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人/邓智团、屠启宇、李健
从大学集聚区到中央智力区的升华
——坎布里奇的实践与探索
执笔人/邓智团、屠启宇、李健
转型与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及地区的共识与时代主题。作为转型发展的成功实践者,美国波士顿坎布里奇市(Cambridge)从一个功能简单的大学城逐步转变为波士顿地区的中央智力区,为波士顿地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基于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组1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坎布里奇转变为大波士顿中央智力区的主要历程和实践。
中央智力区是指具有良好的社区呼应、以知识创造和研发转化为核心活动的城市功能区。中央智力区从大学城、科学城、科技园发展而来,区内各类信息与资源机构高度集聚,主体之间的横向创新合作十分发达,可视作科技园区的2.0版,在空间上成为承担创新功能的城市空间平台,成为与中央商务区相得益彰的城市新核心。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美国波士顿坎布里奇(Cambridge)很好地诠释了波士顿中央智力区的构建过程以及中央智力区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坎布里奇具有近400年的历史,面积为6.26平方英里,现有常住人口12 万,其中居民10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其中直接受雇于哈佛和麻省理工(MIT)近2万人,院校学生20730人(2008年数据),70%的居民(25岁以上)受过高等教育。1980年开始掀起了高科技企业创业热潮,一批软硬件公司如Visicale、Lotus1-2-3和王安电脑公司在该时期进入高速成长期。同时,该时期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了坎布里奇最大的新兴行业。截至目前,波士顿市与坎布里奇市已基本融为一体,在空间上两市共用一套城市公交系统和外部通勤系统;在功能上,坎布里奇提供高教、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化等服务,而波士顿市中心扮演中央商务区角色,提供各种高等级金融、商业零售服务。可以说,坎布里奇加快转变成为波士顿地区的中央智力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波士顿地区成功转型为全美重要的智慧都市,坎布里奇丰富的高校和研发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显示,MIT在马萨诸塞州的本地关联企业超过1000家,销售额达到530亿美元(占麻州制造业销售收入的25%),直接为麻州创造了12.5万个就业岗位(占麻州的5%);同时,坎布里奇为大波士顿每年引资70亿美元,为劳动力市场新提供3.2万个毕业生,年均获得264个专利、280个授权技术商标并创办41家企业。坎布里奇在成为大波士顿地区中央智力区的过程中,在产业发展、社会构造、文化生态、公共治理、空间规划等诸方面,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创新源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坎布里奇涌现出了一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而其中高校的科研力量和资源成为了重要的创新源头。据统计,电子信息行业中,MIT 校友在本地创办的上千家企业占据了大波士顿全行业的60%。而这种强大的创新活力,吸引了和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作为波士顿的传统支柱产业,金融业每年提供18万个就业岗位,通过服务于创新活动而加快了自身发展。大波士顿商会在2015年愿景中明确提出,要基于本地区世界级的大学、领先的企业和产业来构造技术领先地位,成为世界知名的金融创新枢纽,成为金融界的“全球人才和创新中心”。
强大的知识基因加快重塑城市文化生态
坎布里奇拥有大波士顿都市区密度最高的文化设施,有分属于3大图书馆系统(哈佛图书馆、MIT图书馆和市立图书馆)的20余个图书馆、十几家博物馆、收藏室和画廊(包括世界级的哈佛大学Peabody博物馆);有一大批科学人文出版社和杂志社(哈佛出版社、MIT出版社、坎布里奇科学文摘社);有一大批权威的科学人文社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际天文联合会);每年大量的学术论坛会议在校园内外召开;大学和地方社区合作举办有一系列节庆活动(坎布里奇科学节、Art First艺术节)。据统计,坎布里奇市是全美人均买书最多的城市。Kendall广场是坎布里奇的研发运作中心,也是大波士顿的市级创新中心,经过30年建设范围不断扩大,拥有坎布里奇中心、技术广场、坎布里奇研究园等研发地。其中,Kendall 广场中超过160 家生命科学及相关技术的企业脱胎于MIT。哈佛广场则是大波士顿的市级文化中心和区级购物中心。
天然形成的大学城全面改造都市区社会构造
坎布里奇吸纳就业最多的前三雇主分别是哈佛大学、MIT和坎布里奇市政府。大量的高校相关人士(教职工、学生、访问学者、毕业生、服务于高校的当地人士)都以哈佛广场和MIT的Kendall广场为轴心放射状地散布居住在各个社区中,构成天然形成、且名副其实的大学城。而且伴随着坎布里奇吸引力的提高,当地成为美国东北部房价最高的地区之一,因此大量的创新人才居住地和工作地持续向周边社区扩散。据统计,有超过4万名哈佛校友生活在波士顿市的75英里交通圈内,坎布里奇市与波士顿市中心之间已基本融为一体。
形成校区-社区联动式公共治理模式
哈佛大学高度重视与周边社区保持联系,设立了专门的社区事务办公室,每日在学校网站上分类公布校内各项演讲、会议和活动,大部分活动对公众免费开放,并且向居民提供定期寄送校内信息服务;此外,会不定期公布校区对社区贡献的统计数据,包括社区志愿服务、就业吸纳、创新溢出等。坎布里奇市政当局和当地社团(社区自治组织和商会等)则保持着同高校的经常性沟通,沟通方式包括:高校校长或教授进入社区社团介绍高校发展情况;社团商会支持联邦科研经费投入当地高校;当地社团通过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全面分析高校对于当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贡献。
在加快建设中央智力区的过程中,坎布里奇通过提供高教、研发等服务为整个城市担当着重要角色。其中,一流大学集聚、激励政策和基础设施、创新文化与实践、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之所以能够成为转变为中央智力区的关键性要素,这与坎布里奇乃至波士顿地区的相关举措密切相关。
推动产学研融合,理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推进机制
由来自于大学的教授或毕业生创办的企业是波士顿电子信息业和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MIT 十分注重与产业界密切合作,在当地的高技术产业成长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同时,知识产权(专利、版权等)是创新成果在产学研各个环节顺利流动的重要保障,成为联结学校、企业的关键条件。据统计,128 号公路地区的发明成果中MIT 占到57.3%。
发展社会组织,形成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平台
社会组织在波士顿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补充政府职能和弥补市场失灵的有益途径,对波士顿,尤其是在将坎布里奇学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社会组织主要包括麻省技术领导委员会(Mass Tech Leadership Council)、麻州发展公司(Mass Development)、多切斯特海湾经济发展公司(Dorchester Bay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poration),除此之外波士顿地区还有麻州港务协会、麻州经济技术咨询委员会等社会组织。其中,麻省技术领导委员会是企业行业协会性质的社会组织,大部分会员企业是从事新兴互联网服务的行业领先者,委员会通过举办研讨会的方式便利企业家之间沟通,并具有识别新兴技术、资助研发教育活动和游说国会相关立法等功能。
集聚风险资本,形成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
风险投资在20世纪30年代发源于美国,一直以来美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风险资本市场,出台优惠的资本税政策。波士顿是美国东北部的金融中心,集聚了大量的风险投资机构,拥有约40余家专门从事高技术风险投资的公司,100 多名专门投向初创科技企业的天使投资人,超过10个天使投资联盟,为坎布里奇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以坎布里奇为引领区的波士顿科技成果转化率、中小科技企业成长速度都遥遥领先于大部分地区。
因时制定创新发展规划,形成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内生源泉
波士顿地区是美国开发最早的地区,近些年提出三大战略措施,支持知识经济和创新活动的发展,直接为坎布里奇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一,波士顿1/3 计划(One in 3 Boston),敦促政府重视占到波士顿地区1/3人口的20至34岁年轻成人群体,涉及购置第一套住房、租房、改善居住条件和帮助年轻夫妇了解当地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的设施及相关政策信息;其二,波士顿后街计划(Back Streets),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土地空间选址规划问题,此外还资助企业培训员工和建立网络联系、帮助升级关键的基础设施等,后街计划不仅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也面向批发、仓储、出版、工程咨询等传统商务服务行业,保证波士顿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多样性;其三,波士顿生物科技计划(Life Tech Boston),波士顿发展管理局(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为了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医药、制造资源引导生物科技产业发展,设立了较为完善的计划体系,涵盖了从种子期的投资、租金补贴至扩张期的低息贷款、新址审批建设的金融资助。五是引导空间规划,积极响应创新活动。为进一步放大Kendall广场作为研发商业化运作中心的效应,坎布里奇在2007年通过调整城市规划与土地用途,引导Kendall广场工业老厂房改建,新开辟了180万平方英尺的研发空间。更早期在哈佛建设“科学中心”(2.7万平方米实验室空间)期间,为保证师生在科学中心和教学区、生活区之间方便、安全的通行,市政当局配合哈佛大学将该地段的坎布里奇大街改为地下道,是空间规划、市政建设响应创新活动需求的实际案例。
本课题受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169210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