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寺随想

2020-01-07 14:08吕雪萱
旅游 2020年10期
关键词:福鼎梁武帝文选

吕雪萱

“海上仙都”太姥山向来与武夷山一样,是福建人引以为荣的一份谈资。惭愧的是,我对太姥山所知甚少,而对坐落于城郊鳌峰山顶的昭明寺却是记忆颇深。曾经去过几回,但也只是留下中国寺院千篇一律的印象。然而,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又重新萌发了再游昭明寺的念头,这种想法的触发器便是南朝梁太子萧统所选编的《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掀起过壮阔的波澜,其成书者昭明太子,与福建鼎城外的这座昭明寺,只是名字的偶合抑或隐藏着某种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隐约记得,早期当地的老人们说过昭明寺曾经是一位太子读书游冶的处所,这种隐约的记忆在某一个深夜让我怦然心动。

再上鳌峰山,我以一个寻幽探秘者的好奇,想急于揭开昭明寺的庐山真面目。急切切地拦住寺中一位上年纪的僧人直奔主题:“师傅,昭明寺从前是一位太子建的?”“当然!”老者慈祥和气却一脸的毋庸置疑,“喏,那边还是当年昭明太子的下马石与读书台嘛!”为了证实自己所言非虚,老僧人将我引到山门外的几块大石前。难道它真如南京钟山的太子读书台,一度曾经是这位学养深厚的太子避世绝俗、纵意吟哦的一处桃源山水?想到这我心里有点儿莫名其妙的欢欣。我今日攀登于鰲峰之巅,不也是想求证一下昭明太子的颀长身影曾否在我此刻的身前或身后处?可是,望着眼前连绵起伏的山脉,脚下1800多米海拔的高山,作为体质羸弱、深居东宫的一代储君如何能够迢迢千里、山长水远地来到这个当时还是僻远蛮荒的晋安郡呢?贫苦百姓为躲避徭役、结聚逃亡到此还说得过去,却万万不应是一个太子所求的山外山。沉思良久,我极不情愿地在心里否定了昭明太子曾经踏足这个后来引得无数诗人吟颂的奇山异水。

可是,为什么会有一座名曰昭明寺的寺院坐落在福建福鼎山巅呢?这恐怕就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了。当时佛教盛行,南朝梁武帝萧衍(即太子之父)更是尊奉佛教为国教,一时间近3000座寺庙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僧众几达十万人,而梁武帝本人更是虔诚的佛教徒,几番舍身归佛,并由朝中群臣动用国库为其赎身。因而,一个香火缭绕的佛国世界也就自然形成,佛经的诵唱也就自然响彻到万里山河的每一个角落。而远在山海之外的福鼎,出现一个昭明寺也就不足为奇了。它的应时而生,不正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写照吗?可惜的是,万人皆醉我亦不醒的梁武帝,很快就在千众佛唱中惊梦于兵临阙下的厮杀声中了。

昭明寺之所以名曰“昭明”,我想主要是当时人对短寿的太子其人、其才、其情的钦慕与追念。至于那些下马石、读书台,也不过是后人点缀于昭明寺前的一些善意的“佐证”而已。不过,话说回来,将昭明太子与这一方钟灵毓秀的山水拼贴并置,昭明太子泉下有知也必欢喜。“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这不正是厌倦浮华矫情,追求高雅素朴的昭明太子的本意么?

后来在福鼎地方志上,我看到几种关于昭明寺的说法,或为昭明太子赐建,或为纪念昭明太子,或建于宋朝等,并无悖我的猜想──这或许也可归结为一种名人情结吧!

猜你喜欢
福鼎梁武帝文选
江小波
画与理
画与理
汉语四声
福鼎举办第九届白茶开茶节
画与理
画与理
梁武帝:就要逼你造反
福鼎白茶王 白毫针刺芒
梁武帝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