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雷
" 靳丹丹离家出走了"当班长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的心不禁再次收缩起来。靳丹丹是流动人口子女且是单亲家庭,家中只有母亲和年过七旬的奶奶。母亲无固定职业只靠打零工艰难度日。或许是受家境影响,靳丹丹是一位少言、文静且比较内向的女孩。在初一上半学期时学习态度还比较端正,思想也比较单纯。但自从过了寒假到了下半学期,整个人似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就体现在仪容仪表上,发型怪异且染色、脸上化妆戴耳钉,其次反映在课堂上,上课发呆、不交作业,经常无故旷课。这一系列变化引起我的高度重视,通过向班里其他同学调查得知她正与某社会青年"谈恋爱"于是在一个适当场合下我与她进行了一次交流,她默默无语只是流着眼泪听我说了许多之后对我说"老师我没有谈恋爱,我只是觉的特别孤独,回到家妈妈又不在,和奶奶又没有什么话说,那个大哥哥对我很好,带我出去玩,还给我卖吃的,我有什么伤心事都和他说------"当我听完这断话后凭着多年的带班经验我立刻意识到这决不是"谈恋爱"这么简单的问题。于是我改变了话题,对她的仪容仪表,课堂上的表现作了几点要求,而她也给我作了保证。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她的表现确实有所进步,但是我确深知好景不长。果然也就维持了两星期左右,她再一次出现旷课并且涂脂抹粉。于是我又严肃的和她谈了一次话。我详细了解了那个青年的情况,得知那个青年其实也就比她大3、4岁,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而流入社会的无业青年。我问靳丹丹你到底为什么喜欢和他在一起,她哭着对我说"和他在一起有安全感,觉的心里踏实"我的心不禁震颤了一下,这么小的孩子就缺乏安全感。我敏感的意识到这是她的家庭环境造成的,一家人都是女性,长期这样的环境使她严重缺乏父爱,而这位男青年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补偿了她内心的渴求,但是她又无形中学到了很多的不良习气。可这一切给这个13岁的女孩去讲她能听懂吗。语言不如行动,想到这我不禁把这个小女孩揽入怀中,真诚的对她说"我的年龄做你的父亲也够了,如果你相信我,今后有什么不愉快说给我听好吗"她显然先楞了一下,随即就紧紧的抱着我大哭起来,我的眼睛也不禁湿润。
当晚我就送她回到她家,与她母亲做了一次长谈,得知她家是两年前来乌市,父母早年前就以离婚,母亲靠给别人洗头来维持家用。言谈中母亲多埋怨女儿不认真学习,不听她的话。抱怨学习花费太高,家中负担不起及有心想让女儿学一门手艺等等。望着家徒四壁,看到奶奶苍老的面容和无助的眼神,我深深的体会到家庭的艰辛,我顿时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一碰即碎的家庭中,孩子那脆弱的心灵又怎堪负重。我告诉自己今后要给她更多的父爱
在之后的时间里,我经常找她聊天,帮她辅导功课,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自信心并且反复告诫她要与那男青年保持距离。在我的关爱中,她的学习态度、仪容仪表都有了很大的好转,这使我也倍感欣慰正当形势在往好的方面发展,怎会"五一"刚回来第一天就离家出走了呢?我立即拨通她母亲的电话,从电话中得知,靳丹丹其实在两天前就以离家出走,此时她母亲正在四处寻找。为了解更详细情况,我晚上又去她家。其母见我如获救星,泪水涟涟、泣不成声。从她又急又恨的表情及断断续续的只言片语中,方知整个事情的经过。原来"五一"期间,那位男青年又来约她,她欲出门,其母不允许,于是她强行出门,其母打了她一巴掌且怒叱,不允许出门,怎奈女儿推开母亲,夺门而出,自此再没回来。面对此情此景我只得耐心安抚家长,并且说了许多如何与孩子沟通及怎样正面教育孩子的话,见家长情绪平静下来,我才离开
第二天,我发动全班学生寻找,几经周折终于在两天后的中午靳丹丹站在了我的面前。看着她凌乱的头发、深黑的眼圈、疲惫的身体,纵有千般训斥,瞬间也化为无言。我带她先吃饱饭,随后带她回到她家。在车上她告诉了我这五天的经过。其实当天她挨母亲一巴掌,赌气摔门而出,并没有找那个男青年,而是开始了"流浪"生活。白天就逛商场,晚上就蹲在某楼梯过道,一蹲就是一晚上,仅靠口袋里不足15元维持了5天。我问她"为何不回家,晚上不怕吗?"她说"每天上课很累,晚上还要听妈妈唠叨,并且经常还无端骂我,有时还打我,我不愿意回家"看着她漠然的表情,我尽然无言以对
到了她家,她显然是太累了,尽然顾不得她母亲以举起了要打她的双手,径自往床上一躺睡了过去。我赶紧拦住她母亲,和她母亲做了近三个小时的思想工作终于使她母亲同意明天送她来上学。当我看到她母亲给她盖上了被子时,我才放心的离开她家
第二天我等到放学也没见靳丹丹来上学,我心中略有不安,赶紧打电话,关机。
第三天靳丹丹仍然没来上学,电话依旧关机,我有些紧张。
第四天靳丹丹还是没来上学,我终于坐不住了,赶紧去了她家,房东告诉我她们家以与昨晚退房离开了,去了哪里,不知道
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近几年来流动人口子女大量增加。我校是一所流动人口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我班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占到全班的60%,所以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迫在眉睫。
通过以上案例,透过靳丹丹同学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一、生存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造成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水平普遍偏低,心理压力过大
靳丹丹母亲自两年前带着一家三口来乌市打工,至今无固定工作,只靠打零工赚取微薄收入,勉强糊口,又何谈能给女儿以正常的生活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呢?而靳丹丹同学本身就是学习、思想均落后的后进生,长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就会出现感情淡漠,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思想差异使得流动人口子女心理严重失衡
流动人口子女初到城市,都市的繁华以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给他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很快的时间里他们的思想、行为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他们这些本身就处于身心发展的学生无法控制的。此时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就有可能沾染许多恶习,比如男生抽烟、打架、甚至劫钱。女生则留怪异发型、描眉涂粉等。还有少数学生会产生孤独自卑的情绪,但是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因此会严重地造成心理上的失衡。
那么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教师、学校又应该做哪些工作呢
一、多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个性心理,构建爱心网络,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学校的温暖
由于流动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相对艰苦,家长对子女的关心不够,容易使他们形成孤僻、执拗甚至自卑的性格。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在关注着他们,并且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形成"一帮一"互助小组,在生活上关心、日常行为上指导、学习上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体验到教师一视同仁的关爱,激励他们积极进取,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开办心理健康课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教师经常以谈心、故事暗示、书信、主题班会等形式及时做好个别学生的疏导工作。并且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开办心理健康课堂等手段,进行有关心理问题的诊治与疏通,经常与流动学生的家庭取得联系,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减少流动学生中"问题学生"产生的机率,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总之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希望作为教师、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为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开创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