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诚”的人文价值及其当代意义

2012-11-15 05:53徐建华
群文天地 2012年19期
关键词:当代意义人文价值中庸

摘要:文章以“诚”的视角解读《中庸》,从“天下至诚”拓展生命意境,“曲能有诚”引领困顿心灵,“诚者自成”教人安身立命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庸》的人文价值,并由人们最关注的“归属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来契入《中庸》开篇,指出“诚”对提升当代人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庸》;诚;人文价值;当代意义

“诚”是《中庸》里的一个核心概念,阐述人的真实本性、德性修养和人生智慧,故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庸》以诚为“人生之最高境界,人道之第一原则”。在当今社会因诚信缺实而道德沦落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人们向传统人文经典寻求“精神自救”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中庸》关于“天下至诚”、“曲能有诚”、“诚者自成”等以人心为人生源头的道德自律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是一致的,有助于化解当今社会的各种矛盾。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庸》的“诚”中获得以下几种人文价值及其当代意义。

一、“天下至诚”拓展生命意境

生命的意义何在?人活着到底有什么价值?这些问题对当代人来说,既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不了了之的事情。生活还将继续,但问题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解决,反而越来越使人无法明白。笔者以为,《中庸》里“天下至诚”的理念可以拓展人的生命意境,从而看清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所在。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章句》右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此言直指人生终极意义。人是宇宙间渺小的生命,但也充满整个宇宙,因为宇宙的生命要在人的生命中体现出来。只有天下的至诚者,才能竭尽自己天赋的本性。为什么?因为人的本性本是天赋,本是真实而无虚妄的,但是被种种私欲遮蔽起来,所以见得不明,行得不彻,故不能极尽其天性。而“天下至诚”的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直至可以与天地一样养育万物,故人与天地同样伟大啊。这段文字层层递进,道出一个真诚尽性于天地间的人。就竭尽自己天赋本性而言,“天下至诚”之人才能算得上没有虚度此生。

那么,“诚”的基本概念有那些呢?《中庸》如下这段表述值得我们用心体悟: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章句》右第二十章)

要言之:真诚,是天的道理;实现真诚,是做人的道理。

下面具体展开:真诚的人不必勉强就会合理,不必多思就会得当,行为能从容地符合中庸之道,这就是圣人所抵达的人生境界。如何达成?没有第二条路,必须选择至善之路。怎么做?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只要坚持不懈,愚笨之人也必会聪明,柔弱之人也必定刚强。

此章为个人道德修养指出一条康庄大道,主张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强调一种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此付出一生,定能把一个普通“自然人”、“社会人”提升到“天地人”的生命意境。

二、“曲能有诚”引领困顿心灵

那么,对绝大多数生活在各种压力下的普通人来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真诚之道呢?且看《中庸》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揭示出真诚的内在逻辑: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章句》右第二十三章)

对于没有达到圣人天下至诚境界的普通人来说,《中庸》建议,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小善做起,如此日积月累,同样可以扩充到及至境界。这里的内在逻辑是:由细小善事扩充至极,就能达到内心诚实;内心诚实,就会表现出来;诚实表现出来,就会日益显著;日益显著,就会光明焕发;光明焕发就会使外物感动;使外物感动,就会使外物发生转变;使外物转变,就会产生化育之功。结论是唯有胸怀天下的至诚,才能化育万物。

反观现实人生,最大问题就是心灵孤独,人们只关注现实价值而忽略终极意义,整个人生是随着社会潮流而动。为了生存,不得不从小努力学习,参加中考、高考,往后是职场奋斗,恋爱、结婚、生子,最后等孩子成家立业后,自己却无法“安度”晚年。究其根本原因,我们竭尽一生心血将生命局限在自己个人的这些现实问题上,结果自然造成个体心灵的无助。反之,若能体悟《中庸》“曲能有诚”的微妙之处,在立足现实人生的同时,不断探索自己的道德生命,乐于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使自己平凡的人生拥有内在圣洁的光辉,让心灵因“曲”而走出困境最后达到“天下至诚”的自由境界。

三、“诚者自成”教人安身立命

“诚”也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那些追求道德生命的人无疑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关于这个问题,《中庸》里也有明确表述: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章句》右第二十一章)

这段文字虽然不长,但对人们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却交代得十分清楚:由诚实而明察道理,是人天赋的本性;由明察道理而达到诚实,是人后天的教化。诚实就能明察道理,而明察道理反过来也能达到诚实。

《中庸》认为,道真诚无私无处不在,关键看人能否用道的“诚”来成就自己,所谓“诚者自成”: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章句》右第二十五章)

本段文字内容大意有五个层次:一、诚,是用来成就自身的;道,是应当自己去实行的。二、诚贯穿于万物的始终,没有诚也就没有万物的生成。因此,君子以诚为贵。三、诚,不仅是自身的完善而已,并且又用来化成万物。这里人们可能会有疑惑的地方,就是“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我们当今的思维是将人与物割裂开来。其实,根据《中庸》思想,人与万物本来就是“一体”的,也就是具有“内在的”、“普遍的”联系。“成己”必定会产生对万物的影响,“成物”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只是个时间问题。比如说,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他的一言一行、日常人伦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也会影响人们为人做事的态度。日积月累,必能改善我们生存的环境。所以说,诚,不仅是自身的完善而已,而且关乎化成万物。四、完善自身是仁;使万物都能化成是智。五、仁和智是人天性中的德性,符合“成己”、“成物”的内外规律,所以随时实行都是适宜的。

概括上述两章主旨不难发现,一个“诚”字把自己的人生和宇宙万物紧密地连在一起,故人生的价值就在一个“诚”字。

四、“诚”的当代意义

如果用一个字点出当代社会道德人心最缺乏的东西,一个“诚”字足已;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庸》第一章的主旨,也是一个“诚”字最能达意。我们不妨从当代人生最关注的“归属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来契入《中庸》开篇,即可发现“诚”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具有以下三点意义。

其一,《中庸》明确“诚”是生命源泉和精神境界,有助于人们在匆忙而孤寂的生命之旅中放慢脚步,从自己内心的真诚中获得真正的归属感。《中庸》用“诚”呼吁人们回归生命最初的源泉,过一种遵循本性的生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只要遵循自己的本性而为,就能自然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事情。

其二,《中庸》强调“诚”是君子之道和修养方法,有助于人们在追求人格理性和道德内化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幸福感。当然,对迷失在滚滚红尘中的人来说,回归本性非一日之功,因此《中庸》 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越是别人看不见的时候,越是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谨慎行事;越是别人听不见的时候,越是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此方能心安理得。

其三,《中庸》提出“诚”是人生的最大价值,有助于人们在平凡的岁月里一心向善从而获得真正的成就感。人们热衷追求事业成功,却很少有人认识到真诚、诚信和人格完善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倘若一个人能深切体会到自己的人格修养与自然万物有着内在普遍联系,就会对自己内在的道德生命油然而生出一种深深的敬意。因为他知道,当人的诚意“至中和”时,天地万物因各得其所而生生不息,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已经超越一己生命,生而快乐,死而无撼。

做一个与天地同参的人,你会有怎样的幸福喜悦,会有怎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又会有怎样的道德担当呢。由此可见,《中庸》的“诚”对当代人生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徐建华(1961.5-),汉族,本科,馆员,现在上海金融学院图书馆工作。)

猜你喜欢
当代意义人文价值中庸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人文价值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体现
原生态音乐的价值体现
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思考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人文价值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