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华/欧阳平
(1.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1149;2.成都理工大学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我国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国内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及当前的发展阶段,决定了这种矛盾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即“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加剧,我国战略矿产的持续稳定供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期,由于我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及其他因素的复合影响,造成全球能源矿产品价格疯涨,为我国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难以估量的隐患。能源矿产资源的持续稳定供应早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成为国家战略问题,必须从国家的高度做出全面的战略筹划,从顶层设计和长远考虑来解决我国战略矿产的有效保障及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20世纪后叶近50年的地质找矿工作发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1世纪近12年的地质大调查工作,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发现一批新矿产地,初步形成10大新的矿产资源接续基地。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巨大,许多重要的战略资源,如石油、铜、镍、铬、钾、铝、铁、锰等,近1/2-2/3的需求必须依赖境外供应!新时期矿产资源的“保证供给、保障发展”工作,必须要有新思路,必须全面加强矿产资源能力系统建设。
国家矿产资源能力系统(MCS),就是从保障国家长期发展的需求出发,利用找矿增储、高效利用、循环替代及全球控制等综合手段,全面加强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建设,在中长期的时间尺度及危急时刻,都能全面而有效地保证我国战略矿产的稳定供应,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矿产资源能力系统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地质找矿工作,而是在“三个条件下”(市场经济、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结合中国矿产资源供需的历史、现实及未来,为满足国家未来发展需求而迫切需要加强的系统能力建设。在矿产资源能力系统建设中,必须充分依赖科学技术,加强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投入,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方面的技术投入;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利用金融、外交、经援和外贸等综合手段,加强全球资源控制及提高我国在全球矿产品市场的话语权;利用经济和行政手段,做好战略矿产品的储备工作(这主要不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事情);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低能耗、低矿耗的产业体系、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
加强国家矿产资源能力系统建设,在科学把握我国社会经济近中期发展对矿产资源全方位需求的基础上,全面调查现有矿山及矿产地储量现状,摸清有效资源家底及资源供应潜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勘查投入与储量增长规律,及保障储量稳定增长的勘查投入机制,做到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全球控制,长远保障。坚持利用科学技术解决我国中长期的矿产资源供应问题,全面提高矿产资源采选综合回收率,共伴生矿产综合回收率,以及尾矿利用率。探索中国特色的资源替代道路,建立促进金属及其他矿产循环利用的制度体系。同时,综合利用我国国力,有效控制全球资源,逐步提高我国紧缺矿产境外权益矿进口的比重,为我国中长期发展夯实坚实的资源基础。
国家矿产资源能力系统主要包括高效利用、回收替代、全球控制和找矿增储4大模块(子系统)。每个模块互相衔接,结构、功能和建设目标各不相同,自成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矿产资源能力系统,缺一不可。矿产资源能力系统建设是个动态的过程。(参见表1)
主体结构:高效采选回收系统,全程伴生回收系统,尾矿回收利用系统。
主要功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资源供应问题。
-降低矿石入选品位(增加储量)
-提高采选回收率(提高矿石产量)
-提高共伴生元素综合回收利用率(一矿变多矿)
-尾矿综合利用(资源再利用,清洁生产)
中期目标:重要矿产综合回收率提高5%,高效利用率达到60%,尾矿利用率达到80%(假定参数未充分论证,下同)。
2010年,我国煤炭产量32.4亿t,净进口1.4亿t。如果煤炭采、洗能够综合提高5%的回收率,则可以多出煤1.62亿t。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回收利用效率较低,潜力巨大。我国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的回采率达到92%,选矿回收率达到85%以上,6种有用成份铜、钼、铅、锌、银、金都能够回收。如果做到这样的水平,我国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将能够更上一个层次。
表1 国家矿产资源能力系统结构、功能及目标一览表
主体结构:珍贵材料使用回收系统,城市采矿(循环)制度系统,替代创新系统。
主要功能:利用技术和制度创新解决短缺、贵重矿产供应问题。
-基金属替代贵金属
-非金属替代金属
-非矿原料替代矿产原料
中期目标:铝代铜10%,光纤替代铜铝,贵重金属回收90%,有色金属回收50%。
资源回收(再生)利用节能、低碳、环保、节约资源,潜力巨大。据测算,与原生金属生产相比,我国每吨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分别节能1054kg、3443kg、659kg标煤;节水395m3、22m3、235m3;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380t、20t、128t;每吨再生铜、再生铅分别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硫0.137t、0.03t。近10年来,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连续保持快速增长,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等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27%,从2000年的72万t增加到2009年的633万t。2009年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占当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的24.3%,相当于10年前全国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
主体结构:矿产品进出口许可报告系统,境外矿产勘查开发许可制度,境外矿产勘查风险基金,进出口通道安全保障措施(国家综合举措)。
主要功能:利用资金、技术、外交、经援、保险等综合手段,有效控制全球优质资源,提高我国境外份额矿比例,保障战略矿产的境外供应。
-资本、技术换资源,长期价格机制,低价进高价出,储备
-结伴并购(利益共同体),原材料基地外迁(碳排拒门外)
-控制境外优质资源
-提高战略矿产份额比例
-通道安全
中期目标:境外份额石油达到总进口70%(中期进口4亿吨原油中,要求份额产量达到2亿吨),境外份额铁矿石达到总进口60%,境外份额铜(金属)占进口总量50%,来源多样化及通道安全。
主体结构:结构调整下的储量需求监测,潜力评估及投入-储量模型,创新储量管理系统(占用储量动态监测,余量新区储量规划-矿区与接续基地建设规划,待发现可用资源量-勘查投入)。(参见图1)
主要功能:通过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加大地质勘查投入,以我为主保障国内矿产供应。
-储量统计发布
-矿山统计报告
-需求监测预测
-储量规划预测
-开发利用规划
-投入增长控制
图1 结构调整下的储量需求监测模型
中期目标:建立高效的资源利用激励模式,全面提升战略矿产自保率(国内矿山产量与需求量之比),确保优势资源优质开发,确定资源开发战略区和接替区,建立有效的勘查投入-储量增长机制。
国家矿产资源能力系统建设是今后矿产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必须从国家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当前,需要转变矿政管理思路,把矿产资源管理的重点转回到储量(资源)管理及矿山生命周期管理上来(矿政管理的核心是储量与矿山),全面加强管理基础及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调查成果(如“三调”,358专项)。从制度和机制上,夯实基础,继往开来,全面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
国家矿产资源能力系统建设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近年来,我国单位地质人员的勘查投入有逐渐接近饱和的趋势,必须加强复合型地质勘查及矿山监管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强县市及部级相关地质矿产管理部门人才培养与培训,加强走出去执行境外矿产勘查开发人才的培养工作。
高效利用系统要求建立矿山效率指标统计与季度报告制度,实行差别化的税收激励制度,这也是从需求端调节矿产资源供应的基础工作。加强高效利用攻关及成果推广应用。落实有色金属、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关条款,“支持采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开发利用铜、铅锌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等,提高资源高效利用水平;制定煤铝共生资源利用专项规划,抓好高铝粉煤灰利用示范工程;搞好铜、铅、锌冶炼余热利用;推广废渣、赤泥等固体废弃物的应用,实现生产零排放”。建立资源配置与资源节约、保护挂钩制度。
回收替代系统要求建立我国重要矿产品的循环回收制度体系,进一步落实《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矿产品替代攻关(如稀土替代技术,混合油技术),并探寻适合我国的矿产品替代途径。
全球控制系统要求建立矿产品进出口指导制度,探索建立境外矿产勘查开发指导制度,做好走出去境外矿产勘查开发资质认证,规范并做大境外勘查风险基金,并且建立境外资产保险与管理制度。
找矿增储系统要求建立规范的矿山及矿产地统计制度系统,建立规范的储量分级、评审及发布制度,建立需求-产量-储量监测预警系统,矿产资源需求调控模式,建立长效的勘查投入-储量增长机制,在找矿战略行动纲要中,启动战略矿产找矿勘查专项。配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强战略性新兴资源如页岩气、锂、新型能源、新型材料等矿产的勘查、评价及开发工作。
[1]YUAN Guohua.On the Developme nt of China's Mineral Capacity System (MCS), INTERNATIONAL C ONFERENCE Avoiding the Resou rce Curse: Managing Extractive Industries for Human Development.[R/OL].(2011-10-21)[2012-07-30].http://www.undp.mn/mining/papers/On%20China's%20 Mineral%20Capacity%20 System%20YUAN_Guohua.pdf.
[2]袁国华.国家矿产资源能力系统建设应加强顶层设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03-02(7).
[3]袁国华.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思路与重点[J].中国发展观察,2011(9):9-13.
[4]姚华军,付英,袁国华,等.矿产资源战略研究[R].北京: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