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加晋,杨顺良,赵东波
(1.福建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13;2.福建省海岛与海岸带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13)
GIS空间分析方法支持的泉州湾整治利用规划研究*
张加晋1,2,杨顺良1,2,赵东波1,2
(1.福建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13;2.福建省海岛与海岸带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13)
在GIS空间分析方法的支持下结合地方需求,提出泉州湾整治利用规划的思路。有效结合增加纳潮量、改善湾内水循环,整合产业集群等目标要求,进行了针对性的规划布局,提出了整治方案。创新性的提出对鸟类保护区进行引导保护的人工岛方案,既解决了泉州湾整治利用中疏浚淤泥的外运倾倒问题,又解决了地方政府市政建设等经济发展要求对环境保护的压力问题,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了决策性支持。
空间分析;海域整治规划;泉州湾;纳潮量
为解决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和日趋紧张的临海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泉州湾海域的海域功能,缓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增强泉州湾生态承载能力,达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妥善协调处理多种功能用海的矛盾,合理安排用海需求规模和用海时序,开拓优化发展空间。
泉州湾内湾的洛阳江口及百崎湖海域沿岸人口稠密,经济繁荣,乡镇企业发达,滩涂上互花米草滋生蔓延,致使泉州湾内湾海域滩涂面抬高,航道变窄,海域面积缩小,纳潮量锐减,水交换能力变小。来自陆域日益增加的陆源废水不能有效地交换至湾外,造成泉州湾水环境质量恶化,影响周边人民生活质量和旅游景观视觉效果,也危及所在的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保护区的环境质量。百崎湖是位于内湾中部的潟湖,通过闸门与泉州湾相连,周边地势低洼,湖内水体交换能力弱,水质环境较差,岸滩环境较混乱,湖边岸线环境差。依据相关规范及技术要求[1-3],福建海洋研究所组织开展了泉州湾整治利用规划研究。
泉州湾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规划海域范围为湾口北起惠安县张坂镇浮山岛岸边,南至石狮市东北祥芝角。湾内在洛阳江口以洛阳桥为界,在晋江河口以晋江市与丰泽区陆域行政区域界线最终界桩为界。泉州湾海岸线长132.75km,海域总面积211.24km2,湾内最大水深为24m,湾口有栏门沙发育。若以秀涂西南角至石湖西北角连线为界,可把泉州湾分为内外两部分:西侧为内湾,封闭性较强;东侧为外湾,属开敞式海湾,水交换较强。周边行政区域跨越二区二市一县,包括11个镇(乡、街道)(图1)。
图1 泉州湾整治规划范围
泉州湾位于福建省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城镇化水平高、区域经济繁荣、乡镇企业发达,人为污染较严重。泉州湾内有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设洛阳红树林核心区、桃花山海滨水禽核心区和蟳埔枪城河口湿地生态核心区等3个核心区。
规划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原则;海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优化布局原则;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规划期限至2020年。
空间分析作为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基于地理对象的空间布局的地理数据分析技术,其目的是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在海洋功能区划评价中,空间分析是评价方法的具体执行工具,有很多种类型和方法,如空间查询与量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空间插值、数字高程模型和空间建模、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等[4],泉州湾用海功能分区格局见图2。
图2 泉州湾用海功能分区格局
目前,在国家海洋局《关于加强区域建设用海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关于印发区域建设用海管理有关技术规范的通知》(2008)和《区域用海规划编制技术要求》(2010)等文件中均未对用海规划的技术方法作出规定。而我国海洋功能区划执行的国家标准是《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T17108-2006)。导则中规定了海洋功能区划编制的指导原则、分类体系、指标体系、编制方法等,其规定的方法主要有指标法、叠加法、综合分析法。
其中:指标法是指根据海洋功能分类体系和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海洋不同区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环境保护要求划出各类具体的海洋功能区。叠加分析法是将所收集到的各类资料编绘成图件,并将与收集到的各种图件进行叠加,依据功能区划的原则进行分析比较。保留合理的功能,舍去不合理的功能,比较、确定主导功能。综合分析法是按照区划原则,利用海洋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评价、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的形势结果分析,综合考虑海域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环境保护要求,协调各种用海关系,确定海洋功能区类型及功能的主次关系。
导则给出了区划方法的基本概念,但缺少具体的应用指南或流程,同时指标体系也存在定性描述较多的不足。在具体的功能区划实践中,难于全面应用导则给出的区划方法,且功能区划划分最终是根据专家的评判,缺乏客观性,受海域利用现状、区域发展规划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海域自然属性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是划定各种功能区的先决条件,海域的社会属性即海洋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海洋功能区划划分的必要条件。要进行海洋功能区的空间单元划分,必然要将大量的海域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生态环境等各类资料编绘成图件,明确海域资源、使用现状、开发规划等空间布局。结合上述分析和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实践,泉州湾整治利用规划采用如下的功能分区方法(图3)。
(1)采用指标法。根据海域使用现状的自然属性,初步确定港口、旅游、海洋保护区等涉海产业的海域使用现状,初步形成自然属性功能分区,并在GIS软件下建立海域使用现状图层管理。
(2)采用叠加法。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涉海行业海域使用规划空间数据,在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下,叠置分析使用现状、规划图层,形成初步的泉州湾海域利用功能区布局方案。
(3)采用综合分析法。引入专家和部门协调意见,确定功能分区的功能和开发顺序,结合整治用海规划目标,提出泉州湾整治的方案,并对海洋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做局部调整,形成最终的用海规划布局方案及开发时序。
根据与环泉州湾的涉海行业规划中空间功能相衔接的原则,将环泉州湾海域规划为空间相对独立的环境整治、港口物流、滨海旅游和渔业四大功能,构建“一湾四功能七片区”的用海功能分区格局。
范围自洛阳桥至后渚大桥海域,其功能目标是内包含湿地公园和河口湿地保护区,两岸陆域为城市建设用地。
范围包括百崎湖水域及湖口白沙至秀涂沿海滩涂。功能目标为加强百崎湖水体交换,改善湖内水质,优化环境,造就亲水生活岸线、生态湿地景观岸线、湿地公园和城镇景观,为百崎、秀涂城市建设、台商投资区建设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
范围包括石湖作业区至古浮澳,主要功能为港口物流。
范围包括秀涂作业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港口发展用地,南部为码头。主要功能为港口物流及台商投资区配套码头。
范围自浮山岛至崇武镇沿海岸线,包括青山湾、西沙湾与半月湾等海滨沙滩,主要功能为滨海旅游。
范围包括仙石镇沿岸滩涂海域,主要功能为滩涂蛏苗天然繁育育种。
位于泉州湾口南侧祥芝半岛北面海域。基地将建设成为以祥芝国家一级渔港为特色,船舶修造、海员培训为支撑的滨海特色型城镇,为石狮及周边地区渔业生产发展创造优越的配套条件。
上述7个片区,按照开发时序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临海产业填海需求分别规划了近期开发14块,中期开发10块和远期开发4块填海区域。用海需求分别规划了近期开发23块,中期开发11块和远期开发12块用海区域。其中,规划近期开发中的用海区域包含已颁发海域使用证的项目用海。
洛阳江口综合整治方案总体上包括红树林种植和红树林生态修复、滩涂疏浚及适当造地筑路、清除大米草蔓延区等3个方面,从而达到增加泉州湾纳潮量,提高湾顶内湾水交换能力,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美化岸线环境等效果(图4)。
图4 洛阳江口及百琦湖综合整治规划
同时,利用缓冲区和叠加分析方法,结合海湾地形等深线要素分析,提出将滩涂大米草蔓延区设置为人工岛型湿地保护区生态岛概念,即利用泉州湾疏浚淤泥填高,种植树木,周围种植红树林,设置无人候鸟岛,建设鸟类高潮位调节区,形成人工岛型湿地,为各种珍稀鸟类、鸻鹬类和鹭类等水鸟在提供栖息地,从而接纳桃花山珍禽保护区鸟类築巢,在提升周边环境保护区保护功能的同时,还有效地解决了部分疏浚淤泥外抛的问题。
百崎湖整治规划首要问题是要解决在百崎湖与泉州湾之间打通进水连接通道,解决湖区水体的纳新和防洪排涝问题。研究中根据等高线、土地利用、围垦、水渠等地形要素进行距离分析,进行最优化设计,提出百崎湖“三联通”工程方案:①石任水道(b6):规划在现有洛阳江经石任村至张坂的引水灌溉渠边新开挖引水渠道,引泉州湾水体经该水道进入百崎湖湖顶水域,达到百崎湖水体与泉州湾水体进行有效交换的目的。②白沙水道(c1):现有白沙围垦与百崎湖中部围垦养殖处开挖水道,连通泉州湾,通过计算,该处的土方开挖量最少且距离最短。③海堤桥闸:维持百崎湖口南侧现有水闸进出水功能的同时,新建设一座桥闸型进出水通道,桥闸可通车设计;同时百崎湖整治规划方案还包括百崎湖周边岸线整治及对百崎湖口白沙至秀涂沿岸滩涂海域进行疏浚,适当回填造地。
整治方案中必须开通石任水道,海水从百崎湖顶到达湖口位置。但随着洛秀组团、台商投资区的建设,其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和工业排水的增大,仅开通石任水道将存在湖水交换周期长、湖水交换量小的问题,届时百崎湖将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社会进步、环境容量等对水体环境的要求,将对湖水水环境质量维护造成难度,故应拓展其他纳潮渠道,增加拓开白沙水道,新建百崎海堤桥闸,增加纳潮量,改善海水水交换率,缩短交换时间,从而起到连通内外水体,改善湖区水环境,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城建建设,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台商投资区建设的作用。
根据计算,两综合整治片区总疏浚量为1 921万m3,各相关需填方量为1 296万m3,尚有625万m3疏浚淤泥量,需要运输到泉州湾口海洋倾倒区倾倒。洛阳江口综合整治片区和百崎湖综合整治片区新增填海面积合计为114.9hm2,围垦区填海新增面积为57.8 hm2,总为172.7hm2。百崎湖三联通方案完成后百崎湖将增加纳潮量90万m3、增加排水量58.3万m3,完成一次理论水交换需要5d就可以完成,远大于现有的约20d。
规划中对泉州湾纳潮量的变化进行了数模运算分析预测,在泉州湾布设了4条断面,断面1为规划范围边界线,其余3条断面位于洛阳江入海口的洛阳江口综合整治片区(图5)。由表1和表2可知,按照由湾外往湾内的断面顺序,纳潮量的增加呈减少趋势;断面1和断面2基本上相近,说明:由于规划疏浚工程的实施,纳潮量的增加将主要位于后渚以北的内湾;小潮断面2纳潮量增加比断面1还大,原因是由于规划实施的滩涂浚深对小潮时影响较大,使更多涨潮流进入疏浚海域。由于工程设计将从低潮时基本出露的近岸浅滩疏浚到当地理零深度基准面,将对小潮的纳潮量影响很大;除了断面1小潮纳潮量增加比大潮纳潮量增加略小外,其他断面小潮纳潮增加量比大潮还略大;而由于小潮工程前纳潮量较小,故小潮工程后纳潮量增加率也明显比大潮纳潮量增加率大。
图5 工程前后纳潮量计算断面位置
表1 工程前后4个断面大潮纳潮量变化
表2 工程前后4个断面小潮纳潮量变化
为了了解工程疏浚对泉州湾潮流场的影响,模拟计算、绘制了大小潮期间工程前后整个泉州湾和后渚以上的内湾的流场图。根据分析预测结果,整治规划实施前后整个泉州湾的潮流格局基本不变,后渚内湾由于工程疏浚增加了较大的纳潮量,使后渚以上的内湾潮流更加顺畅,后渚以北水域流速明显变大。
还有一个较明显规律是涨潮比落潮流速增加要大,这可以从物质的源汇角度进行解释:后渚以北内湾,在涨潮时潮流流入,相当于潮水的汇(容器),而在落潮时潮流往南流出,最后往东流向外海,这时相当于源;规划的3块疏浚区相当于把内湾的源汇增加,纳潮量增加,而由于从整个泉州湾到内湾的地形,类似于一个喇叭地形,故在涨潮的时候,由于地形的束窄作用,流速增加较大,而落潮的时候,由内湾到整个泉州湾,地形放宽,故流速增加较小。
规划实施后冲淤变化分析根据交通部《海港水文规范》所推荐的淤积强度估算公式和文献提出的推广建议[5],对疏浚海域进行年淤积强度估算。经计算,百崎湖口滩涂疏浚区的回淤强度为7.4cm/a,洛阳江口滩涂疏浚区、后渚至城东滩涂疏浚区两块疏浚区的回淤强度都约为9cm/a。
对泉州湾综合整治规划的研究,是在海洋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条件对海域使用的需求和海洋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对区域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用海项目进行的统筹安排,对海洋产业及海域使用结构与布局的调整优化,解决了涉海行业之间的海域使用矛盾,使临海产业之间的规划布局更为合理,使海域开发利用规模和强度与海洋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规划的实施将发挥泉州湾海洋资源的最佳综合效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为新一轮的海洋功能区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空间分析方法在区域用海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是针对当前海域开发及海域规划中相关技术课题研究的实践,对区域用海规划规划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尤其是内湾形和潟湖式的海域整治与规划中有借鉴意义。同时提出了提出人工岛型湿地保护区生态岛概念建议,在提升周边环境保护区保护功能的同时,还有效解决了部分疏浚淤泥外抛的问题。
虽然本研究验证了GIS空间支持的海域整治规划中应用的可行性,但仅限于空间分析方法在海域用海规划编制方面的应用,海域整治利用开发规划是一项涵盖面广泛的复杂工作,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其中的应用不管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与延伸。
[1] 国家海洋局.关于加强区域建设用海管理工作的意见[Z].2006.
[2]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区域建设用海管理有关技术规范的通知[Z].2008.
[3] 国家海洋局.区域用海规划编制技术要求[Z].2010.
[4] 秦昆.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5] 陈明剑.海洋功能区划中的空间关系模型及其GIS实现:以莱州湾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J213-98海港水文规范[S].1998.
福建省科技厅公益性基金项目(2010R1006-4);福建省“908”专项围填海综合评价(FJ908-02-01-05);福建省海岸带开发活动环境效应评价项目(FJ908-02-02-02);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项目(泉州湾整治利用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