们也把它叫做网格绣,装饰性很强。
图1 汉绣“囍”(黄红英绣制)Fig.1 Han embroidery of "Xi" (Embroidered by Huang Hongying)
绣品购买地的本土性主要是指具有汉绣风格的绣品只有在武汉等汉绣的主要发源地买得到。历史上荷兰是一个围海建城的国家,有风车、木屐与郁金香之国之称。去过荷兰的游客都会被其大街小巷充斥着的大大小小的木屐吸引,商店里的小木屐更是比比皆是,木屐成为游客喜爱的纪念品,在历史的发展中俨然已成为荷兰标志性的旅游产品。旅游类的汉绣绣品开发时就要做到这一点,让人看到绣品时就能想到购买地,而且只能在湖北买得到,这也是一种市场营销策略。
技艺性不仅包括旅游类汉绣绣品制作时要采用纯手工方式,还包括强调其浓郁地方专属特色的手工技艺。
《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指出手工技艺在加工物件时的技巧性和重要性。一般情况下,纯手工制作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因增加了情感而倍显珍贵。手工技艺的出现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出现而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无声地传递了祖先关乎血缘和记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在工业化产品充斥的今天,人们更愿意接受手工制品的朴素感和真实感。汉绣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形成了自已的一套工艺,以铺、压、织、锁、扣、盘、套等针法的综合运用为主。绣品观之,给人以线条挺拔、层次分明、色彩富丽等特色。同时,汉绣则强调分层破色,齐针加强绣品的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也有自己独创的针法,如蹦龙针,它模拟编的效果,多用于绣制龙甲或鳞片等。在旅游类汉绣绣品研发中一定要强调它的手工性,微不足道的几针绣法传递给消费者的是一份情感,带来的则是人们对手工艺者的尊重和敬意。此外,可尝试研发汉绣小件的半成品。现在市面流行一种“吉娃娃布艺工作室”的DIY产品,它提供不织布材料、针、线、成品图片和制作说明,专门出售给那些喜欢动手制作的手工达人。购买者按照说明的图例和针法亲自动手缝出成品。消费者因二次参与,使产品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且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今天处于“快餐式”生活方式下的人们,愿意在闲暇之余体会手工的乐趣,旅游类的汉绣绣品开发应借鉴这种模式进行研发,并占领市场,这远比文本式的传承各种各样的针法技艺更有意义和生命力,真正使汉绣达到一种“活态式”的传承。汉绣中开发的十二生肖童鞋,既可观赏又可穿着,还有着纪念意义。此外鞋子还有辟邪之意,在尺寸上可以做调整,制作成小的挂件。图2所示的鞋子是旅游类汉绣新近开发的主题系列产品,在色彩上以强对比的黑红搭配,盘金绣勾边,营造出凝重的效果。平金夹绣是汉绣的基本技法之一,老艺人常把这种针法简称为“平金夹”,类似于其他绣种的盘金绣。汉绣为了追求富丽堂皇的效果,惯以在绣物的主干或边缘的位置饰以平金,这种技法不仅使绣物更加完整、立体,也具有较强的装饰味道。色彩的强对比是汉绣的配色特点之一,尤喜重色如黑色为底色。绣鞋的面料是常用的缎面,这一点在各大绣种中基本一致。鞋子造型拙朴、可爱,富有想象力,寥寥几针将猪的形象勾勒出来,颇有楚风的浪漫主义韵味。
图2 汉绣“猪头”鞋(王燕绣制)Fig.2 Han embroidery of "Pig Head" shoes (Embroidered by Wang Yan)
此外,针法技艺也是区分不同地方绣种的一个重要特征。早在清末民初,刺绣大师沈寿就指出以针法来进行不同地区绣品的鉴定[3]。时至今日,虽然各大绣种之间在针法技艺上具有一些共性的特征,甚至出现同质化的倾向,但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针法还有很多。汉绣里面如平金夹绣、芦席格、蹦龙针、万字锦等针法的使用非常有代表性,在进行旅游类汉绣绣品开发时应有意识地加入这些针法,以提升其地方技艺特色。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汉绣饱含浓郁的荆楚地方特色。荆楚悠久灿烂的文化是进行汉绣旅游类产品开发的根脉和源泉。其中,色彩和图案是体现其文化性的重要切入点。
在色彩方面,传统汉绣惯以上五色(青、赤、黄、白、黑)为主的配色规律[4],包括荆楚地区的其他姊妹艺术在配色时都惯以重色搭配,如黑色和红色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们使整个物件的风格彰显出浑厚、敦朴的质感。汉绣还惯于强对比的色彩搭配,以色块塑造形体等,这些特点都可以在现代汉绣绣品小件中彰显出来。图3所示的汉绣小挂件,采用强对比的红、蓝撞色搭配,黑色缘边,造型为一只小乌龟,龟属于吉祥四灵“龙、凤、龟、麟”之一,是仁寿的象征,这样的挂件美观、有趣又蕴含美好的寓意。造型简洁、夸张,构图内容以满为主。沙市汉绣艺人张先松先生曾将汉绣的艺术特点概括为:“花无正果,热闹为先”。意为在创造题材时常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再生枝,绵绵不绝,强调构图的饱满、丰富,这是一种民间民俗手工艺的真实写照。表面看似无序,实则独具匠心,是对生活富足、美满的一种追求,在浪漫楚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更是将不同的植物、花卉纹样并置在一个空间里。图中的挂件即反映了这种风格,但在纹样内容上略显现代化。所以说,在绣品开发时也要把握住独具地方特色的图案,举例来说龙凤纹在中国各地民间手工技艺中使用较多,但荆楚地区的龙凤纹样一看就知道是湖北地区的,它们纤细灵动、造型各异、富想象力,充满楚地的浪漫主义特色,在马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精美绣品可以看到这一点。
图3 汉绣龟形挂件(私人物品)Fig.3 Han embroidery tortoise pendant (Private good)
在现代社会,消费者在选购纪念品时更希望看到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和艺术特色的东西。去过日本的朋友往往被当地有趣、可爱、生动、本土化的纪念品所打动(图4),东西小但艺术感强,让人爱不释手,有购买的冲动。汉绣旅游绣品开发时要避免粗制滥造,追求其品质,彰显其文化性,使汉绣绣品充满艺术的张力。此外,荆楚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配合传统节日如“正月十五龙灯节”“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等,开发“传统文化主题系列”绣品小件。在这些具有浓郁气氛的传统节日中,在武汉的重要旅游景点适时举行传统节日宣传活动,推出汉绣小件系列,定会受到游客的欢迎。
图4 具有东瀛文化的小玩偶(私人物品)Fig.4 Small dolls having Japanese culture (Private goods)
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汉绣其内容和形式上都蕴含着人们古老的智慧,其物质性和精神性都是保护、发展、传承的重点所在[5]。《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要求:“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在中国旅游类绣品市场上存在着产品粗放,形式雷同,低附加值等现象,旅游类的汉绣绣品在市场研发时要将本土性、技艺性、文化性重点考虑,把握住汉绣自身不可替代的品格。笔者从旅游类绣品的角度切入,为汉绣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具有可行性的指导方案,让其通过某些角色的转变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使汉绣真正做到活鱼在水中游的“活态式”发展和传承,这也是目前发展汉绣生产性方式保护的一个实施策略。
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恰是对手工艺极其重视的年代,昔日传统的手工艺在生态性、文化性、社会性、历史性、审美性等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潜能,它们逐渐成为发展新型文化创意产业的现代载体。通过对旅游类汉绣绣品开发特性的梳理以对汉绣的研究理论进行补充,构建更加完整的传承体系,给目前绣花行业的其他绣种提供借鉴,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技艺的招牌打造蕴含文化含量的汉绣绣品,它的成功开发将成为彰显都市文化的一张名片,对于湖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1] 彭建新.武汉老行当:模糊的背影[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50-56.PENG Jianxin. Old Profession in Wuhan: Fuzzy Figure[M].Wuhan: Wuhan Press, 2008:50-56.
[2] 湖北省群艺馆.湖北民间美术探源[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87:9-16.Hubei Mass Art Gallery. The Origin of Folk Art of Hubei[M]. Wuhan: Hubei Fine Arts Press, 1987: 9-16.
[3] 王逸君.雪宦绣谱图说[M].沈寿口述,张骞整理.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10-15.WANG Yijun. Xue Huan Embroidered Spectrum Diagram[M]. SHEN Shou oral, ZHANG Qian finishing.Ji'nan: Shandong Pictorial Press, 2004:10-15.
[4] 冯泽民,赵静.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J].丝绸,2010(4):50-53.FENG Zemin, ZHAO Jing.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an Embroidery and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Silk, 2010(4):50-53.
[5] 周萍.汴绣产品在河南旅游业中的开发研究[J].丝绸,2010(2):61-64.ZHOU Ping. Research on Bian Embroidery' exploitation in Henan Tourism[J]. Journal of Silk, 2010(2):61-64.
Analyse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type Han Embroidery
ZHAO Jing
(School of Fashio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073, China)
Based on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troduction of social background where tourism-type Han embroidery exist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analyzes three basic featur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mbroidery like Han Embroider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e., native characteristics, skills and cultural features. Besides, this thesis forecast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Han Embroidery in tourism. By settling the developmental features of tourism-type Han Embroidery as well as replenishing the study theories of Han embroidery, this thesis constructs a more complete system of inheritance,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other kinds of embroidery in this industry. By virtue of traditional manual technology in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China can make Han Embroidery with cultural content to offer some realistic guidance to the activated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Han Embroidery.
Han Embroidery; Tourism-type embroidery; Native characteristics; Skills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features
J523.6;TS941.12
B
1001-7003(2012)09-0056-04
2012-03-28;
2012-06-19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jyte 137)
赵静(1978- ),女,讲师,主要从事服饰文化及传统手工技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