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敏/许 群/周进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矿产资源资产资本化管理是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资源资产资本化管理的前提是对矿产资源的价值进行核算,客观计量资源性资产。本文仅从会计与统计一体化(以下简称“会统一体化”)的角度来讨论矿产资源价值核算问题。
矿产资源价值问题是当前经济理论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Hotelling(1931)最早对资源价值进行了研究,他的理论为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自从资源价值这个概念被提出来以后,关于矿产资源价值的讨论便日益增加。讨论的热点有矿产资源有无价值、矿产资源价值内涵、矿产资源价值如何核算,等等。矿产资源价值研究的基本前提是明确矿产资源价值的内涵,只有明确矿产资源价值的内涵,才能为矿产资源价值核算以及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鲍荣华研究员认为,矿产资源不具备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意义上的价值。当矿产资源埋藏在地下时,人类没有加入任何劳动,所以不具备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意义上的价值。此外,当矿产资源被勘探出来后,仍然不具备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意义上的价值,因为地质工作者的勘探劳动并没有凝结在所探明的矿产资源上,而是凝结在以地质报告为主的地质成果上。她认为,矿产资源的价值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具有地租意义的价值。矿产资源所有者可以凭借所有权得到地租性质的有偿使用费。二是具有“潜在价值”意义的价值。这是由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垄断性和耗竭性决定的。
孙长远认为,矿产资源价值是地质勘查劳动与地下矿体相结合的产物。在矿产资源的勘探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矿产资源在没有发现之前,它是没有价值的天赐之物。但是投入地质勘查劳动并提交矿产储量报告就是对矿产资源的劳动投入,这种劳动投入凝结在矿产储量中,形成了矿产资源的价值。通过地质勘查工作获得的矿产资源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具体条件下选择的劳动对象。
可见,上述两位学者都认为矿产资源具有价值,但是在矿产资源价值的内涵上产生了分歧。事实上,两位学者的观点代表了长期以来学术界的两种争议。我们认为矿产资源包含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本身价值,二是外来价值,由多种要素组成。理解矿产资源价值的内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1)地租意义上的价值。地租是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矿产资源所有者可以凭借所有权得到地租性质的有偿使用费,如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等等,这些使用费都是矿产资源价值的实现形式。此外,地租的本质是剩余劳动的转化形式,它是由超额剩余价值转化来的。在采掘业中,由于矿产资源的蕴藏丰度、赋存条件、开采难易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归矿山所有者占有就是矿山地租。因此,矿山地租是矿产资源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勘投入价值。地勘投入所得到的地勘成果凝结了人类劳动,具有价值。地勘成果也是矿产资源价值的一部分。虽然对地勘活动的劳动投入并没有直接作用在矿产资源上,但是矿产资源的价值完整实现要依靠地勘成果,二者不可割裂。只有将地勘成果进行开采以及后续进行的选冶活动,矿产资源的价值才能得到完整实现。
(3)环境破坏补偿价值和代际补偿价值。首先,矿产资源价值包含环境破坏补偿价值。矿产资源开采活动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矿产资源开采所得收益一部分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恢复活动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价值即为环境损失价值。其次,矿产资源是一种耗竭资源,经过当代人的不断开采使用,下代人可使用的量会越来越少,它不能通过自然的方式得到补偿。这就涉及到代际价值补偿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矿产资源价值核算是伴随矿产资源价值概念的提出而产生的。西方国家普遍采用收益现值法确定矿产资源的价值,有学者认为西方国家矿产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所决定,采用收益现值法基本上是合理的。国内关于矿产资源价值核算的研究始于198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地矿部等单位先后进行过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工作,并在矿产资源定价理论、定价方法和矿产资源核算理论、核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成果。此后,很多学者采用收益现值法、成本核算法、市场价格法、替代市场法等方法对矿产资源价值评估进行了研究。徐强、阎军印认为,矿产资源价值评定应从三个层次来进行,即:矿产资源资产价值、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和矿产资源预测价值评估。沈振宇、朱学义提出矿产资源价值有三种方法: 丰度基价法、收益现值法和市价法。李恩柱、张咏梅认为,矿产资源的总价值=地勘费总额+环境治理费总额+绝对收益+级差收益-运输费总额,其中绝对收益=可采储量劣等资源条件下的矿产价格,级差收益=可采储量[单位品质(位)升高形成的单位矿产品价差收益+非劣等条件与劣等条件相比造成单位成本的降低额]。徐兰军在其博士论文中(2003)选择收益现值法对耗竭性资源资产价值进行了评估。
上述研究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矿产资源的价值构成及核算方法,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些研究也存在不足,有的价值构成不全面,有的对价值的本质内涵认识不清,有的割裂了价值构成中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有的仅仅从微观上进行了考量,陷入了大量微观数据计算中,不利于将矿产资源价值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而对于当前矿产资源资产资本化管理来说,迫切需要的是一种在宏观层面具有可操作性的价值核算方法,即下文讨论的以微观会计资料与宏观统计资料相结合的矿产资源价值核算方法。
在会计与统计一体化视野下,要考虑矿产资源价值核算方法在宏微观上的可行性,充分利用会计与统计资料,把矿产资源价值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便政府对矿产资源进行资源资产资本化管理。会统一体化视野下矿产资源价值核算思路如图1:
从当前我国现有的统计水平和矿产资源核算工作量的庞大性、复杂性来看,很多价值核算方法在实践中很难得到推广和运用,特别是上升到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层次。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个简便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矿产资源价值核算基本模型。此模型主要借鉴曹新元在当前租金法下提出的矿产资源价值核算公式,以及匡耀求和黄宁生从采掘业与制造业集约化程度的角度对资源自身价值占销售利润的比例进行估算的对比分析思想。
曹新元采用美国商业部经济分析局所使用的当前租金法,对我国查明资源储量的价值进行核算,他认为:
公式1的核心部分是计算资源自身价值占销售利润的比例,即:
图1 会统一体化在矿产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应用思路
我们认为公式2中矿产品销售利润和资本收益价值都是矿产企业各自的两个绝对指标,而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变动较大,以此来计算矿产资源自身价值缺乏公允性,也不利于后续的对比分析。因此,我们希望寻求更加合理的方法来计算资源自身价值占销售利润的比例。
匡耀求、黄宁生提出了从采掘业与制造业的集约化程度比较的角度来估算自然资源价值的方法。通过换算得出,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占了采掘业增加值的20/29,也就是说目前采掘业的增加值中约有68.97%实际上是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采掘业与制造业相比,工业增加值要高出很多的原因是资源性资产价值大部分未计入采掘类企业中,因而该类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盈余是一种混合盈余,尚未确认资源性资产的耗减成本,其收益是虚增的。我们借鉴了这种对比分析法,也将从采掘业与制造业对比的角度进行自然资源价值的估算。
综上所述,资源自身价值占销售利润的比例可大致确定为68.97%,因此矿产资源自身价值的核算公式为:
根据资源计算对象不同,资源利用系数有不同的含义。当资源计算对象为查明资源储量时,资源利用系数=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当资源计算对象为耗竭量时,资源利用系数为1。因此公式3可细分为如下两种模型:
矿产资源价值核算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鉴于篇幅限制,本文仅以主要黑色金属为代表,尝试通过计算2010年主要黑色金属的查明资源储量价值和耗竭量价值,来验证计算其他矿产资源价值的可行性。
2.3.1 指标数据获取
2.3.1.1 主要黑色金属查明资源储量和耗竭量
计算每年黑色金属耗竭量涉及到采矿回采率和矿石产量两个指标,耗竭量=矿产量/采矿回采率。矿产量来自《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2010年)》,采矿回采率见表1。
2.3.1.2 价格和销售利润
表1 主要黑色金属矿采矿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
主要黑色金属矿价格采用的是平均价格,利润和销售收入采用的是当年指标。销售利润率=利润/销售收入,利润和销售收入来自《中国矿产资源年报(2010)》。
2.3.1.3 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
回采率为经济可采出矿量占总矿量的比例。选矿回收率为选矿产品(一般为精矿)中某一有用成分的重量与入选原矿中同一有用成分重量的百分比。不同矿山回采率各不相同。
2.3.2 主要黑色金属矿价值计算结果
利用公式4、公式5计算出2010年我国主要黑色金属查明资源储量价值和耗竭量价值(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见表2:
2.3.3 会统一体化视野下矿产资源价值核算展望
本文在现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从会统一体化的角度讨论了矿产资源价值核算方法。在此,提出一些矿产资源价值核算展望:
表2 2010年主要黑色金属价值核算汇总表单位:亿元
(1)加强指标的细化研究,提高指标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公式4和公式5中的一些指标,如价格随着市场供需不断波动,回采率、选矿回收率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一些矿产资源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指标难以获取等等。提高这些指标的准确性,使其更能反映矿产资源的真实价值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应探讨采用现代化的统计计算手段,建立对整个矿产资源的价值进行核算的数据库系统。
(2)加强将矿产资源价值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用研究。矿产资源资产资本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合理的矿产资源使用和补偿机制,矿产资源价值核算为建立合理的矿产资源使用和补偿机制提供了依据,也是进行真实国民储蓄研究的前提。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大多未将当年耗竭矿产资源的价值考虑进去,因而在国民经济账户中存在高估收入或低估支出的现象。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研究通过矿产资源耗减价值修正、分析其对国民经济发展指标的贡献,如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最终消费支出等等,尽管是粗略的,但是对资源环境社会的建设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1]鲍荣华.矿产资源合理配置体制与政策[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37-38.
[2]孙长远.关于矿产资源价值问题的探讨[J].中国地质经济,1991(3):26-33.
[3]王广成,李祥仪.论矿产资源的价值及价值构成[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1996,18(6):22-26.
[4]高殿军,王志宏.矿产资源价值及其构成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13(1):31-34.
[5]徐强,阎军印.论矿产资源的价值评定[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7(2):35-39.
[6]沈振宇.矿产资源价值确定方法新探[J].矿产保护与利用,1999(3):1-5.
[7]李恩柱,张咏梅.矿产资源价值确定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00(11):11-12.
[8]徐兰军.耗竭性资源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3:31-44.
[9]曹新元.中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04)[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42-146.
[10]匡耀求,黄宁生.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自然资源价值耗减量的估算[C]//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
[11]马国霞,石敏俊,赵学涛.基于矿产资源价值核算的中国真实国民储蓄及其区域分异[J].自然资源学报,2009(1):10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