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丽妍
通过产业调整实现人才合理流动
文/于丽妍
“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就是泥塘缺乏流动的后果。同理,人才,如果缺乏流动就失去了创新力,只有流动起来才更有活力。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以及个人,人才流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在整个国家,人才流动是合理人才结构的重要途径;作为企业,人才是血液,需要不断的新陈代谢,在人力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才能让企业焕发活力;作为个人,“人往高处走”,希望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必然要求。因此,对于人才流动,我们不应当持抵制的态度,只要人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人尽其才,那么流动就是合理的。
如何有效的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就要从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着手,政策倾斜、产业结构、市场环境、企业文化等,都是影响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然而,每个因素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是不同的。
我们正处于后碳化时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体系,向技术、知识等智力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是大方向。这一调整对于人才流动所产生的引导作用不言而喻,随着内陆区域技术、知识产业的推进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将吸引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才向内地转移。
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过程,本质上要求人才结构作出相应地调整,以提供充分的智力和技术支持。那么,如何通过产业调整来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首先,强化区域产业布局,实现人才跨区流动。我国的人才布局,区域差异较大。通过强化区域产业布局,逐步增加中西部的技术、知识密集产业,并且通过国家相关的人才优惠政策,为中西部吸引人才提供可靠的支撑。另外,加强区域合作,人才的区域派遣和交流是实现人才跨区域流动有效途径。
其次,提高知识密集产业比重,实现人才业内整合。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必然要求员工创新力,从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度,人的创造力和智力直接物化为企业的经济价值。随着知识密集产业的兴起,简单的劳动和原有的技能可能已经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在人才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注重培养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产业带动效应,实现人才业内整合。
第三,推动园区产业融合,促进人才园区内流动。科技园区内汇聚了科技企业,也汇聚了专业的技术人才,当一个企业需要人才,但是短时间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时,就可以通过园区内部人才的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同时,加强园区内企业的产业调整和项目合作交流,推进产业融合,为人才流动搭建平台,鼓励人才在园区内的流动,也减少园区内人才的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