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增
(山东省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山东 枣庄 27701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采用人工股骨头及髋臼假体对破坏的髋关节进行替代的手术方式, 该术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广泛应用于临床骨科[1]。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对7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6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55~84岁,平均65.8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使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再予以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Harris全髋关节评分。
1.2.1 对照组常规护理
术后协助患者进行体位调整,处平卧位,患肢处中立位,向外展30o,可在两腿间放置梯形垫或软枕,使患者感觉舒适。髋关节严禁内收或外展,以防止屈髋过度活动造成脱位。瞩患者头向一侧偏,根据患者情况可予以鼻导管吸氧,并配合吸痰器对患者进行吸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长期处于制动状态,易造成血流不畅而致使并发深静脉栓塞,应遵照医嘱给予患者充足的液体补充,使患者血液黏度降低,避免血液浓缩而血行不畅。随时观察患者双下肢是否等长,患肢皮肤颜色是否正常,及早发现循环障碍的征象,及早采取措施;观察皮肤温度是否正常、手术部位有无异物突出感或条索感;询问患者有无疼痛肿胀。术后脱位也是髋关节置换术的常见并发症,应随时观察患者体位是否正确,术后前期严格卧床休养,并向患者讲解体位严格摆放的意义。
1.2.2 观察组系统康复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予以系统的术后康复训练。术后3d即可开始协助患者进行髋关节与膝关节的屈伸训练,动作幅度以没有明显的疼痛为宜,随着时间的增加,可逐渐将活动范围扩大至全髋关节;术后7d可安排患者适当处半卧位坐起,进行完全屈曲膝关节活动,允许<90°的髋关节屈曲;术后5周,可对患者实施CPM功能锻炼,做屈臂、伸膝等练习,卧2~3次,每次15~30min。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对患者讲解出院后的正确锻炼方式并坚持连续锻炼,在进行活动量安排时,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渐加量的原则,避免过激。
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的Harris全髋关节评分。将两组患者术后3月、6月的全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1。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比例的不断加大,老年骨折患者的基数越来越大,老年股骨颈骨折是老年骨折患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对老年股骨颈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对髋关节损伤所造成的疼痛进行缓解,同时还能换届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障碍,对患肢的功能进行改善,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以改善[2]。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接受该项手术的人耶越来越多,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意义[3]。
表1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Harris全髋关节评分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实施早期系统康复训练,使患者早期进行适当的活动,不仅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还对髋关节周围的众多肌肉恢复有利,从而稳定髋关节。
本组研究资料中,我们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以了关节活动及肌肉训练为重点,以提高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为康复训练目标,并采用循序渐进的实施方法。通过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不仅提高了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速度,还有效防止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及早恢复正常的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实施系统的康复训练,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还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关节功能的重建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杰,王安杏.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8):703-705.
[2]王守玉.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5,2(3):135.
[3]王青,田志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4):38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