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君
(咸宁市中医医院药剂科,湖北咸宁437100)
分泌性中耳炎是因咽鼓管病变导致通气障碍、中耳乳突局部炎症和变态反应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以传导性耳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临床表现。鼓室积液早期多为漏出液、渗出液和分泌液的混合液,为浆液性,治疗效果较好;如未及时治疗,鼓室积液后期逐渐转为为黏液性,甚至可能形成“胶耳”,鼓室粘连,听力下降明显。我科2011年采用舍雷肽酶肠溶片口服治疗本病,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非手术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31岁(6~65岁),病程3d至4个月。临床表现有耳闭、耳胀痛、听力减退,体检发现鼓膜充血、内陷、混浊,光锥变形或有积液症,纯音测听检查有传导性耳聋,气骨导差10~35dB,声阻抗检查鼓室图为B型或C型,排除鼻咽部占位等病变。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舍雷肽酶治疗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34岁(7~65岁)。B组(激素治疗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32岁(6~63岁)。C组(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2岁(6~63岁)。3组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C组给予鼻用血管收缩剂1%呋麻滴鼻液滴鼻,3滴/次,3次/d,共5d,口服抗生素 1周,首选头孢类抗生素,头孢过敏者选用阿奇霉素。(B组在C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加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片25mg或0.5mg/kg,每天晨起顿服,7d后停药。A组在C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加服舍雷肽酶肠溶片,10mg/次,3次/d,7d为1个疗程。1个疗程显效后再行第2个疗程(第2个疗程停服抗生素、呋麻滴鼻液,皮质类固醇激素减量服用至停药,加用鼻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舍雷肽酶组治疗用药最长达4周。
患者感觉耳闭耳胀症状消失,听力正常,听力检查听阈低于20dB,气骨导差≤10dB,声阻抗检查鼓室图为A型曲线为治愈;耳闭、耳聋有部分缓解,听力检查气骨导差>10dB而<20dB,鼓室图为C型或As型曲线为好转;通过以上治疗临床症状无缓解,听力检查鼓室图为B或C型,气骨导差≥20dB为无效。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组病人经过以上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听力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舍雷肽酶和激素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表1 A、B、C三组疗效比较
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周围病变而导致咽鼓管结构或功能改变,鼓室、乳突腔与外界气体交换不良,中耳呈负压状态,鼓室黏膜水肿、渗出,形成中耳积液。有报道对鼻咽部灌洗液中的代表表面活性物质的测定表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鼻咽部灌洗液中卵磷脂含量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说明活性物质的减少影响了咽鼓管的开放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之一。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消肿作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较好,但因其副作用临床使用受到限制;舍雷肽酶是一种具有强效祛痰、抗炎消肿多重作用的酶类制剂,能迅速分解变性蛋白质、缓激肽原及纤维素凝块,使脓、痰、血凝块等液化变稀,易于引流排出,加速创面净化,全面恢复黏膜纤毛清除功能,重建整个系统的清除防御机制,打破炎症的恶性循环,加快黏液排出。上述作用能促使咽鼓管开放,减轻中耳腔负压,并使中耳渗出减少或经咽鼓管排出。此外,舍雷肽酶片也有很强的抗炎症、消肿胀作用,通过减轻咽鼓管肿胀,加强抗生素的效应,促使咽鼓管的开放通畅引流,从而缩短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程及改善症状。本研究表明,舍雷肽酶具有糖皮质激素相同的疗效,却没有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中可作为常规药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