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伟康,徐文斌,王 倩,谭 论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 300171)
天津市海洋开发现状、特点及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简析*
翟伟康,徐文斌,王 倩,谭 论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 300171)
近年来,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天津市海洋开发规模空前,尤其是填海造地工程用海,已经成为天津市用海的主角。海洋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导致环境受到污染,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海洋灾害暴发频繁,经济损失加重。文章主要对天津市海洋开发现状和海洋开发利用特点、海洋开发利用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提供借鉴。
海洋开发;海洋生态环境;填海造地;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首批开发开放的沿海城市,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2006年国务院将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海洋开发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水综合利用业等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并带动其他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整个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1],2009年天津市海洋生产总值达2 158.1亿元,比2006年的1 369.0亿元增长57.6%,平均每年增长19.2%,远高于全国海洋经济增速的平均水平。不过由于天津市海域的自身特点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超过了资源承载能力,天津市海洋的开发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日益严重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天津市所辖海域及海岸带位于渤海的西部,渤海湾顶端。天津市管辖海域面积约3 000km2,其中,潮间带面积约336km2,水深0~-5m的海域面积约847km2,-5~-15m的海域面积约746km2。天津市拥有海岸线153.66km,其中大陆岸线全长153.2km,其最北端位于天津市和河北省行政区域北界线与海岸线交点(涧河口以西约2.4km处),南至歧口[2-3]。
天津市海岸类型均为堆积型平原海岸,即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海岸线平直,地貌类型比较简单,浅滩宽度平坦。天津市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滩涂资源、港口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渔业资源和海水资源等,为天津市海洋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源条件。
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海洋开发较为活跃,向陆一侧的岸线已经基本完全开发利用,向海一侧开发利用程度也较大,且已经没有自然岸线。根据天津市“908专项”的海域使用现状调查统计[3],天津市已确权发证项目占用海岸线的比例达33.21%,主要用海类型有渔业用海、交通运输用海、旅游娱乐用海、排污倾倒用海、填海造地用海和特殊用海等。申请中以及规划中用海项目占用海岸线的比例为12.12%,主要是填海造地用海。泄洪区占用海岸线的比例为18.59%,未利用海岸线为36.08%。向海一侧的海岸线开发利用,尤其中部塘沽段的岸线开发利用程度最高,主要以交通运输用海和填海造地项目占主导地位。
从用海类型上看,天津市海洋开发利用类型包括以港口、航道为主的交通运输用海,以海洋油气开采为主的工业用海,以工业和城镇建设为主的填海造地用海,以海水养殖为主的渔业用海。另外,还有旅游娱乐用海、特殊用海和其他用海。据统计[4],截至2010年年底,天津市确权用海近250宗,用海面积约150km2,其中用海宗数最多的是交通运输用海,近90宗;其次是工业用海、渔业用海和填海造地用海,用海面积最多的是工业用海,用海面积为46.4km2,其次是填海造地用海、渔业用海和交通运输用海,用海面积分别为39km2、35.5km2和22.3km2。
从用海性质上看,天津市海洋开发利用主要以经营性用海为主,公益性用海较少。据统计[4],截至2010年年底,天津市确权的经营性用海约137.7km2,公益性用海仅11.9km2。
随着天津市海洋开发力度的增大,尤其是填海造地规模的增加,近年来天津市海域使用金呈现递增的趋势(表1)。据统计[4],2004年天津市全年征收海域使用金仅190万元,征收项目主要来源于旅游娱乐用海、交通运输用海;2006年上升到1 389.52万元;征收项目主要来源于填海造地用海、交通运输用海,其中填海造地征收海域使用金为875.35万元,所占比例为63%;2008年,海域使用金征收剧增到121 575.3万元,其中101 961.8万元来自围海造地用海,占83.9%;到2010年征收200 012.32万元,其中填海造地征收海域使用金183 677.61万元,所占百分比达91.8%。
表1 天津市海域使用金征收情况
天津市海洋开发利用主要以交通运输用海、工业用海和填海造地用海为主,尽管渔业用海确权宗数较多,但主要位于天津市海域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用海区域较为狭小,而且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到2010年全年已无新增渔业用海确权项目;旅游娱乐用海、特殊用海和其他用海的用海宗数和用海面积均较小,到目前为止,3种用海类型仅确权9宗用海,仅占全市用海总数的3.6%,用海面积占全市用海总面积的4.35%;另外,截至目前,天津市海域还没有确权的海底工程用海[4]。
天津港作为天津市最大的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天津港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形势,关系到天津城市定位的实现,关系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局,交通运输用海在天津市各类用海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一斑。据统计[4],2004—2010年,天津市交通运输用海累计确权4 167hm2,无论在用海宗数还是在用海面积上,在各类用海中都凸显其优势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天津港海上交通的用海需求。
近年来,由于天津市填海造地需求量大,填海造地呈现出速度快、面积大等特点,逐渐成为天津市主要的用海类型,据统计[4-6],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以来,天津市累计填海造地用海达99.8km2;另外,在工业用海、交通运输用海和旅游娱乐用海中,用于填海造地的海洋达数十平方千米。相反,尽管渔业用海宗数和面积均占有较高比例,但渔业用海在各用海类型中所占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到2010年,全年已无新增确权渔业用海项目。
天津市海洋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近些年来,天津市海洋经济基本上沿袭了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增长模式,尤其以填海造地最为明显,致使近海海洋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受损,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7-11]。
天津市海洋局就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出台了《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并采取了遏制近岸海域污染的措施,但是,陆源污染物排海量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以大沽河为例,尽管排放入海的污染物量从2005年160 732t大幅减少到2007年的27 791t,但到2009年又增加到38 428t,陆源污染物排海依然严重[8-9]。陆源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直接导致海洋水体、沉积物和生物质量下降;造成重要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功能丧失等更多难以量化的经济损失。
2002—2010年,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始终是天津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质,尤其是塘沽和汉沽附近海域污染更为严重,部分海域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甚至劣四类水质标准,常年处于富营养化水平[8-10],成为天津市生态灾害——赤潮暴发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天津市赤潮灾害暴发较频繁,覆盖面积也较大。据统计[12],2005—2009年(图1),共发生10次赤潮灾害,平均每年发生2次,累计面积约2 130km2。
图1 主要赤潮事件发生的次数及覆盖面积(2005—2009年)
其中,2009年发生两次赤潮,累计面积超过1 000km2;其次2006年发生3次赤潮灾害,累计面积约840km2;2008年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均最少,仅发生一次,累计面积约30 km2。赤潮发生时,海水水质恶化、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营养盐含量、有害物质及毒素增加,海洋经济生物大量死亡,生态平衡失调。
根据近几年对天津海域生态监控区的调查显示:天津海域所获浮游植物种类数有明显减少;浮游动物种类数有所下降,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底栖生物的种类有所增加,但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有所降低;监控区内产卵场退化,鱼卵、仔鱼种类较少,密度较低。天津市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中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十一五”期间,天津市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有4年处于亚健康状态,2009年为非健康状态[8-9]。
最近几年,由于天津市沿海出现“土地赤字”,填海造地成为滨海新区缓解土地供求矛盾、扩大社会生存和发展空间的便捷方式。大规模填海造地使天津市海洋生态系统的渔业资源、景观多样性和海洋灾害防御等服务功能受损。
4.4.1 填海造地使鱼类生境遭到破坏
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一般在近岸的浅水区或河口附近,而天津市填海造地主要聚集于这类区域,而且规模较大,而大型围填海工程施工时造成的高浓度悬浮颗粒扩散场会对相当大范围内的鱼卵、仔稚鱼造成伤害。鱼类产卵场的破坏使鱼类资源难以补充,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同时大规模的填海造地改变了水文特征,影响了鱼类的洄游,破坏了鱼群的栖息环境,造成渔业资源锐减。据历史资料统计,1983年天津市海岸带调查平均每个航次采到鱼卵15 801.22粒,仔稚鱼10 784.44尾,而2008年天津市海岸带调查平均每个航次采到1 612粒,仔稚鱼243尾,渔业资源量减少明显[13]。
4.4.2 大规模填海造地致使海岸带景观破坏
填海造地工程吹填、掩埋等造成人工景观取代自然景观,很多有价值的海岸景观资源在填海造地过程中被破坏,景观整体性遭到破碎,人类活动干扰特征强烈。海岸带景观多样性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以滨海新区南港工业区为例,由于南港工业区的填海造地,位于大港近岸海域的赶海拾贝将成为历史,海岸带景观已经完全消失殆尽[11]。
另外,大规模的填海造地还导致滨海湿地减少、水体净化功能降低、加重海岸侵蚀,削弱海岸防灾减灾能力等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供给和服务等功能下降。
天津市主要以填海造地用海、交通运输用海以及工业用海等为主要用海方式。近些年来天津市海洋开发规模空前,海洋资源短缺矛盾凸显,给天津市海洋生态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尤其以填海造地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最为明显: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海洋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建议天津市海洋管理部门对海洋开发严格海域使用论证,充分利用“天津市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与管理系统”,加强填海造地动态监视监测管理;加强海洋生态修复,保护海洋生态;加强海洋环境治理与资源保护,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年鉴[Z].2003-2010.
[2] 何广顺.天津市海岸线修测成果报告[R].2007.
[3] 齐连明.天津市海域使用现状调查研究报告[R].国家海洋技术中心,2009.
[4] 徐文斌,谭论.天津市海域开发利用现状评价[R].国家海洋信息中心,2011.
[5]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域使用管理公报[Z].2002-2010.
[6] 国家海洋局海域和海岛管理司.2009年海域使用统计分析报告[R].2010.
[7]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灾害公报[Z].2002-2010.
[8]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Z].2006-2009.
[9] 天津市海洋局.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Z].2006-2009.
[10] 国家海洋局.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Z].2011.
[11] 陈伟琪.围填海生态系统海岸带服务功能货币化评估[D].厦门:厦门大学,2007.
[12] 赵冬至.中国典型海域赤潮灾害发生规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347-348.
[13]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天津市海洋生物生态调查[R].天津:天津市水产研究所,2009.
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908-TJ-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