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永乐 罗明华 黄政村
教务系统支撑学分制改革
文/陈永乐 罗明华 黄政村
学分制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实行学分制意味着教务管理必须是个性化、精细化的管理,这将会给教务管理带来许多难题,教务管理系统必须面对这些挑战。本文通过介绍汕头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运行情况,重点讨论该系统是如何解决在学分制改革中教务管理所面临的一些难题,如何支撑学校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汕头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生规模虽然不大,但其学科门类比较齐全,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02年学校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推行学分制,给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学分制的顺利实行,我们与教务处密切合作,在2002年下半年开始建设汕头大学教务管理系统。为了适应学校改革的需要,我们采用边建设边使用的开发模式,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目前系统功能已经基本涵盖了学校教务管理的绝大部分业务需求。可以说,目前汕头大学的本科教务管理工作已经离不开该系统。
自2002年下半年该系统的第一个版本投入使用至今,系统一直都在不断完善更新,功能越来越强。目前系统有用户15058人(其中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1293人、学生13755人),课程3752门,开课班17056个,选课717396人次,实践课和毕业论文(设计)有21362条,进行了20种共134场资格考试的报名工作,报名49606人次,组织考试6696场次,考生380044人次,完成2006至2011六届8122名毕业生的毕业审核工作,收集学生评教数据8197865条,为教师生成教学评估报告4878份。
系统的数据库是MS SQL 2005,开发平台为.NET,是一个标准的Web应用系统。系统的主要模型是教学单位制定课程目录,专业单位依据课程目录制定课程计划,学生依据课程计划制定学业计划,教学单位依据学业计划制定开课计划,教师和学生依据开课计划教学产生成绩,如图1所示。
图1是简化的数据库E-R图,目前数据库有数据表221个,储存过程806个,用户函数113个。
图1
图2
表1
系统实现了许多教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图2是有关理论课的流程。
系统在逻辑上按功能划分为22个子系统,如表1所示,实现的主要功能有305项,页面465个。
实现选课制的选课系统
实行学分制关键是要落实选课制。没有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选课系统,要推行选课制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在系统中实现了选课制所需要的相关功能。
我们知道,所谓允许学生自由选课只是相对的,并不是对学生选课不做任何限制,这些限制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专业要求,有些课程只允许相关专业的学生选修;二是课程要求,有些课程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修读;三是资源限制,有些课程开出的学位数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四是时间限制,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选课。目前,我们实现的选课系统是通过以下机制来实现对学生选课的控制的: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新生入学子系统学业导师子系统学生学籍变更子系统课程目录管理子系统课程计划管理子系统开课计划管理子系统学业计划管理子系统指导型课程管理子系统教室管理子系统辅助排课子系统学生网上选课子系统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2 0 2 1 2 2选课控制子系统考试编排子系统成绩管理子系统教材管理子系统教学质量评估子系统学生学习情况督导子系统资格认证考试管理子系统虚拟教室子系统毕业审核子系统教务档案归档子系统交流生管理子系统
1. 通过为开课班指定允许选读的专业、年级,只有被允许的学生才能选读;
2. 引入选课优先数来细分学生选课的优先权;
3. 通过课程的先修关系来实现课程要求控制;
4. 采用优先数随机淘汰和选课先后顺序淘汰两个规则解决学位不够问题;
5. 自动检测上课时间冲突,系统不允许选读有冲突的开课班;
6. 设置选课最高学分控制线,当学分达到学分的控制线,就不允许再选课;
7. 社科部课程控制,不允许选读多于两门的社科部课程;
8. 体育部课程控制,不允许选读多于一门的体育部课程;
9. 艺术教育中心课程控制,不允许选读多于一门的艺术教育中心课程;
10. 英语等级控制,不允许选读与自己英语等级不符的英语课;
选课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和开课单位协商交互的过程,由于学生可以自主选课,开课单位在学生选课前并不能确切知道要开多少课,只能依往年经验开课,所以学生选课时会出现有些课没人选,有些课选的人又太多,需要调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选课系统把选课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有效解决学生和开课单位之间开课和选课的协调问题。这四个阶段是:
初选课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不受学位数限制,此阶段结束后,教务处依据选课的情况,决定是否增删开课班或增减开课班的学位数,然后采用优先数随机淘汰规则删除超员开课班的多余人数,公布初选课阶段的选课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初选课的情况。
复选课阶段:学生在了解了自己初选课的情况后,进入复选课阶段,依据自己初选课的结果进一步选课,选课也不受学位数限制,系统只告知其排位数。复选课阶段结束后,教务处再次依据选课的情况,决定是否增删开课班或增减开课班的学位数,然后采用选课先后顺序淘汰规则删除超员开课班的多余人数,公布复选课阶段的选课结果。
补退选阶段:一般在开学的前两周进行,学生在试听课后,可以退选或补选课程,此时选课要受学位数限制,不能超员选课,如果有教材,也不能增订或退订。
调整选课阶段:此阶段学生不能自己直接操作选课,要通过提交申请,经开课单位及教务处同意,由教务处进行调整。把课程计划数字化模型化
课程计划是高校培养人才,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根本一点就是课程计划的改革。课程计划的设计,除了要合理规定计划中各类课程的比例和要求,使其能体现落实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还要特别能体现计划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给学生留有按照自身发展潜力进行选择的余地。这样一来,课程计划势必内容繁杂,各项要求逻辑复杂,很容易自相矛盾,学生难以透彻理解,影响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业计划,另外,也给毕业审核带来极大的困难。
把课程计划数字化、模型化是非常必要的,一是能够发现课程计划中隐含的自相矛盾的要求;二将有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需要完成的学业情况;三是能够进行毕业审核。我们实现的课程计划模型大致是每一个课程计划都是由一系列要求组成,一项要求用一个“课程组”表示,“课程组”分为若干类型,每一类型代表一类课程计划的要求,目前我们的系统中已有14种课程组类型,以下是其中的主要7种类型:
简单课程组 :该类课程组由一组课程{Ci}、要求修读的最少门数a或最低学分b组成,表示该类课程计划要求学生必须在所列出的课程{Ci}中,至少要修读a门课程或达到b个学分。
或者课程组 :该类课程组由几个课程组{Zi}组成,表示该课程计划要求学生要在课程组{Zi}中任意完成其中一个课程组Zi的要求就可以了。
并且课程组 :该类课程组由几个课程组{Zi}组成,表示该课程计划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所列课程组{Zi}中的所有课程组Zi的要求,才能完成该课程组。
总学分要求课程组 :该课程组由一个最低总学分数a组成,表示该课程计划要求学生至少要修读a个学分。
通识教育课要求课程组 :该课程组由一个通识教育课最低学分a组成,表示该课程计划要求学生至少要取得通识教育课课程的a个学分。
通过引入课程组的概念,我们把课程计划抽象为统一的数字模型,各年级各种专业的课程计划按此模型输入系统,实现了查询各课程计划、计算各学生学业进度、进行毕业审核等功能。制订学生个人的学业计划
课程计划只是规定学生完成学业应达到的要求,但没有规定学生应如何完成该课程计划,学分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安排学习的课程和学习的时间,因此每个学生实际上都有自己个人的学业计划,通过落实该学业计划来完成相应的课程计划。我们在系统中为每个学生提供保存个人学业计划的空间,学生和他的学业导师都可以随时维护其学业计划的内容。
学业计划的引入,为解决实行学分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学业计划可以使学业导师更具体明确地指导学生选课,学业导师通过在学业计划中输入第几学期学生应选读那些课程,从而能具体帮助学生选课;二是学业计划可以使选课系统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选课提供方便,选课系统能通过学生制订的学业计划了解到该学生目前要选读的课程,从而能够把相关的开课班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其选课;三是学业计划可以为教学单位制定开课计划提供依据,教学单位通过学生制订的学业计划统计出学生的选课需求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开课计划;四是学业计划可以使学生更方便地了解自己的学业情况,系统可以通过学生的成绩单、学业计划和课程计划计算出学生的学业进度,从而使学生了解所制定的学业计划是否合理可行。
落实学业导师制
学分制虽然使学生得到了自己制定学业计划,选择自己的学习课程和安排自己的学业进度等自由,但同时也加大了对学生完成学业的责任。在实行学分制前,学生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就能确保学业完成,顺利毕业,但在实行学分制后,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选择修读的课程,如何安排修读的时间,这些对学生,尤其对新生来讲是存在较大困难的,因为毕竟学生对课程、课程计划、专业要求还不能十分了解。所以,建立学业导师制,由教师具体帮助学生规划学业计划,是确保学分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机制。
我们发现,学业导师制在具体运作中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容易流于形式,原因是一位学业导师往往要负责许多学生的学业指导,而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相应的学业计划也不同,学业导师缺乏有效办法进行详细的指导帮助。对此,我们系统提供如下功能:
为学业导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相互沟通的留言平台
为每个学生单独提供制订保存自己学业计划的空间
为每个学业导师提供查询所指导学生信息的权限
允许学业导师查阅更改所指导学生的学业计划
从而使学业导师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沟通,与学生共同制订学生自己的学业计划,真正把学业导师对学生的学业指导落到实处。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
学分制一大特点就是课程计划更灵活、更富有弹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完成课程计划的途径非常多,学生只通过自己的成绩单是很难确切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的。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我们实现了学生学业进度的计算,可以很直观、很具体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
学业进度是利用课程计划和学生成绩单,通过一系列计算,得到课程计划中课程组的完成情况,如哪些课程组已完成,那些课程组未完成,缺多少学分,已取得学分的课程有哪些,还要修读哪些课程。学业进度的计算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由学生的原始成绩单换算为毕业成绩单,这主要是去除没有获得学分的课程成绩,增加通过课程替换得到学分的课程成绩;二是检查课程计划中每一个课程组的完成情况,检查的方式是以递归方式进行,不同的课程组类型用不同的算法检查,如果课程计划需要增加新的课程组类型,就要实现相应的检查算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适应课程计划的变化,满足教学改革的要求。
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自主选课,直接后果是学生的成绩单五花八门,造成学校对学生的学业情况的监管困难很大。按照学生手册规定,如果学生在上学期有六个学分的课程不及格,本学期就要控制该学生修读课程的总学分;如果学生连续两个学期都有六个学分的课程不及格,不但要控制学生修读课程的总学分,还要向他本人及其家长发出书面警示通知;如果学生出现三个学期都有六个学分的课程不及格,就要劝其退学。对此,我们的系统为学校的教务管理人员提供了督导学生学习情况的统计功能,不但能统计出各种情况的学生,还能依据规定作出相应处理,如打印书面警示通知等。从而很好地解决由于实行学分制改革给教学管理所带来的实际问题。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由于学生自主选课,使同一个开课班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年级,这使得任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不熟悉,学生都有各自的上课时间表,很难找到大家共同的空余时间,因此课堂外的讨论答疑难以组织开展。我们通过在系统中搭建留言平台和虚拟教室,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
留言平台提供的功能是:1. 学生、教师、教务人员相互之间可以留言;2. 任课教师给班里的所有同学留言;3. 教务员给本专业的所有学生留言;4. 教务处给所有学生留言;5. 系统给相关人员自动留言。自动留言功能是留言平台区别于其它留言板的地方,它使我们的系统更智能化、人性化,例如在教务处进行选课调整时,系统会通过留言平台自动把调整的结果告知相关的学生和教师;在教务员进行调课处理时,系统会通过留言平台自动把调课信息告知该开课班的学生和任课教师。
虚拟教室提供的功能主要是:1. 教师上载讲义和课件供学生查阅;2. 教师布置作业和学生提交作业;3.师生开展网上讨论和答疑。虚拟教室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实用的操作平台。
提高学生评教的作用
学生评教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学校管理部门了解掌握教师教学情况的重要途径。学生评教一般采用的是事后评教方式,就是在学期末要求学生集中对任课教师进行评教。事后评教方式存在几点不足,一是学生到学期末都忙于准备考试,参加评教的积极性不高;二是集中对任课教师进行评教,学生评教的工作量大,容易造成马虎应付,造成评教的结果可信度低;三是任课教师只能在授课结束后才能得到评教的结果,无法及时改进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了提高学生评教的作用,消除事后评教方式的不足,我们采用事中评教的方式,把学生的评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预评,第二阶段为正评。
第一阶段预评是在选课结束,教务处正式颁布选课结果后开始,一直到学期末第二阶段正评开始。此阶段内,学生随时可以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可以随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的变化而更改,而任课教师可以查看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情况(但不能知道具体的学生),从而可以及时了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加以改进。
第二阶段正评是在学期末的某一天开始(由教务处确定),在一至两周内结束。此阶段内,学生应对所任课的教师进行评教,并提交评教数据,评教数据一当提交就不能修改,没有提交评教数据的学生将看不到相应课程的成绩。
本文以汕头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为背景,详细讨论了学分制改革中教务管理所面临的若干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展现了系统对实行学分制教务管理的有效支撑作用,对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务系统,更好地支撑教务管理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我们相信,一个有生命力的系统就必须能够不断适应需求的变化,不断完善自身功能,解决用户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为汕头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