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君 浙江省建德市中医院肝病科 建德311600
本院自2005年1月以来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炎,取得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药物性肝病146例,其中胆汁淤积型78例,男35例,女43例,年龄16~79岁,平均46.3岁;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炎诊断符合Maria 药物性肝损害(1997年)的诊断标准,以胆汁淤积为主的药物性肝炎主要表现有黄疸、血清碱性磷酸酶增加和瘙痒[1]。
治疗组采用腺苷蛋氨酸冻干粉针剂,根据患者体质量予1~2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如伴糖尿病者则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天1次;熊去氧胆酸胶囊0.25g,口服,1天3 次。对照组同样根据患者体质量予腺苷蛋氨酸冻干粉针剂1~2g 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天1次。两组均使用基础治疗方案,如阿拓莫兰、甘利欣、维生素C等静脉滴注,7天为1个疗程。
观察指标:治疗开始后,每天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每周复查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谷氨酰转肽酶(GGT)等,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降幅,并每天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检查血、尿常规,肾功能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疗效标准 显效:各项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无明显不适症状;有效:各项肝功能指标有所恢复,但仍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有轻度不适症状;无效:各项肝功能指标无改善或恶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并发症。
3.2 两组肝功能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第1周ALT 下降明显,其它指标下降也有明显改善。治疗第2周,黄疸指标开始有较明显的下降,其他指标均有下降,自觉症状进一步改善。通过4周的检测和观察,治疗组肝功能改善更明显,尤其对TBIL、DBIL、GGT 指标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的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的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3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率37.5%,总有效率95.0%,对照组分别为26.3%、7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耐受性良好。
由于各类新药的不断出现,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日趋增加,目前已报道引起急慢性肝病的药物种类达1000多种[2]。
肝细胞对胆汁的排泄主要包括胆盐依赖和钠离子依赖两种机制。肝细胞在受到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破坏时,这两种机制涉及的各个步骤都发生了变化,包括膜运载胆盐的受体、细胞内转运过程、Na+-K+-ATP 酶、离子交换、细胞骨架和细胞膜的完整性均不同程度发生障碍,不能正常地将胆汁排出细胞外,由于胆小管内胆汁流速减慢以及免疫反应引起小叶间胆管进行性破坏和减少,导致肝内胆汁淤积。同时肝内转巯基作用受限,导致肝细胞内胆汁酸的聚积和解毒功能下降,而损害肝细胞[3]。
腺苷蛋氨酸是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的天然物质,主要作为甲基供体参与各种酶促转甲基过程。腺苷蛋氨酸能使质膜磷脂甲基化,调节肝脏细胞膜的流动性,促进肝内多种物质的解毒。因此,补充外源性腺苷蛋氨酸可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防止胆汁淤积的形成,有助于受损肝细胞功能恢复。
熊去氧胆酸是一种与胆汁循环、肝细胞膜密切相关的化学分子,它可抑制内因性胆汁酸的界面活性,使肝细胞膜上的胆固醇和磷脂不易溶解,起到稳定肝细胞膜的作用。熊去氧胆酸还能抑制肠道其他胆酸和致痒物质的吸收,减少内源性胆汁的回收,还有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
腺苷蛋氨酸和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炎患者,可优势互补,共同促进黄疸水平的下降及保护肝功能。且联合治疗中无明显的毒副反应,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是目前临床上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1]陈灝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00-2001.
[2]徐春军,丁伟航.药物性肝损害[G].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2010.
[3]石理兰,窦晓光,乔光彦.药物性肝脏损害[J].辽宁医学杂志,2001,15(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