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兰军 徐朝辉浙江省衢州市中医院 衢州32400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50%以上的患者病变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呈反复发作,治愈难度大,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2006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应用外用溃疡散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3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35例均系我院肛肠科住院患者,发病年龄19~56岁;病变部位:直肠25例,乙状结肠98例,左半结肠11例,全结肠1例;临床表现为腹痛、频繁腹泻、反复脓血黏液便。135例分为治疗组74例,男48例,女26例,年龄20~53岁,平均(38.3±9.06)岁;对照组61例,男37例,女24例,年龄19~56岁,平均(40.1±9.0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常规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 操作方法 治疗组采用外用溃疡散(商品名:外用溃疡散)2.0g+0.9%NS100mL 保留灌肠,1天2 次。灌肠前清洁肠道,利于药液的保留和吸收。患者取左侧屈膝卧位,臀部稍抬高,取一次性灌肠器缓缓插入直肠内10~15cm,采用滴灌,药液进入的速度宜慢,以减少对直肠黏膜的刺激,药液进入后改为屈膝仰卧位,抬高臀部30min,继而改为右侧卧位30min,使药液保留1h以上,并充分到达结肠,充分吸收。对照组采用锡类散1g+生理盐水20mL 保留灌肠,两组均以14天为1个疗程,间隔2~3天,一般连续治疗2个疗程。
2.2 监测指标 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大便隐血及电子结肠镜等检查至少2次。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结束后进行疾病活动指数评价。
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3.1 疗效标准 按完全缓解(各项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见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内镜和病理检查结果均无好转)3级评定,完全缓解和有效合计为有效;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判[1]方法见表1。
表1 溃疡性结肠炎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AI)
3.2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 治疗组完全缓解率75.68%,有效率98.64%;对照组完全缓解率57.38%,有效率93.4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3 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价 包括大便频率、直肠出血、内镜检查结果和医生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价,两组主要D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DAI)比较 分
3.4 安全性评价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外用溃疡散是中成药制剂,主要成分为多种矿物质包括寒水石、雄黄、朱砂、银朱、石决明、冰片、人工麝香等。临床上一般用于肛肠科手术后、宫颈糜烂及皮肤溃疡的换药。我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该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疗效,而且止痛效果良好,对肠道的刺激性较小,减少了患者痛苦,使用方便,可以做为锡类散灌肠的替代药物。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认为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等方面的因素,病程较长。在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中,肠黏膜不断破坏和修复,导致正常结构的破坏,甚至出现出血和溃疡面的形成。外用溃疡散药性温和,方中以疗伤药寒水石为主,该药具有清热泻火,缓解赤热疼痛之功效,主要成分为(CaSO42H20),有良好的止血和血管生成作用;冰片清热解毒、生肌敛腐,同时具有良好止痛作用;雄黄止腐敛疮、杀菌消肿;银朱、朱砂清热,疗伤;石决明燥黄水、疗伤;麝香杀菌、止痛,《景岳全书》谓麝香“除一切恶液,痔漏肿痛、脓水腐肉”之良药[2];以上各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收敛止血、祛腐生肌之效。该药为微细状粉末,具有良好的药物附着性[3],将其通过保留灌肠的方式,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使药物微细状粉末充分吸附在肠黏膜上,与病变部位的病原微生物结合,使之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起到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同时,其富含的钙离子参与凝血反应,促进创面止血;冰片减少液体渗出和组织水肿;还有增加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增加机体免疫力,有利于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创面愈合。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545-550.
[2]白清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上)[M].呼和浩特: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812-813.
[3]刘军平,黄城鑫.外用溃疡散保留灌肠治疗肛门疾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9,10(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