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一所学校都办出个性——探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襄城模式

2012-11-12 02:35肖昌斌侯辛锋刘致诚
湖北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昭明校长学校

◎/本刊记者 肖昌斌 侯辛锋 特约通讯员 刘致诚

襄阳市襄城区是襄阳市政治文化中心,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教育系统被放大。两年前,在区里开车不到一刻钟,就很容易看到至少存在10 年差距的学校。如今走进襄城区各所学校,不管是在中心城区,还是在远离城区的农村,每一所学校都特别有“学校味”,也都特别有自己的“味道”。散发着自己独特“学校味”的不只是个性化的校园环境,更在于随时可以捕捉到的师生身上的归属感和他们脸上的幸福。

作为全区个性化学校建设总设计师的襄城区教育局局长张永成,谦虚而又不无自豪地说:“这几年襄城教育最大的成绩不是学校建得漂亮了,而是校长都有了方向感,知道学校要往什么方向发展。襄城教育找到了根基、找到了灵魂,开始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襄城教育的灵魂就是个性文化,用个性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宽广的基础,而这个灵魂就依附在各学校的个性文化建设上。紧紧抓住这个魂,襄城区教育局鼓励、指导每一所学校充分发展,实现了区域教育的百花齐放。

推进均衡认准一条道路:把区域教育办成素质教育的百花园

襄阳市二十五中曾被称为“城区的薄弱学校”。2005 年5 月刚刚通过竞争上岗担任校长的管少英,当年秋季亲自把桌子摆在学校门口招生,然而小学一年级只有70 人报名。一次全省机器人大赛的成功,让管少英看到了学校的希望。课堂上、考试中孩子们多是灰头土脸,赛场上学生却双眼放光,小脸通红,小小的机器人任由他们使唤,在小组对抗赛中表现出顽强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看着这些赛场上生龙活虎的孩子们,管少英产生了构建科技校园的念头。于是,从第一次科技节的艰难尝试,到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机器人创意大赛,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学校”称号,再到登台央视少儿春晚、亮相维也纳金色大厅,二十五中实现了由薄弱学校到特色学校的华丽转身,不仅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和大量奖杯,也让同区其他学校刮目相看。

二十五中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襄城区改造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式和策略。

如果教育均衡简单地等于盖一样的教学楼、配一样的教学设备,那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教育问题——教育均衡必须体现教育的特质,采取符合教育规律的方式。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襄城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才摸索并最终构建了自己的模式:用学校发展的个性化推动和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化。

这是一个看似矛盾的命题,个性如何能够成就均衡?

张永成说:“修剪整齐的绿化带固然可以看做一种‘均衡’,但万紫千红、百花竞艳的百花园又何尝不蕴含着‘均衡’?牡丹有牡丹的雍容华贵,野菊有野菊的素洁高雅,让每一朵花都尽情开出自己的风姿绰约,这才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应该是一种百花园式的均衡。”

道理一旦阐明就淡如清水,但越是简单的道理往往越容易被人忽视。

>>襄城区实验小学学生在古城墙上齐诵《诫子书》

2011 年10 月,张永成率队到美国和加拿大进行教育考察。回来后,每次谈起这次考察,他总不忘向人讲述他所见到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火炬之光学校学生宣誓的誓词,对照中国当前“目中无人”的冰冷教育,让人感慨不已。这一经历进一步印证了他多年来对基础教育的反思和认识:基础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应该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关怀,而不仅仅是传授学科文化知识。学校要有自己的核心文化,用核心文化来塑造人,用核心文化来统领学校一切工作的开展。同样,区域教育也应该如此。

2008 年8 月14 日,在中小学校长暑期培训会上,襄城区教育局旗帜鲜明地发出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号召,计划用2-3 年时间,实现区域内中小学“一校一品,一区多品”校园文化格局,实现特色发展、均衡发展,最终目标是以长补短、向内挖潜,以文化之长补农村教学投入总量不足之短板,以文化之长增补城区优质资源之总量,实现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发出一个号召很简单,但是让校长、让老师认同并最终用行动去践行这一号召,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许多校长在长期的工作中已经树立了牢固的观念:学校就是抓教学成绩。他们想不通为什么要搞学校文化建设,也不大清楚什么是学校文化。

是该给校长洗洗脑的时候了。2008 年底,教育局先后派出27 名机关干部、中小学校长赴华东师大参加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2009 年4 月,教育局再次有针对性地选派15 名校级干部参加华东师大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至此,局机关科室长以上干部和中小学校长全部完成了新一轮课改理论系统化培训。2009 年10 月,一批前往北京、成都学习特色创建经验的中小学校长分别成行。

观念的冲击是激烈的。昭明小学校长王保明在考察后感慨,作为百年老校的现任校长,学校目前的面貌,真让人无颜再走出去。王保明的自惭当然是在表明一种决心,而且这种决心在每一位校长心中都扎了根。但是仅有决心显然不够。推进学校个性文化建设就是解放校长,给校长自主办学的权力,校长的工作不再是按部就班地执行命令。他需要有创造力,需要提高教育素养。2009 年3 月,在全区中小学文化建设推介总结会上,张永成作了题为《再学习、再发展、再跨越》的报告,提出“四名工程”,即读名著,从经典中学;拜名师,向同行学;访名人,向专家学;观名校,从实践中学。并向优秀校长奖励《朱永新教育文集》等10 套中外教育学名著,要求校长们限时研读,定期交流。张永成每月两次找校长交流,每次两位校长,每位校长一个小时。通过交谈相互启发,促进校长学习和思考,为学校的文化定位把脉。

在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过程中,校长的观念迈着沉重的步子实现了转身。现在,校长们每天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学校个性更鲜明,特色更突出,在襄城教育的百花园里更加引人注目。他们已经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越是让学校充分彰显自己的特色,整个襄城教育才越趋向于均衡。

配置资源认准一个方向:让资源流向学校个性文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

推进教育均衡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的过程。当全区上下形成共同的教育愿景,确立了用个性化推进均衡化的工作路径时,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就找到了必然的流通方向:让教育资源流向学校个性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

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个性走

记者采访着力打造社团文化特色的襄阳七中时,学校正在改建、装修原来的办公楼。校长胡启胜介绍说,这里马上将要变成一个学生社团活动中心。而活动中心改建及配套设施所需的200 万元,全部由区政府买单。学校需要做的是设计方案、报局审批和落实规划。有着中考升学压力的初中用一整栋楼来做学生社团活动中心,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规划建设确实少见。教育的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什么走?襄城区给出的答案是:项目跟着个性化学校建设走。襄阳七中的个性化是社团文化,围绕社团文化开展建设也就顺理成章。

2009 年到2011 年,连续三年全区分别投入2000万元、4100 万元和3900 万元用于推进以体现学校个性为价值追求的学校标准化建设,同期还根据各学校个性文化建设的需要投入3558 万元用于配套设施建设。

各学校同样要花心思利用好各项经费。新集中学地处农村,结合周边环境和生源状况,学校确立了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特色。学校的教学楼比较旧,木门窗有些老化,但不存在安全问题,有人提议学校的改造先从装修教学楼开始。校长陈有国坚持把有限的经费优先用在了“四大基地”建设上。蔬菜基地和养殖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劳动实践的场所和机会,产品全部供给学生食堂,改善了学生的营养结构,让学生体验劳动过程艰辛的同时也品尝劳动果实的甘甜;食用菌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探索菌类知识的实验室,也让学生从小掌握了食用菌技术,拥有一技之长;茶叶基地请当地茶农担任校外指导教师,为学生讲解当地茶文化曾经的辉煌和制茶工艺,并让学生参与采青、萎凋、杀青、揉捻、干燥等制茶过程。“四大工程”让学生收获了课堂无法给予的成长,而且由此激发的生命激情反过来促成了课堂的精彩。告别时,陈有国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好消息,今年区政府将投入大量资金实施学校个性化改造,新集中学很快就要旧貌换新颜。

特色学校需要特色教师,特色教师需要特别配置

刘彦旭原本是十家庙小学的一位数学教师,教学成绩一直很优秀。2009 年,通过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十家庙小学将“书法教育”作为个性文化来培育。然而,当时学校却没有专职书法教师。一直将书法作为“八小时外职业”的刘彦旭,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虽然自己的字写得很好,但是业余爱好与书法教育毕竟有差距。学校与襄阳市寒山人书画学校合作,聘请书画学校的专职教师一面启动学校的书法课,一面带着刘彦旭参加“影子培训”。每年暑假,他都参加教育局根据各学校开展个性文化建设的需要而开设的培训班。如今,刘彦旭已经成了非常专业的书法教师。

襄城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除了在暑期开办语文、数学、外语等常规科目的培训班外,还采取“订单式”培训。培训菜单来自学校,培训的师资来自高校专家队伍和社会团体专业队伍,培训方案则是襄城区教育局为每所学校量身定做的课程和培训方案。每年,襄城区政府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和地方教育经费附加的5%,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学校每年将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全区每年参加区级以上集中培训的教师达1000 人以上。

贾洲小学确立“书画教育”特色文化后,学校就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化的书画教师队伍。校长张自立让在当地书画界小有名气的学校教师胡明狮和程勇在辅导学生的同时,把所有教师拉到书画教室培养兴趣,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周组织教师开展一次书画或绘画培训,每月开展一次校级书法、绘画比赛,每学期开展一次书画教育工作总结表彰会。很快,学校就储备了一批书画人才,书画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而程勇则由于襄城区实验小学要拓展楹联文化,开展楹联和对联书写有机结合的传统文化教育,经教育局批准,被交流到襄城区实验小学。自从开展学校个性文化建设后,各学校就结合自己的特色定位,把目光投向了全区有特长的教师,教师的流动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当然,所有流动都要服从教育局这个总调度室的规划。教育局在全区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轮岗交流工作,初中在全区内、小学在镇域内实行教师轮岗交流。对在农村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实施农村教师津贴;在评先表模、特级教师、名师、骨干教师评选中同等条件优先考虑;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交流的教师优秀等次名额实行单列,由区教育局统一掌握,优秀人数不超过上述人员总数的35%。同时,教育局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评聘机制、激励机制,形成教师轮岗交流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促进教师轮岗交流工作正常开展。

让薄弱的洼地变成智慧的谷地

2011 年1 月7 日,河心小学请襄城区实验小学校长张德兰等到学校就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分析、指导。河心小学地处庞公片区腹地,位置偏远,社会环境不如城区好,家长素质参差不齐,似乎没有值得挖掘的资源。张德兰仔细了解了河心小学的情况,并和学校领导一起分析、讨论,针对学校最突出的学生行为习惯不好的问题,张德兰提出能不能从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入手,考虑学校个性文化的定位。最后,河心小学初步确立了“书香熏陶学生心灵、促进良好习惯养成”的学校文化建设思路。

薄弱学校弱在什么地方,弱在没有个性,弱在办学智慧的贫瘠。对薄弱学校的改造,襄城区除了按个性化建设的需要给予资源的倾斜外,更给予智慧的帮扶,把薄弱的洼地变成了智慧的谷地。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全区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考察、交流非常频繁,就在河心小学请来张德兰之后不久的2011 年4 月7 日,庞公中心学校辖区所有校长先后到襄阳二十三中、昭明小学、襄阳十中、贾洲小学、谭庄小学、新集中学观摩学习;4 月13 日,卧龙学区教师到昭明小学学习“书香校园”建设经验;谭庄小学全体班主任赴昭明小学学习校园文化建设、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精细化管理模式;4 月15 日,新集20 余名教师到昭明小学学习学校文化、班级文化的各种新颖布置和创意……这种交流促进了学校个性文化建设智慧资源的顺畅流动。

事实上,为了共享包括社会力量在内的智慧资源,教育局一直在牵线搭台。早在2009 年8 月中旬的全区中小学校长集中培训会上,区教育局就邀请市教育专家、名校长就“特色学校创建”“学校内涵发展”两个专题进行理论培训和方法指导。2010 年3 月,襄城区在昭明小学召开了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现场会。全区各学校校长和主抓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实地考察了昭明小学极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听取了该校校长王保明的工作报告。昭明小学是襄城区确定学校个性文化建设的策略后,教育局选定的3 所试点学校之一。随后,第二、第三场学校文化建设现场会分别在另外两所试点学校——襄城区实验小学和襄阳市二十五中召开。从2009 年秋到2010 年底,襄城区成功举办5 次全区性特色学校现场推介会。2011 年初,教育局又成立了学校文化建设专班,出台了《襄城区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襄城区学校文化建设评估细则》,为全区中小学科学、规范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引领。

学校文化建设认准一个目标:把学校打造成“一本立体教科书、一个教育故事、一个旅游景点”三位一体的文化名片

昭明小学建校于1903 年,因昭明台而得名。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没有让这所百年老校老气横秋,在全区开展学校个性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昭明小学勇于创新,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以“书香校园”为学校个性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昭明小学,走的第一步棋竟然是撤掉图书馆。图书馆撤掉后,图书被下分到各个班级,每个教室的后面都配备了一个开放式的书架,学校号召每个学生都来读书、都来献书,把学校变成一个书的海洋。现在,整个学校宛如一本立体教科书,仰俯皆书香,满目皆书卷,师生行走其间如行走在书卷里,脚动步移,便是翻动书页的轻响。

教学楼的每一个走廊就是一个文化长廊,从三年级起分别从地理、历史、国防、天文4 个领域对学生进行阶梯式普及渗透;一个教室就如一册书,所有班级以学生喜爱的国学经典名篇、名人命名,如孔子班、孟子班、三国班、水浒班等,并围绕班名,建成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就连教师的办公室也变成了“斯霞教育思想研究室”“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室”“霍懋征教育思想研究室”“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室”“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室”——这是同一个办公室的教师们经过商量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教育名家为办公室命的名。校园里,地面上是精心绘制的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襄阳地图,图上标出了世界上重要的地理事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操场的围墙上绘制的是29 个奥运会承办城市所在国家的国旗;教室后面的太子书廊,左侧悬挂着12 块介绍昭明太子、昭明台及民间传说的牌匾,上方悬挂着全校每一位学生的读书心得;教学楼西侧的农历长廊,囊括了四季、十二生肖、农历十二个月等中国传统农历知识。令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文化墙下长16 米、宽1.8 米的汉江流域沙盘,以及学校的太阳能智能节水厕所,因为沙盘创意和节水厕所的太阳能板都是学生的获奖作品和获奖奖品——对获奖的学生而言,这是多么大的激励;对没有获奖的学生,这又是多么大的鞭策!

这真的是一本立体教科书,每一个细微之处都透着文化育人的理念;是一个教育故事,师生不仅传唱萧统、萧楚女的教育故事,也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是一个旅游景点,浓缩了多少襄阳历史,创造了多少奇思妙想的教育美景。这一切,都是王保明和他的教师团队智慧的结晶。

2003 年2 月,王保明就任昭明小学校长。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校训。征求全校教职工、教育界老前辈的意见和建议,集专家学者的智慧,经过反复斟酌、筛选,吸取精华,学校最后确定了“博爱、博闻、崇理、崇真”的八字校训。同时,王保明和同事反复深挖和提炼,将“昭明文化”的精髓概括为三点:一是心灵明净,爱溢天下;二是笃学善思,厚积簿发;三是革故鼎新,“见异思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弘扬昭明精神,建设昭明文化,突出昭明特色,提高办学品位,打造百年名校”的发展思路。此后,学校围绕这一思路,“大办负责任的教育,大办有特色的教育,大办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花尽心思去打造学校的各种文化。

尽管各学校的文化特色不同,但张永成有一个目标:把每一所学校都打造成“一本立体教科书、一个教育故事、一个旅游景点”三位一体的文化名片。

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具备昭明小学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襄阳市二十三中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家长情况非常复杂,既有本地原住居民,也有外来务工人员,还有在附近租地种菜的农民;而学校本身也不简单,是由原二十三中、原四季青小学、原提花织物厂子弟学校等四所学校合并而成的。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学校领导班子经过反复调研和讨论,最终确定了两个选项。意见无法统一时,张永成带着学校文化建设专班的人员加入了研讨。大家从学校的办学规模变迁谈到特色的变化,再由当今社会主流文化谈到将来学校发展定位,思路在碰撞中渐渐清晰起来。明确定位后,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如练太极拳、开办家长学校、推广心理教育、建设太极文化走廊和墙壁等来打造学校文化,传递“和”的理念,培养学生包容、向上的心态,连学校管理制度里都把“严禁”“不得”等字眼替换成了“请您”“欣赏”。

大多数学校在打造学校个性文化时都走了类似于二十三中的路子:学校挖掘、思考,教育局指导、提炼,社会力量建言、献策,最终集各方智慧确定学校文化定位。学校再根据这一定位,围绕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视觉文化,向着“一本立体教科书、一个教育故事、一个旅游景点”的目标去努力。

地处襄阳东门外“凤雏”之乡的王家洼小学,是一所有着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学校占地仅9800 平方米,现有7 个教学班,200 多名学生,19 名教师。这是一所袖珍式的学校,可是一走进校园,记者马上收起了由于其外表的不起眼所不经意产生的一丝轻视。校园正中是一棵挺拔的塔松,靠墙处是一株老梅和一丛竹子。学校墙壁建成了文化长廊,绘有精美的“岁寒三友”图以及“三字经”配图小故事,教学楼走道、转角处、教师墙壁也大范围地装裱了宣传画,向小学生宣传礼仪、孝道、学习方面的知识。这是一所以“三字经”为特色文化的学校,远远谈不上豪华,与许多城区学校相比甚至显得有点卑微,但是她处处透着一种精气神,长期生活其中的孩子,一定是濡染了教师们精心从《三字经》中选取的传统文化精华,尽管身在农村,但他们一个个衣着整齐,落落大方,活泼又不失文雅,经过记者身边时大声喊着“老师好”。尽管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书,但是我们读了前言就已经兴味盎然。

>>襄阳市二十五中校园科技节上的纸桥制作竞赛活动

和昭明小学同样地处城墙根、同样条件过硬、同样走在学校文化建设前列的襄城区实验小学,提炼出了以楹联为特色的“阳光校园,智慧文化”办学理念。从2008 年开始,学校不仅把校园各个角落变成了楹联文化的载体,还将楹联文化作为一项特色教育活动大力开发,让楹联“进入课堂,进入师生生活,进入师生心灵”,开发了《小学生学楹联》校本教材,引领学生触摸最具智慧元素的文化精髓,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浸润,在楹联王国里徜徉,打好精神底色,奠定人生根基,让校园“楹联飘香、书声琅琅”,让学生“朝读暮诵口生香,日积月累气自芳”“旁征博引显身手,出口成对竞风流”。从2012 年2 月13 日开始,学校把中国楹联学会制定的六条基本规则、作联三忌、楹联发展简史创造性地编成《联律三字歌》,又把《联律三字歌》创编成一百多个肢体语言动作,请专家作曲,配上悠扬婉转、典雅优美的音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联律操”,让全体师生每天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反复听,反复练,反复熟悉联律通则,反复领悟联律知识,实现了楹联教育与艺术教育、阳光体育的珠联璧合。

襄城区实验小学这本书已经完成第一卷,而第二卷的纸页也已缓缓铺开。2010 年11 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火炬之光学校16 名师生在感受了学校浓郁的传统文化魅力后,赞不绝口,莫奎因校长表示交流不是结束而是开始。2011 年10 月,襄城区实验小学师生代表到美国罗利市火炬之光学校回访,楹联特色架设起了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

正如张永成在谈到襄城区实验小学时所说的,“楹联文化并不是要培养什么诗人、楹联家,而是让学生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润泽,把这种文化的基因片段植入学生生命的DNA,让他们的人生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厚实的基础”。每一所学校的个性文化建设,也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有限的文化知识、培养某方面的特长,而是为了让学生——无论身在城区还是农村,无论身在曾经的优质学校还是薄弱学校,都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一颗健康的心灵,有一种从容的生命态度,平等地进入生命的下一段旅程。

猜你喜欢
昭明校长学校
CONTENTS
昭明寺随想
登昭明楼
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学校推介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