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艳玲 张金花 王艳民
(山东省阳信县人民医院,山东 滨州 2518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 Infarction,AMI)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静脉溶栓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方法,结合高质量、周到细致的护理,可以提高溶栓成功率,降低病死率。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美国近代推行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其目的是让患者主动参与护理全过程,形成主动护理和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2]。我科2007年12月至2009年10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采用静脉内溶栓治疗,50例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本组100例,其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38~86岁,平均年龄(56.4±4.7)岁。职业:工人60例,干部20例,农民20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30例,初中40例,小学20例,文盲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表2 2组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遵医嘱行为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按临床护理路径流程完成各项检查、治疗、护理操作和健康教育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健康指导。健康教育护理路径表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如溶栓前、溶栓后2h之内、溶栓后第1天、溶栓后3、7、10d、出院前一天或出院日等。内容包括:各种需要掌握的规章制度、各种检查及溶栓治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饮食指导、心理护理、溶栓准备、监测、溶栓后正常状况及常见并发症、溶栓后护理(活动、疼痛等的指导),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并嘱其定期复查。
记录2组患者溶栓后胸痛缓解时间、溶栓成功率、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溶栓后并发症情况;调查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胸痛缓解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溶栓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出院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观察组掌握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遵医嘱行为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突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情绪十分紧张和恐惧[3]。且多数首次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及家属缺乏治疗的配合知识,有的怀疑溶栓的治疗作用,甚至担心溶栓会对机体产生损害而不能顺利接受治疗。有报道称健康教育对因知识缺乏引起的焦虑和担心可起到明显的辅助心理治疗作用[4]。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作用[5]。本研究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50例溶栓患者的健康教育,结果发现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及胸痛缓解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且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溶栓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出院调查观察组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遵医行为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临床护理路径能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使护理人员工作规范和具体化,避免工作遗漏,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征求患者、医师和护士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从而保证了患者在治疗期间得到系统、规范、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有利于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增加了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4.
[2]戴红霞,成翼娟.临床路径-科学、高效的医疗管理新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208-210.
[3]周晓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状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4,18(1):29-31.
[4]黄津芳,刘玉莹,杨春梅.外科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特点及施教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70-271.
[5]傅江,李薇,陈哲.冠心病健康教育两种方法的对比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