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锦霞,田梓文,黄 沛,吴桑云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61)
大长山岛镇人口变迁和预测*
赵锦霞,田梓文,黄 沛,吴桑云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61)
人口是海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我国海防安全和海洋权益维护具有特殊意义。文章以大长山岛镇为例,分析了1980—2007年人口变迁情况及影响因素,并预测了2008—2030年的人口数量。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大长山岛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但增长率则不断变小。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入迁出在不同阶段分别主导了海岛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迁入是1986—1990年人口快速增长的主因,而2000—2007年人口增长率负值则由迁出率造成。经预测,2010—2016年由于自然增长率处于高峰,大长山岛镇人口将有显著增长,2016年后人口将保持平稳。
大长山岛;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测
我国共有有居民海岛433个(不含海南本岛、台湾和港澳所属岛屿)。人口是有居民海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岛陆土地资源、淡水资源限制了海岛人口容量[1];另一方面海岛处于海防前沿,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稳定的人口数量和结构对于维护边防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辽宁省长海县大长山岛镇为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海岛人口的变迁情况及影响因素,对未来人口变化进行了预测,以期为海岛人口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大长山岛镇位于辽东半岛东侧黄海北部海域,长山群岛中部,由大长山岛、哈仙岛和塞里岛等岛礁组成,全镇岛陆面积31.79km2,海域面积610km2。大长山岛是长海县政府所在地。境内属南温带亚温润季风区,温度受海洋调节明显,年均气温10℃,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0.37℃~6.6℃,最热月份为8月,平均气温22.4℃~24.9℃,年均日照时数2 749.8h,年均降水量586.7mm,7月和8月降水量最多,为298.5mm,年均无霜期226.8d,常风向为北偏西北[2]。渔业是大长山岛镇的支柱产业。
研究所用的数据来自大长山岛镇史志办公室,共获得了1960—2007年大长山岛镇人口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和迁入迁出人数等人口数据。分析计算了各年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和迁入迁出率,结合数据特征和大长山镇人口影响历史事件,分析大长山岛镇1980—2007年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变迁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人口代际周期规律和当前海岛迁入迁出环境,预测大长山岛镇人口变化率,从而计算出至2030年大长山岛镇人口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n为n年的预测人口数;an为n年的人口增长率;bn为n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cn为n年的人口迁入迁出率。
2.2.1 自然增长率预测
根据人口代际规律进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预测,根据现有数据划分为3组代际关系组,并进行各组数据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根据各组的数据得出代际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表1)。
表1 大长山岛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代际间相关系数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利用公式(4)和公式(5)预测1994—2006年人口数,并与实际人口数进行比较,发现公式(4)偏差均值(0.016)和波动(0.227)均小于公式(5)(-0.056,0.237),因此采用公式(4)对2008—203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预测。
2.2.2 迁入迁出率预测
根据多年迁入迁出率变化特征和原因分析,根据1998—2007年的迁入迁出率统计,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没有突发因素的情况下,迁入迁出率小于0.5%,年度间具有随机性。因此,采取随机数预测未来迁入迁出率变化,计算公式如下:
为了检验迁入迁出率变化对人口数的影响,随机产生两组迁入迁出率数据,分别预测人口数并进行比较分析。
1980年以来,海岛人口总体趋势是增长的,但不同阶段人口变化具有一定差异。将大长山岛镇人口变化分为4个阶段:
(1)1980—1985年为缓慢增长期,这一时期人口显著增长,但增速较慢,人口数从1980年的16 417人增至1985年的18 467人;人口增长率平均值2.39%,1983年增长率最大,为3.59%。
(2)1985—1990年为快速增长期,这一时期人口增长较快,总人口数迅速突破2万,至1990年,人口数达到25 398人;人口增长率平均值6.59%,约为前一时期人口增长率均值的3倍,1990年人口增长率最大,达到8.1%。
(3)1990—2000年为缓慢增长期,人口再次进入缓慢增长阶段,人口数从期初的25 524人增至期末的30 358人,10年仅增加5 166人;人口增长率中位值1991—1995年阶段为2.04%,大于均值,而1996—2000年为1.66%,小于均值,因此,这10年间人口增速是逐渐放缓的。
(4)2000—2007年为平稳期,人口数基本保持平衡,没有显著的增长,甚至2004年后,人口有略微减少,人口均值为29 800人,与这一阶段的最大值30 073人和最小值29 355人差距微小。人口增长率最大值仅为1.03%,平均值为-0.3%,2001年、2006年和2007年人口增长率均为负值。
大长山镇人口变化特征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入迁出息息相关,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人口变化的长效影响因素,人口的迁入迁出则受社会和突发事件的影响,具有不规律性(图1)。
(1)1980—1985年和1990—2000年均为人口的稳定增长阶段,但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前者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入对于人口增长均有较大作用,这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动迁人员回迁政策,因此这一阶段人口回迁较为显著;后者人口增长主要由自然增长率的保持来维持,人口迁入在这一阶段几乎没有作用。
(2)1986—1990年的快速增长阶段是由于1962—1967年是一个生育高峰,而该阶段又为人口出生的下一个高峰周期。同时,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海岛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劳动就业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吸引了大批外地务工人员来岛从事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交通运输、城镇建筑等一线生产,并在海岛落户,使人口迁入率大大增加[3]。
(3)2000年以后,自然增长率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而海岛居民收入大大提高,由于海岛生活不便,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有限、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导致出现了迁出大于迁入。因此造成了2000—2007年的人口增长率的负值。
图1 大长山岛镇人口变化
大长山岛镇2008—2030年人口预测结果见图2和表2。预测表明,迁入迁出率的不同对大长山岛镇人口变化趋势影响不大。2008—2010年,大长山岛镇人口将保持平稳,从2010—2016年由于自然增长率高峰人口将有显著增长,2016—2030年人口将保持平稳。迁入迁出率影响2016年后的人口水平。在迁入大于迁出的情况下(预测1),2016年后,大长山岛镇人口将稳定在31 500人左右;迁出大于迁入的情况下(预测2),2016年后,大长山岛镇人口将稳定在30 700人左右。
图2 大长山岛镇2008—2030年人口数预测
表2 大长山岛镇2008—2030年人口数预测
续表
迁出将持续影响海岛人口。影响大长山岛镇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入迁出情况,在不同时期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各因素发挥的作用不同。就海岛当前社会经济现状来看,海岛居民收入大大提高,对于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海岛面积狭小,公共服务水平能力不高,体现在交通、住房和教育等方面资源有限,因此海岛迁出大于迁入的状况难以得到改善。
部分海岛面临人口老龄化。国际上通常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辽宁省多个海岛乡镇出现人口老龄化。例如,广鹿乡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9.0%,海洋乡(7.1%)、獐子岛镇(7.2%)、石城乡(9.3%)等均已经出现老龄化。因此,虽然近期内海岛人口数量维持稳定但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变化。
海岛的资源和环境的特殊性要求保证海岛人口不超出人口容量,而海岛的海防意义和特殊区域又要求保持人口稳定。因此,在海岛经济快速发展下,针对海岛人口外迁现象普遍,建议采取以下政策吸引人口,提高海岛人口质量,保持海岛人口稳定。
4.2.1 放开人口政策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海岛人口变化的长效机制。国家人口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已经显著地影响了海岛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们的生育观念,海岛进入了低自然增长率阶段,部分海岛甚至出现了负值。因此,鉴于海岛区位特殊性,建议作为边远地区放开人口政策,有选择性的鼓励生育。
4.2.2 改善海岛基础设施
提高海岛在公共领域的服务质量,改善海岛交通、就医、居住、教育和文化娱乐等设施和条件,提高海岛居民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海岛的吸引能力。
4.2.3 鼓励本地人才回流
采取积极的优惠政策,吸引本地到外地就读的高学历人才回归海岛,为海岛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4.2.4 吸引研发机构落户海岛
海岛多以渔业为主要产业,渔业技术的革新和渔业科技人才对于海岛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建议吸引海岛相关产业的教育、科研分支机构落户在海岛,从而吸引和增加科技人才在海岛工作、生活,提高海岛人口质量。
1980年以来,大长山岛镇人口总体趋势是增长的,但人口增长速度降低,人口增长率甚至出现了负值。大长山镇人口变化特征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入迁出相关,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人口变化的长效影响因素,人口的迁移则受社会和突发事件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影响,大长山岛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低位,人口迁移率将成为人口变化影响的主导因素。预测大长山岛镇人口将在2008—2010年保持平稳,2010—2016年将有显著增长,之后至2030年,人口将继续保持平稳。人口迁出率持续较高、流动人口比例增加和人口老龄化将是海岛面临的问题。建议通过开放人口政策、改善海岛基础设施和服务、吸引和鼓励本地人才回流以及吸引相关教育、研发机构落户海岛来稳定人口,提高人口质量。
[1] 张耀光,胡宜鸣,高辛苹.海岛人口容量与承载力的初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3):322-327.
[2] 长海县志办公室.长海县志[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
[3] 张耀光,胡宜鸣.辽宁海岛资源开发与海洋产业布局[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辽宁省“908”专项“海岛开发与保护评价”,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09G14).